李霞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高中教育不再是應試教育下的“軀殼”,而是更加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強調學生綜合發(fā)展。就目前來看高中歷史教學,大多數(shù)教師還依舊是滿堂灌,自己講自己的不管學生是不是理解其中的內容和人文素養(yǎng),此時必須要扭轉這種教學狀態(tài),我們要及時的在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培育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要加強對學生精神方面的關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的德育方面加以重視。就此,本章結合教學經驗,利用歷史學科的優(yōu)越性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中歷史;滲透;人文素養(yǎng);愛國主義教育
一、加強對學生愛國主義的培育,提升精神品質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各種不良反應想在網絡上傳播,尤其是一些西方文化的侵蝕,使得一部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并不牢靠,甚至有些學生只知道西方節(jié)日,不知道中國節(jié)日這種現(xiàn)象,需要我們學校和教師發(fā)揮責任擔當,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念,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我們在歷史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是責無旁貸的任務,我們學校,大部分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在課堂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的學習,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健全的成長。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必須要在教學中逐漸滲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慢慢的培育愛國思想。
高中生是青少年時期,身心發(fā)展不成熟,外界因素的影響,我還利用當代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民族認同感。當下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將世界連成一體網絡內容,這就使得學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思想,因此,我們必須要抓緊歷史教學,特別是針對改革開放以后的內容,激勵學生民族認同感,讓學生逐漸產生愛黨愛國愛家鄉(xiāng)的穩(wěn)定情懷,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持久的愛國精神。本身歷史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過程中,就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學科優(yōu)勢,我們要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懷。
二、引入“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主體
(一)自主學習·夯實基礎
“生本”教育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其旨在真正做到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這種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理念極其有利于高中生的自我學習,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健康地學習發(fā)展的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若是可以充分發(fā)揮出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可以極大的幫助學生們提高學習興趣,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講解《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一章節(jié)時候,可以事先提問:
(1)“百家爭鳴”是什么意思?
(2)“百家爭鳴”包括哪些學派?
(3)不同學派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4)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代表人物的思想核心
……
此階段對于歷史能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基,這就要求每次歷史課都要有具體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因此,筆者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課堂教學情境,進行課程設計,明確學生的任務,并確保學生清楚小組目標和個人任務,然后要求每個學生按小組角色進行小組活動。在研究前,筆者準備了一系列的歷史學習任務,它們不僅與高考考點息息相關,還跟當前社會熱點有關,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歷史學習。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一人不成眾,獨木不成林”,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自然比不上一組同學的合作力量。因此當前的高中課程中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老師可以將班級里的同學根據對歷史類型的不同喜好劃分成若干個小組,并確定好每個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分工,讓學習興趣濃厚的同學帶動被動的同學積極地融入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以此保證歷史課堂上同組的同學興趣相仿,能夠順利地開展合作學習達到學習目標,能夠一起得到更高質量的提升。
根據小組評選出最佳小組。建立開放性歷史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其才能的良好平臺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此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都參與進來?!耙陨鸀楸尽钡慕虒W理念沒有在歷史課堂上體現(xiàn),導致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因此只有尋求新的歷史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三)歸納總結·鞏固提高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為了對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更系統(tǒng)化的理解教學內容。在高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保持絕對的耐心,不可急躁,在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在教學時,老師不可因為學生理解知識慢就不耐煩。老師的作用就是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如果因為學生接受能力差就變得急躁而丟下學生自顧自的教學,這樣的教學無疑是失敗的。所以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時老師需要多一點的耐心,這樣才能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讓教學的進行更加的順利。。
三、發(fā)揮歷史學科優(yōu)勢,培育學生德育品質
高中歷史教育可以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學生提升全面能力的課程之一。按照高中教育原本的屬性來看,具有較強的人文性高中教育中不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在高中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可更好的提升學生的素質,為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輔助性的作用。同時,在學生價值觀方面會形成一個積極的引導,促進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感悟方面的形成。所以在高中實踐活動、綜合活動中要不斷的對德育進行滲透,使得學生在足夠的條件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長期的德育教育中價值觀的學習,可以更好的培育學生在高中學科中人文性的學習,培養(yǎng)情感與陶冶審美情操,弘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夯實價值觀的底子。
考慮到高中生的能力有限,班主任可以鼓勵高中生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積極的幫助他人,在奉獻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己存在的價值。如放學回到家中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盡可能獨立的解決自己生活中的問題,減少對家長的依賴;在生活中熱心的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在社會交往中尊重他人、愛護環(huán)境等等。從日常的點滴小事中,不斷的進行積累,才能逐步的成長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好少年。
參考文獻:
[1]王亮.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J].中國校外教育,2019(04):119+132.
[2]莊黎麗.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家國情懷的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19(01):71-72.
[3]史白雨.高中歷史學習心得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9(02): 199.
[4]武登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2):64+67.
[5]唐振湘,鄒華斌.加強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必要性及途徑[J].文史博覽(理論),2012(05):85-87.
[6]唐永宏.淺談高中歷史教育在培養(yǎng)中學生人文素質中的作用[J].科技資訊,2011(20):22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