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攀
【摘要】在小學階段,語文教育是一門基礎性的課程,同時也是核心性的課程。首先,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育是其他學科教學開展的先決條件。其次,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及認知理念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并朝著系統(tǒng)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小學生自身能力不足,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無法對知識形成深入理解,因此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管理及引導?;诖?,本文將以鄉(xiāng)村低年級小學的語文教學為例,對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語文;低年級;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
在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中,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一直都是教師著重關注的一項教學任務,甚至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還會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而這種情況在農村教育中尤為突出。在長期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不僅無法養(yǎng)成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會過度依賴教師,無法在脫離教師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此外,受該種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會受到禁錮,對其以后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理念,奠定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
俗話說,思想是推動行動形成的關鍵條件。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夠形成一定的學科素養(yǎng),那么其自身的理性思維以及感性思維也會得到一定的完善,這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來說也會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將這一理念轉化到語文教學中就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將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完善、優(yōu)化,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同時也會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及個人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應該形成正確的教學認知,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訓練,從而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例如,在組織學生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學活動的前提下,引導學生自主地按照課文內容編排小話劇,以此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自主想象能力。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拓展學生的展示空間,鼓勵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敢于表達,從而奠定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基礎。例如,在每天上課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小值日生”的活動,并要求學生按照教學名單的順序依次進行值日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學生首先應該介紹當天的相關信息,如日期、天氣、星期等,每逢節(jié)日,還需要對當天的節(jié)日習俗進行匯報。當這些基礎性的內容匯報完畢后,學生可以自行表演一個小節(jié)目,如朗誦一首古詩、背誦一篇文章或者講述前一天發(fā)生的故事等。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既能夠加強自身的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夠拓展自身的文學認知,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穩(wěn)定形成。
二、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識字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識字學習是開展語文學習的基礎性內容,同時也是推動學生綜合能力形成的關鍵性內容。在當前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育部門對低年級識字教學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應用學生的熟識語言,并需要將學生的生活與識字教學進行結合,以此加強學生的識字能力及識字范圍。結合這一教學標準,教師就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
首先,在開展識字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故事化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木、林、森”這三個漢字時,就可以為學生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從前,在漢字王國,生活著一對很幸福的夫妻,他們有三個很可愛的兒子。但是由于三個兒子是多胞胎,所以長得很像,他們的爸爸媽媽也無法區(qū)分他們,這讓他們三個兄弟十分苦惱。有一天,當他們三個坐在河邊玩耍時,前來釣魚的老爺爺聽說了他們的故事,并為他們提出了一個小的建議,老爺爺說:“你們三個可以按照年齡的順序為自己加一個特征呀,如小‘木’是最小的,可以不用變化;小‘林’是老二,可以隨身帶著一張自己的照片呀,小‘森’是老大,可以帶一個小帽子呀!”故事講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故事對不同漢字的特征進行分析,以此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完善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其次,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合理結合學生的生活。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識字大會,鼓勵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生字記錄下來,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這既能拓展學生的識字范圍,同時也能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促使學生自身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三、適當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完善學生的素養(yǎng)結構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對發(fā)展學生的素養(yǎng)及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引導農村小學生開展語文學習時,教師也可以適當地進行閱讀滲透。
例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課外圖書帶到班級中進行閱讀分享,以此促使學生形成愛閱讀的良好習慣;其次,當學生完成閱讀活動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使其講述自己所讀圖書中的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認知范圍。
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應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為學生下載一些文本閱讀素材,在閑暇時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學習。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盡量選擇趣味性較高、篇幅較短、寓意較深的文章,并在完成閱讀活動后引導學生進行寓意分析,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推動其語文素養(yǎng)結構的完善發(fā)展。
四、引導鼓勵學生開展寫作訓練,加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當學生能夠形成較強的寫作能力時,就代表其能夠對一件事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理解。所以,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十分重要。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如在講解完一篇文章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按照文章段落進行仿寫,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另外,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100~200字的日記,在日記中講述自己在這一天學習生活中最難忘的事情,以此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下,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完善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及教學觀念,正確看待語文素養(yǎng)教育對學生形成的影響,并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蔣婧.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8):90.
李淑儀.如何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