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瓊英
人的一生中,三歲至六歲的時期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在幼兒時期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能夠使孩子受用終生。我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自稱,五千年歷史使得國民生來就有了烙印?,F(xiàn)代社會背景下,如何將中華傳統(tǒng)禮儀的內涵傳遞,是每一個國人都要深思的問題。所以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與養(yǎng)成良好習慣,應該在我國教育背景下進行,充分運用積極的方法,使學生有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幼兒教育;文明禮儀教育;良好習慣養(yǎng)成
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指導中規(guī)定,對幼兒的道德教育進行大力培養(yǎng),從而使得孩子能夠有團隊精神,更能互相扶持。個人性格中,也需要進行誠實勇敢的精神培養(yǎng),對于禮儀規(guī)范等也需要進行教授,做一名積極端正,且有禮貌的小朋友。性格是伴隨人成長而發(fā)生變化的,起初是在玩游戲中認真且積極的尋找方法,未來就可能演變成科研中踏實認真,且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所以在進行幼兒習慣的培養(yǎng),以及文明禮儀的培養(yǎng)進行探討,是極為有必要的。
文明禮儀是指個人面對社會時的面貌精神,中華數(shù)千年歷史中,繁文縟節(jié)數(shù)不勝數(shù),但這并非是無用的。禮儀是一種儀式,古代的宮廷規(guī)則的變化過程既是皇權加重的過程。所以儀式是有功用的,皇帝利用禮儀加深臣子對他的敬畏感,于是臣子從步入官場便一直膜拜,心中也真正建立了皇權的威嚴,從而使得皇權得到穩(wěn)固。而現(xiàn)代的文明禮儀同樣重要,甚至與比之宮廷褥節(jié)對于皇帝的作用,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的文明禮儀更為重要。社會生活中,個人的文明禮儀是其涵養(yǎng)的體現(xiàn),更是其修養(yǎng)的展現(xiàn)。文明是將手中的垃圾塞入垃圾桶,也是個人言語不對他人造成困擾,更是愛護環(huán)境,不踐踏草地。文明可以是小到一個微笑的事,但卻不是一個微笑的事,生活中的文明習慣是需要在不斷的潛移默化、不斷的在進行中養(yǎng)成的過程。所以,文明的人需要進行長久不間斷的文明行為,這個過程更是自我對文明加深認知的過程。陶行知說過,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大抵便是這個意思。
2
禮儀并非是文明中的一分子,但它是習慣中的一份子。與文明相同的地方在于不間斷性。在生活中,被孩子叫做阿姨,聽到的人往往都會回頭,認真的微笑詢問。這對于孩子來說,功用性大于涵養(yǎng)。而在成年后,這種功用性往往是對于別人的。就如同孩子叫的阿姨,不再利己,但利他往往更加快樂。禮儀不僅能帶給受用者自尊感,更能帶給使用者的自律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孩被人喜愛并非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而是常常以孩子的身份,在進行生活學習,從而被人喜歡。90后的父母,多數(shù)是深有體會的。比如,筆者曾認識一位孩子的父親,在十三歲時離開偏遠的深山,僅僅因為家中沒有糧食。所以這位父親十三歲就已經(jīng)拖了孩童時期,為了生活奔波,但此后也使得其思想觀念上有別與常人。所以,人的禮儀是極為有意義的,能夠使得孩子更加自律。
幼兒是純凈且美好的年齡階段,宛如白紙一般。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較多問題。比如前段時間的新聞中,一孩子拿著石頭砸共享單車的鎖,父母站在一旁,看著也沒去勸阻。后來有民警巡察路過,阻止了孩子并詢問父母為何不管制孩子。父母辯解,孩子看別人砸,就跟著砸,覺著好玩,沒什么的。孩子卻哭了起來,指認父母讓他砸的。這個例子中的父母,通常是素質較為低劣者,對于公共設施沒有保護的理念,然而他們的行為卻是讓孩子買單,孩子以后的人生中會受到多少影響就不得而知。在進行幼兒教育時需要進行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也需要與父母進行溝通,父母與孩子應該同步進行教育活動,從而使得幼兒能夠養(yǎng)成習慣。
文明禮儀的養(yǎng)成,則需要結合生活以及教學,在生活中運用,在教學中教授。幼兒教學中,課程較少,所以老師在進行做游戲或者其他課外活動中,需要注重知識應用。而在生活中,也需要父母配合。禮儀的教授方式應該較為簡易化,盡量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詞匯進行意義的闡述,意義無法表達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對問對答的方式,使得幼兒能夠理解。比如在課堂中應用較為通俗化的弟子規(guī),進行文明禮儀的教導。弟子規(guī)的特點在于其通俗易懂,容易進行解釋。其次朗朗上口,容易進行記憶。所以,對于幼兒時期而言,較為適用。另一方面,弟子規(guī)中的中華傳統(tǒng)故事有很多,拋掉迂腐的內容,還有極大的教育意義,更有助于幼兒建立中華意識,對祖國歷史產(chǎn)生興趣。而其他類,比如伊索寓言等,也可以進行睡前朗讀,講述其中的思想內涵,形象生動的進行描述,歡聲笑語中,進行文明禮儀的教育。
幼兒時期是最為懵懂的年齡階段,所以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對其進行溫柔的呵護。許多成年人的心理陰影便是從幼兒時期深重,這對于其一生的意義極為重大,如果今后遭遇刺激,造成精神障礙,那么一生就走入了混沌。幼兒時期是最容易被影響的階段,所以需要老師與父母共同進行教育,老師糾正孩子的問題也應該從父母入手,所以一定要加強老師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