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
中國畫風貌的形成,繡畫一體比書畫同源更加重要。這個歷史常識之所以一直被畫史忽視,原因在于刺繡是女人的活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國,把持歷史記載的男性文人們不屑一顧。宋代以后,這種情形愈演愈烈,刺繡的文化地位遠遠低于繪畫,連風情女子都以擅長書畫琴棋為貴,以從事針線刺繡為賤。比如明代有錢的男人包養(yǎng)小妾,多到揚州去物色。當時揚州開辦姬妾學校,美少女來自各地,由年長的保姆向她們灌輸閨中禮法知識,同時教她們各種技藝。其中,上等美女學書畫,中等美女學琴、棋、詩、歌,末等美女學刺繡。作為絲綢之邦、絲綢之路起點的中國,直到19世紀,歷代遺存的數萬種書籍,竟然沒有一本關于刺繡的專著,可以說匪夷所思。有關繡畫一體的常識,古代詩文留下的都是語焉不詳的只言片語:[1]
〔唐〕杜牧《長安雜題長句》詩: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
〔唐〕李山甫《寒食》詩:萬井樓臺疑繡畫,九原珠翠似煙霞。
〔北宋〕柳永《剔銀燈》詞:何事春工用意,繡畫出,萬紅千翠。
〔北宋〕司馬光《石閣春望》詩:極目千里外,川原繡畫新。
〔北宋〕文同《丹淵集》卷一《蓮賦》:彼芳蓮之紛敷兮,乃橫湖之繡繪。
〔南宋〕葉適《送惠縣丞歸陽羨》詩:三嶺描成翠骨堆,一川罨畫繡徘徊。
〔元〕脫脫等撰《宋史·禮志十八》:“銷金繡畫衣十襲?!?/p>
上列詩文中的繡畫,多數可解釋為刺繡而成的畫,不過追根溯源,都同刺繡與畫畫并置而合為一體有關。《竹書紀年》記載,4200年前,大舜流放年邁的帝堯,登上帝王的寶座?!渡袝酚涊d,帝舜指派大禹為自己制作禮服,要求按照古人采用的12種紋樣,即太陽、月亮、星星、山峰、龍、錦雞、有猴像的祭器、水草、火焰、粉米、板斧、黻紋,將前六種畫在上衣,后六種繡在下裳。大禹負責監(jiān)制帝舜的禮服,卻不大可能由他本人親自制作。紡織與刺繡通常是女人的工作,統(tǒng)稱女工、女功、女紅,文獻記錄可以追溯到黃帝的配偶嫘祖。據《漢書》記載,帝舜的妹妹名叫婐首,以擅長繪畫著稱于史。婐首被后人追認為中國繪畫的始祖,繪制和刺繡禮服上的十二章紋,最有可能是她的手筆。帝王禮服的上衣畫紋樣,是因為繪制快捷;下裳繡紋樣,是因為下面易臟,繡品便于洗滌。這種上畫下繡的方式,被歷代帝王傳承,不曾中斷。北宋末年,繡畫一體仍然是宮庭祭服的做法。畫家米芾有潔癖,厭惡畫在官服袖子上的水草和火焰紋,舉行祭禮前擅自洗掉,結果被革職[2]。
由于古文簡略,加之歷代朝廷對古史的刪節(jié)之省、傳抄之誤、避諱之變,作為夏商周三代官方文件選編的《尚書》,成為古代文獻最難讀的一部書,連倡導古文運動、用詞生僻的韓愈都認為讀起來“詰屈贅牙”,也就是晦澀別扭讀不通?!豆盼纳袝ひ骛ⅰ酚涗浀鬯粗概纱笥碇谱鞫Y服圖案的原文,經學家的斷句是:
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這種排比式的斷句,致使后面一句無法解讀。五采的“采”,是色彩之“彩”的本字;形容絲線和絲綢,寫為“五綵”。五采、五綵即五彩,五彩即五色?!耙晕宀烧檬┯谖迳?,算什么話?還不如斷句如下:
帝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繡以五采的“以”和彰施于五色的“于”,都是“用”的意思。作會的“會”,東漢鄭玄釋為繪,唐代孔穎達釋為畫,二者同義。無論上衣繪畫還是下裳刺繡,都需要畫。比如周代王后禮服的紋飾,先用絲綢剪成錦雞的輪廓,再用顏色畫出形狀,然后繡在禮服的表面。這種繡畫一體的方式,歷代沿用。如唐朝皇后的袆衣,先用深藍色的絲綢做底子,再用紅色的絲綢畫雉,最后將繪畫后的絲綢片子縫在底子上。這種工藝,史稱“畫翚”,翬就是雉,野雞的雅稱[3]。
帝王和王后以及朝廷重臣禮服上的紋樣,從周代到元代,制作方法大都是上畫下繡,《宋史·輿服志》有詳細記錄。北宋景祐年間,皇帝禮服的十二章紋,一改上下各六章的慣例,上衣八章,一律繪制:左肩畫太陽,右肩畫月亮,胸部畫升龍,左右袖畫臥龍,衣領和衣襟上畫五彩錦雞、虎、猴和火焰,肩上方畫星辰;下裳四章,水草、白米、黑白相間的斧頭以及左右對稱的黻紋,一律刺繡;朝廷大臣的禮服,也是上畫下繡;六部侍郎以上的官員以及參加祭禮的其他官員的禮服,上衣畫虎或猴形器皿、水草與白米;光祿卿以上的官員禮服,上衣畫白米。這種集刺繡與繪畫于一體的傳統(tǒng),一直持續(xù)到元代。金、元兩朝的禮服,都是照搬北宋的樣式與制作方法[4]。
刺繡的“繡”與繪畫的“繪”,字根相同,都與絲綢有關,藝術風格有相通之處。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名叫線描,“線”字的字根也是絲。古代文獻最早出現的“線”字,見于《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中國不絕若線?!睗h代學者何休的注釋,指出線是縫織素面絲綢的縷,后人于是將“不絕如線”改為“不絕如縷”。所謂“不絕如線”,是指刺繡的游絲時隱時現、斷斷續(xù)續(xù)的效果,同后世書畫用線講究“氣斷勢不斷”同理。早期水墨畫的線條,形同刺繡中的游絲,人稱游絲描。顧愷之《洛神賦圖》的線條,即被稱為游絲描或高古游絲描。后起的琴弦描、鐵線描,都可以視為游絲描的變體。繪畫傳承的粉本,是在白描稿的線條上,用針刺孔,再將色粉穿過孔洞,泄漏到絹本或紙本上,形成輪廓,也是借用刺繡的方式。絲綢上畫畫,迄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實物,是公元前3世紀的楚國帛畫。畫中的輪廓線,纖細秀雅,與同時期的刺繡作品如出一轍。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繡品,刺繡步驟一般是在絲綢上用墨或朱砂繪出圖案,然后用針線刺繡。針法以鎖繡為主,間以平繡。鎖繡用絲線繞圈鎖套而成,繡出的線條如同一條鎖鏈,故名鎖繡。鎖繡的方法,先在紋樣的根端起針,落針時將線兜成圈形;然后在線圈中間起針,兩針之間相距約1.5mm,隨即將第一個圈拉緊,然后一圈一圈地推進。鎖繡的紋路類似女子扎的辮子,又名辮繡。彎曲起伏的繡紋,使光潔平滑的絲綢質地增加了澀味,在視覺上形成反差。楚漢時期的帛畫,采用滯澀的黑漆勾線,表現效果同鎖繡接近。從唐代到當代,書畫線條追求“錐畫沙”“屋漏痕”之類的毛邊效果,表明鎖繡的視覺觀感始終在起作用[5]。
繡畫一體對中國畫的影響,奠定了繪畫風格的女性味。中國繪畫中的工筆重彩,色彩追求明快艷麗,同刺繡一樣,女性味很濃。無彩的水墨畫,其線條講究圓潤、藏鋒等陰柔作風,同樣是濃厚的女性味。存世的古代繪畫以及文獻記載,這種品位貫穿始終。線描被人歸納為十八類,統(tǒng)稱十八描。其中,不僅只是最早出現的高古游絲描同刺繡有關,凡“描”都同刺繡有關。描摹、描模、描畫、描字、描紅、描繪、描寫等等,“描”字都在前面,具有支配地位;而線描、白描、十八描,“描”字則是中心字。到了明代,線描的類型至少有了二十多種,為什么圈定在“十八”呢?“十八”是“九”的倍數,“九”在五行中對應西方,西方在八卦中同少女對應。古人占卦,一卦有六個爻象,一爻三變,人稱“一卦十八變”?!笆俗儭备綍脚松砩?,就是“女大十八變”。古人稱美女叫“十八娘”。以女人為題材的性教育民歌,名叫“十八摸”?!笆恕庇质桥猿墒斓南笳髂挲g。歷代官方正史列女傳,女子出嫁,以十八歲最為常見。明代一位名氣不大的畫家名叫鄒德中,將水墨畫的用筆歸納為“十八描”。理由是什么,他沒有說。畫壇很快認可這一說法,無疑存在達成共識的原因,大抵是本文陳述的文化背景[6]。
古代宮殿分前朝后寢。帝王辦公在前朝,指揮生產、軍事和祭祀;王后辦公在后寢,管理妃嬪和宮女以及天下婦女養(yǎng)蠶、紡織和刺繡。古代單獨刺繡人物景物事物的作品,都同女子有關。吳國丞相趙達有個妹妹,擅畫擅繡。她被趙達進貢給吳主,當了孫權的夫人,曾為孫權刺繡九州軍事地圖。舊題東晉王嘉《拾遺記·吳一》寫道:
吳主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畫,巧妙無雙。孫權常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乃進其妹。權使寫九州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寶;妾能刺繡,列國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于吳主,時人謂之針絕。
魏晉以后,刺繡人物畫的繡品名叫繡像,以佛教繡像最為突出。中國佛教到魏晉之際進入全盛期,由于主張偶像崇拜,雕塑與繪制大量宗教圖像,佛教因而別名像教。當時的習俗,塑像流行用顏料繪制,畫像流行用彩線刺繡,刺繡的畫像名叫繡像。佛教信徒多懸掛佛陀繡像進行禮拜。這種風尚在六朝以來的文獻中時有所見。據《廣弘明集》記載,南朝劉宋時,有一群燕子口銜一幅佛教繡像,送進南京靈鷲寺的大堂之中[7]。
六朝以前,繪畫還沒有成為上流社會的藝術樣式,刺繡同繪畫的地位相近,屬于工匠的技術。六朝刺繡的造型表現能力已經到了相當高超的地步。刺繡不僅可以繡圖案、文字、地圖,也可以繡神靈、萬物、花卉、仕女、車馬、樓臺。刺繡由于同每一個家庭都有聯系,文人們偶爾會加以關注。北魏后宮設有文繡大監(jiān)一職,由妃嬪擔任。南朝梁國文人張率的《繡賦》,用詩歌語言描述刺繡的歷史與形態(tài),羅列典故,寫到了繡品采用的是羅紈,題材是神仙、龜、龍、車馬、少男少女、丹陛與青閣之類,使用紅、紫、玄、白、綠五色,風格疏密相間,惟繡法不提,讓關注刺繡技術的人不得要領[8]:
尋造物之妙巧,固飭化于百工。嗟莫先于黼繡,自帝虞而觀風。雜藻火于粉米,郁山龍與華蟲。若夫觀其締綴,與其依放。龜龍為文,神仙成象??偽迳鴺O思,借羅紈而發(fā)想。具萬物之有狀,盡眾化之為形。既綿華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揚花,似秋漢之含星。巳間紅而約紫,又表玄而裹素。間綠竹與蘅杜,雜青松與芳樹。若乃邯鄲之女,宛洛少年。顧影自媚,窺鏡自憐。極車馬之光飭,盡衣裳之妖妍。既徙倚于丹墀,亦徘徊于青閣,不息未而反本,吾謂遂離乎澆薄。[9]
用刺繡的方式塑造以人物為主體的畫像,號稱繡像?!袄C”是動詞,“像”是名詞。使用多了久了,變成了一個合成的名詞。唐朝和尚道宣寫《繡像贊》,記錄南朝齊國的繡像,側重觀感,同樣是刺繡方法不詳:
維齊永明四年,歲次丙寅,秋八月己未,朔二是庚申,第三皇孫所生陳夫人,含微宅理炳慧臨空,結言寶位騰心凈覺,敬因樂林寺主比丘尼釋寶愿,造繡無量壽尊像一軀,乃為贊曰:表相異儀,傅形匪壹。鏤玉圖光,雕金寫質。亦有淑人,含芳上律,絢發(fā)綺情,幽摛寶術,縟文內炳,靈姿外溢。水耀金沙,樹羅瓊寶?,F符凈果,來應妙秩。毓藻宸閨,騰華梵室。有憶斯年,于萬茲日。[10]
唐朝勛臣蕭瑀是梁武帝的玄孫,昭明太子的曾孫,篤信佛教,唐太宗曾派人購置一幅佛陀繡像,同時指示繡工將蕭瑀以供養(yǎng)人的身份繡在佛陀身邊。唐代初年,畫家閻立本在宮城凌煙閣畫二十四功臣像,蕭瑀也是其中。凌煙閣位于宮城之東,與皇子們居住的東宮一墻之隔。凌煙閣畫功臣像,便于皇帝懷舊,也便于皇子們觀瞻。蕭瑀的供養(yǎng)繡像的稿本,當同閻立本有關。唐高宗顯慶年間,朝廷在都城長安營二十余座佛寺,同時制作高達十二丈的巨幅繡像。唐代一丈,合3.1米,繡像通高37米,同當代藏傳佛教中的唐卡規(guī)模相當,當時曾引起人們的驚嘆[11]。
繡像在歷代沿襲不衰。唐代不少文人都描述過繡像。王維《繡如意輪像贊序》和《裴右丞寫真像贊》分別寫道:
選妓惟潔,底功加敬。針鋒線縷,日就月將。五彩相宣,千光欲發(fā)。金蓮捧足,寶珠垂髻。原夫審像于凈心,成形于纖手。
凝情取象,惟雅則同。粉繪不及,清明在躬。麟閣之上,其誰比崇?
裴右丞即王維的友人裴迪,其寫真像不是重彩而白描,不同于五彩繽紛的佛教繡像,與后世所說的線描繡像一脈相承。唐代繡像多用五彩,白居易《繡觀音菩薩贊》,其繡像依舊是沿襲六朝作風:
繡救苦觀音菩薩像一軀,長五尺二寸,闊一尺八寸。紉針縷彩,絡金綴珠,眾色彰施,諸像具足。
宋徽宗崇寧三年,皇帝在宮內設立文繡院,管理刺繡之類的工作,供應帝王后妃和賓客們的服飾,主要用于祭祀。北方金朝則設立文繡署,署令的官職從六品,女工多達496人。因此,宋金時期,女子們的繡畫以及緙絲圖,大幅度超越了前人。宋代女子的繡畫稱為閨繡畫,比當時的繪畫還要精彩。男人們也不甘寂寞地從事刺繡畫,比如元代畫家黃振鵬繡《端陽競渡圖》,用線如同白描。明代蘇繡的創(chuàng)始人韓希孟是顧壽潛的夫人,擅長刺繡山水、人物、花鳥。她的繡品,人稱顧繡,曾深受繪畫評論家董其昌的推許,將她同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相提并論。董其昌《題顧壽潛妻韓希孟繡宋元名跡方冊》,為她的每幅繡品題詩,洋洋灑灑寫了八首。清代初年,揚州少女余韞珠的仙人與菩薩繡像,精妙無比,當時的文人紛紛作詩加以推崇。繡像不僅繡在織物上,也可以繡在紙上。明朝奸臣嚴嵩敗露時,朝廷派人抄家,在查抄的物品中便有繡在紙上的畫,當時名叫紙織畫[12]。
刺繡在絲綢上的繡畫,始于佛教造像。唐代佛教用于傳播的印刷品,將繡像轉化為木刻版的線描圖。到了明代,線描圖別名繡像。明清書籍插圖木刻白描圖,也叫繡像,比如明代崇禎四年刊印的《新刻繡像通俗演義隋煬帝艷史》、崇禎年間刊印的《新刻繡像小說清夜鐘》《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清代順治年間刊印的《新鐫繡像醉醒石》等[13]。
注釋:
[1] 姬妾學校,見〔明〕王士性《廣志繹·兩都》。
[2]舜帝禮服,見《尚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漢代馬融、鄭玄本為‘繪’;孔安國傳:‘會,五采(彩)也。以五采成此,畫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薄豆盼纳袝ひ骛ⅰ肥菨h儒分割《今文尚書·堯典》而獨立成篇。篇名是偽造的,內容并非虛構。繡繪一體的傳承,見《晉書·輿服志》:“衣畫而裳繡,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之象,凡十二章?!薄缎绿茣ぼ嚪尽罚骸靶柮嵴撸?。衣畫,裳繡?!薄菜巍城f綽《雞肋編》卷上:“米芾好潔之癖,任太常博士,奉祠太廟,乃洗去祭服藻火,坐是被黜?!笔录y樣,朝廷百官按職位高低,種類依次遞減,一律上繪下繡。帝王裳上的繡紋,成為低級官員衣上的畫紋。[3]“以”字釋用的例子:《尚書·立政》:“勿以憸人。”孔穎達疏:“勿用憸利之人?!薄坝凇弊轴層玫睦樱骸渡袝けP庚》:“歷告爾百姓于朕志?!薄犊脊び洝罚骸爱嬂D之事,雜五色”、“五采備,謂之繡”?!蔡啤晨追f達疏:“以其繡繢,皆須畫之。繡亦須畫,乃刺之。故畫、繡二工,共其職也。鄭云:刺以為裳也。衣在上陽,陽主輕浮,故畫之。裳在下陰,陰主沉重,故刺之?!薄吨芏Y·天官·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睎|漢鄭玄注:“伊雒而南,素質,五采皆備,成章,曰翚……王后之服??炭暈橹?,而采畫之。綴于衣以為文章。袆衣,畫翚者?!辟Z公彥疏:“袆當為翚,即翚雉,其色玄也??炭暈轱粜危之嬛?。”《新唐書·車服志》:“皇后之服三:袆衣者,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也。深青織成為之,畫翚,赤質,五色,十二等?!?/p>
[4]《新唐書·車服志》《宋史·輿服三·天子之服》?!端问贰ぽ浄救酚浰纬弁跣柗?,前八章畫,后四章繡。按:六于五行,對應水,水克火,為火宋兇數,八為火宋生數,四為火的克數。《宋史·輿服志四·諸臣服上》記臣服繪繡。
[5]湖北省荊州地區(qū)博物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6]十八描,見〔明〕鄒德中《繪事指蒙·古今描法一十八等》。
[7]杜甫《飲中八仙歌》:“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薄睬濉吵鹫作M《杜詩詳注》:“(南朝)宋劉義隆時,靈鷲寺有群燕共銜繡像,委之堂內?!?/p>
[8]〔北魏〕《大魏宮內司高唐縣君楊氏墓志》:“又轉文繡大監(jiān),化率一宮。”
[9]〔唐〕徐堅《初學記》卷二十七。
[10]〔唐〕釋道宣《廣弘明集》第十六集《繡像贊》。[11]《舊唐書·蕭瑀傳》:“太宗以瑀好佛道,嘗賚繡佛像一軀,并繡瑀形狀于佛像側。以為供養(yǎng)之容?!绷锜熼w的位置,見〔元〕《長安圖志》卷上?!蔡啤车朗馈斗ㄔ分榱帧罚骸疤骑@慶之際,于西京造二十余寺,爰敕內宮式模遺形冊,造繡像一格,舉高十有二丈,驚目駭聽,絕后光前?!?/p>
[12]文繡院見《宋史·職官志五·少府監(jiān)》、〔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宋徽宗崇寧三年》。文繡署見《金史·百官志二·少府監(jiān)》?!裁鳌惩例垺懂嫻{·宋繡畫》:“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臺、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一二絲,用針如發(fā)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而風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加。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秉S振鵬繡畫,見〔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一《端陽競渡圖》。余韞珠繡像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二《吳畫余繡》。紙織畫見〔清〕王士禎《分甘余話》卷三《紙織畫》。
[13]〔清〕徐念慈《余之小說觀》八:“其文字,用通俗白話,先以四五萬字為率,加入回首之繡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