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文弟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新的課程理念為我們作文教學的改革帶來新的挑戰(zhàn),提供了契機,也指明了方向。在這次課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進作文教學是值得研究的。我們學校乘著這課程改革的春風確立了“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學探討”的子課題進行研究,并以此作為全校貫徹課程標準,實施課程改革的突破口。作文教學的新的理念,就是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為重點,重視作文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突破傳統(tǒng)作文教學封閉的模式和以知識為主的框框,構建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全面開放的作文教學的新模式。在教學中,我不斷地探索、實踐,探索出作文教學改革的一些策略。
一、不斷改革作文課堂教學,把作文與其他學科整合。
在作文教學中,我進行大膽的嘗試,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將作文訓練的內(nèi)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學科延伸。
1.創(chuàng)設情境,主動參與,建構自主式的作文課堂教學
傳統(tǒng)的作文課堂教學往往是老師指導學生聽,完了之后就讓學生開始寫,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很多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來,寫的時候當然是絞盡腦汁,非常困難。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每一堂作文課之前都作好精心的準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寫作的情境,學生的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了,拓寬學生習作的空間,把作文課上成“自主作文課”,成為學生傾吐情感、記錄生活的寫作實踐課。老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幫助學生調(diào)動生活的積累把想要說的話說出來,同時力求說好。整個作文課是輕松的,愉悅的,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那么到寫的時候自然就不至于絞盡腦汁,費勁心思也憋不出干巴巴的幾句話了。
2.拓寬題材,靈活使用教材中的作文
課本中的一些習作要求和內(nèi)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如果教師只按教材要求指導作文,課堂教學往往單調(diào)、枯燥,很難調(diào)動孩子們作文的積極性,這種無米而成炊的作文教學扼殺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不僅老師害怕上作文課,學生更是討厭上作文課。
教學中要擺脫教材的束縛,從用好、用活教材入手,讓作文回到學生生活中去,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作為習作的內(nèi)容,使得他們樂于觀察,樂于表達。一是改編要求。人教版十一冊第一單元,要求學生寫一篇看圖作文,從圖上看中心可以定為尊敬教師,材料是農(nóng)村小姑娘采花送給教師,而這一切對于城市所在孩子們來說是陌生的,教師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從生活中自己選取材料,學生一下子,就講了許多身邊的教師如何關心學生,學生如何尊敬教師的事。具體真切的感受使孩子們有內(nèi)容可作,從而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二是更換內(nèi)容。小學生富于幻想,他們的生活五彩斑斕,加上他們的愛好、情趣、性格千差萬別,在他們對社會生活有了一定認識和見解后,如果仍然按照教材要求單純采用命題作文的形式,就有可能束縛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對于那些學生覺得無內(nèi)容可寫的習作我們按習作要求換成其它題目,或讓學生自己命題作文,寫自己的所感所想所喜所憂,不限制時間,不限制篇幅內(nèi)容,寫自己最想寫的東西,讓學生在情感世界里自由馳騁,許多學生從寫自己的生活、情緒、心態(tài)、愿望入手,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懷。
3.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和交流
在作文課堂教學中,老師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動態(tài)發(fā)展,時刻關注學生的變化。例如課堂上請學生上臺交流,談自己的想法,同桌、小小組、甚至師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或補充,或評價,或建議,在這種交流中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完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構思、選材、評價、修改等各方面的能力,這樣的作文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受益非淺。
4.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式,做到作文與其他學科整合。如:
(1)音樂作文——作文與音樂的美妙結合。 教學時,教師將準備好的一段富有變化、含有情節(jié)、便于想象的音樂放給學生聽。聽之前,教師將聽音樂的目的、要求交代清楚。由于學生對音樂的不同理解,以及在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上的差異,不同的學生會產(chǎn)生不同想象和聯(lián)想,所形成的事物及事物呈現(xiàn)的狀態(tài)、方式也截然不同。因此所寫出來的作文一定各具特色,個性鮮明。
(2)圖畫作文——作文與美術的巧妙結合。 與看圖作文所不同的是,圖畫作文的圖不是教師給定的,而是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幻想,先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表象,然后用筆畫出來,最后根據(jù)自己畫出的圖畫,寫成一篇文章。這種作文練習的過程,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學生可以自由地想,自由地畫,自由地寫。如讓學生想象20年后的家鄉(xiāng)變化、家庭變化;再如,讓學生給學校規(guī)劃理想的設計藍圖等。學生一定會興趣盎然,展開想象的翅膀,所想的設計的也一定是各具特色,個性鮮明。
二、鼓勵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關注社會。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罢Z文的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相聯(lián)系,并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知識經(jīng)驗水平,指導他們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場去反映和表現(xiàn)小學生熟悉的社會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進行了兩個方面的嘗試。
1.讓學生寫發(fā)生在他們自己身上或他們身邊的事。人們常說,我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是對許多小學生來說,他們常常感到他們的生活平淡無奇。要他們寫自己身邊的事,總認為“沒有什么好寫的”;即使勉強寫出來了,的的確確“平淡無奇”、枯燥無味。針對這種現(xiàn)象,我認為,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各項活動都是他們語文學習的資源。要把這種資源開發(fā)出來,就要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因此,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如“競選班長或組長”“博覽群書”、“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今天我當家”“我是集體的一員”“我是小小辯論家”……等各項活動,讓學生享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并盡情表達各自內(nèi)心世界的感受,使作文教學和校園生活融為一體。
2.從“自己”、從“身邊”擴展開來。即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發(fā)生的事情,帶領學生尋找人們議論的“熱點”和“焦點”,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指導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確定和選擇專題,組織和指導他們參觀訪問、搜集資料、以及對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學貫穿其中,使作文教學的過程成為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
我想通過多樣化、多渠道、多類型的訓練,不僅滿足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同時在表達中使自己的個性得以發(fā)揮。每一篇親手撰寫的文章都是其個性獨特感受、體驗的結晶,這其中包含著作者的獨創(chuàng),也充分展示了個性化習作訓練所帶來的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