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棟
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耐心和慧心,耐心是一種教學策略、一種教學藝術(shù)、一種教學理念。教師的慧心,是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激發(fā)學生積極表現(xiàn)的智慧,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給學生以安全感和自由感的課堂氛圍。
崔巒老師說過:“不看不識君,一看就動心?!蔽蚁胝f:“不教不識君,一教就動心?!币粋€好的語文老師應(yīng)該要有“雙心”——耐心和慧心?!半p心”老師的課堂應(yīng)該是讓學生喜歡的、心動的,從而愛上了語文。下面是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愛上語文這門學科的兩點體悟。
一、耐心
教師在課堂上的耐心等待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教學藝術(shù),也是一種教學理念。一位教育家說過:“教育就如同播種,要等待一定的季節(jié)、一定的陽光(溫度)、一定的水分和一定的土壤等條件都具備了才能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p>
1.在學生思考問題時,我們要耐心等待
教育是一個慢的過程,教學也是一個慢的過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時,這個時候我們的課堂是靜態(tài)的,而那些思維敏捷的孩子總是最先打破這種靜態(tài),而此時大多數(shù)孩子還在思考中。許多教師往往會找這些好學生來解答問題,這些孩子往往能“不負眾望”地給出老師期冀的答案,從而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眾多孩子的思考會被打斷、被忽略,從而使這些眾多的孩子漸漸失去對課堂的信任,而變得消極不愛思考。
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是一種獨立思考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意味著學生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長時間和精力,結(jié)果一無所獲。這種獨立思考的過程看似讓我們的課堂變得不怎么好看,但它卻是學生的思維在流動,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成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所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是點燃火把,我們要給火把燃燒起來的時間。一堂好課應(yīng)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師要發(fā)揮主導(dǎo)作用,更要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啟迪學生思維,給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空間。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要做的不是急著得到標準答案,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思考過程,這是對學生的信任,也是營造輕松和諧課堂所必需的。我們的耐心等待讓遲開的花也能燦爛。
2.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要耐心等待
在教學中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在課堂上為了趕時間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wù),當提問到一個學生回答某個問題一時回答不出來時,我們便提問另一個學生或自己講解??赡軐W生當時一緊張沒想起來,或者說學生剛想起來老師就讓學生坐下了。當然,也有同學說那道題根本不會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耐心等待一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要為了趕這一點時間而打消了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時間長了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要對孩子有信心。
教師要做的不是急著提供最標準的答案,也不是打斷學生錯誤的陳述,我們要愿意承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是有局限性的。給學生一個耐心的等待,能讓學生安下心來,重新組織自己的思維和語言,你等到的或許是一番驚喜。
3.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們要耐心傾聽
教師善于耐心傾聽,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世界,體驗學生的情緒,這是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tài)生成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葉瀾教授說:“要學會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話語,善于捕捉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思維火花?!眱A聽能使教師走進學生心靈,在傾聽中師生理解溝通,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相長,打造出心動的語文課堂!
我在十年前的一次六年級習作指導(dǎo)課上有過一次很深的感觸。
一個叫鄭浩的學生,說自己最敬佩的人是他的大伯時,我問他:“為什么大伯是最讓你敬佩的人?”他說大伯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腸子被打出來了,往肚里一塞又繼續(xù)作戰(zhàn)。他的無畏和勇氣讓自己敬佩。我的第一個反應(yīng)是他在編故事——怎么電影中的情節(jié)恰好發(fā)生在他的身邊?于是便打斷他的話:“作文內(nèi)容一定要真實……”我的話還沒說完,他便反駁我:“你沒聽過就代表這是假的?是不是你沒聽過的就都是假的?”其他孩子都怔怔地望著我們倆,我一下子被弄得下不了臺。看他那激動的臉龐,我很快冷靜下來,向他道歉,并真誠地選擇了讓他繼續(xù)說下去。故事是真實的,他眼里的淚光是真實的,他的敘說打動了我和其他的孩子們。全班同學給了他以及我們都未曾謀面的英雄大伯長久的掌聲。教師的耐心傾聽是多么的重要!我為我的武斷和粗暴而感到羞愧,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靜下心來,把自己的意愿暫時擱置一邊,包括急于想說給學生的建議、評價、意見、勸告等,先鼓勵學生說。這不僅是在給學生充分尊重,同時也是給自己充分了解學生和恰當做出反應(yīng)留有余地。
事實證明,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地位是平等的。他們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探求真理的伙伴。教師愈真誠地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學生就愈會由衷地感受到被教師尊重的快樂,這樣的課堂就愈會讓學生喜愛。
二、慧心
教師要有慧心,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課堂學習上的閃光點。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積極交流互動的過程。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在對話和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應(yīng)該是善于捕捉、善于挖掘、善于激發(fā)學生積極表現(xiàn)的促進者。
“你的想法很有哲理,你讓老師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你!”“你能從一個‘放’字讀出法布爾對昆蟲的不舍、喜愛,真會讀書!”……這些帶有明確指向性的積極正面的評價語言是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也是教師使學生安心或是給學生以情感上的支持。另外,對于理解有偏差的地方進行藝術(shù)性地點撥、指正,比直截了當指出更能讓學生接受——“‘波翻浪涌’要是聲音能讀得再響亮,速度再快點就更好了?!苯處煻嘣⒆鹬貍€體、帶有賞識性的評價語言,在交往上是以友好方式使其心理滿足而不是被剝奪。這種心理上的滿足更利于創(chuàng)造輕松、和諧,給學生以安全感和自由感的課堂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待學生的自尊心,“要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那樣小心”。心理研究表明:人是否受到激勵,它的潛能開發(fā)是不一樣的。受到激勵能開發(fā)80%,未受到激勵,只能開發(fā)20%。托·富勒說:“需要和機會能使懦夫鼓起勇氣。”而這種“需要和機會”就需要老師的慧心去捕捉、去給予、去創(chuàng)造。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要做善歌者和善教者,而這樣的善歌者和善教者從另一個側(cè)面要求教師做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者并加以積極利用。創(chuàng)造充滿和諧與關(guān)愛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疑是會讓學生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