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欣賞”不是只有“欣賞音樂”,需要使用多種工具、打開多個感官,善于利用律動,呈現(xiàn)為綜合的教學活動。美育課的“音樂欣賞”是多鏈條欣賞,合理融入創(chuàng)作、表演、傳播等環(huán)節(jié)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可以從蔡元培的思想中獲得美育的超越性啟發(fā),通過激發(fā)學生內驅力、改善教學環(huán)境外驅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入高峰體驗推動力等方式實現(xiàn)音樂欣賞的超越性。
關鍵詞:新時代;美育;音樂欣賞;高峰體驗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015年,國務院專門頒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9年,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指出,我國教育整體上已從“上學好”經過“好上學”來到“上好學”的新階段,美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今年是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先生生前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即“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這正如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判斷,“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yè)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亟待改進。
美育的關鍵是教學,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教師的關鍵是持續(xù)不斷的自我提升。作為美育教師,需要落實終身學習理念、積極探索教學方法、主動發(fā)展教育能力,不辜負時代賦予的新使命。不管在中小學、高職高專還是本科院校,“音樂欣賞”都是具有基礎地位的公共選修課程。筆者在這里以“音樂欣賞”課程為例,以更新人才培養(yǎng)觀念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式為目標,探索新時代美育的實施路徑。
一、“音樂欣賞”不能只“欣賞音樂”
筆者以前承擔“音樂欣賞”教學工作時曾陷入一個誤區(qū),就是照本宣科,把音樂欣賞課簡化為“聽音樂,講道理”。然而,無論多么努力向課程標準靠近、豐富教材細節(jié),課堂效果都不令人滿意。后來筆者通過學生反饋、研讀素質教育論文、觀摩名家課程、向其他老師求教等多種途徑,終于意識到自己踐行的并不是育人邏輯,更非因材施教的育人邏輯,而是陷入了“學科邏輯”誤區(qū)。
無論哪種教育,其原則都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之所以在新時期加強美育其目的就是矯正重應試輕育人的傾向?!蛾P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要融入到各個學科、各類課程之中,美育課程也要融入人文歷史、現(xiàn)代科學等內容。那么對于音樂欣賞課來說,就不能封閉在狹義的“音樂欣賞”之內,一學期都是按部就班“聽音樂”、夸夸其談“如何聽音樂”,以及扼殺學生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按圖索驥的“聽出了什么”。
美育的“音樂欣賞”課是廣義的音樂欣賞,廣義的音樂欣賞是立體化的音樂欣賞。
(一)音樂不只是聽覺藝術,音樂欣賞需要使用多種工具、打開多個感官。“相比于其他學習方式,多感覺學習更能激發(fā)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積極性,從而顯著提高學習效率”[2]。我們認識任何事物都不只是通過一種感官,音樂欣賞作為一種高級的審美活動更是如此。音樂欣賞通常需要我們進入相應情境,而迅速進入情境就需要借助圖片、故事、視頻、道具等多樣工具。我們感受音樂的豐富層次往往會出現(xiàn)“聯(lián)覺”現(xiàn)象。如果教學中使用圖片、道具等,將有利于多樣感官的觸發(fā),更有效地實現(xiàn)音樂欣賞的“聯(lián)覺”現(xiàn)象。
(二)音樂是一種運動形式,音樂欣賞離不開律動。雖然音樂學家總把音樂歸納為“聲音的藝術”,但是音樂教育家卻都在強調音樂是一種“運動”,非常重視音樂的律動性。我們的專業(yè)音樂教育往往忽視音樂表演和音樂欣賞時的律動。我們的學生尤其是漢族學生更是在音樂欣賞與音樂表演中表現(xiàn)出律動的欠缺,所以更要強調音樂欣賞課作為美育工作必須有效利用律動。實踐表明,當教師和學生一同用身體律動來感受和表現(xiàn)音樂的婉轉、起伏、強弱、明暗、節(jié)奏時,音樂的感染力會更強,音樂欣賞的效果會更好。
(三)音樂欣賞課是綜合的教學活動。美育的本質是素質教育,集審美教育、情操教育與心靈教育于一身,而不是專業(yè)技術教育。音樂欣賞的過程也往往是音樂、文學、歷史、表演、美術、影視等多種文藝形式以及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多種知識綜合顯現(xiàn)的過程。作為音樂欣賞老師,則要“不拘一格育人才”,積極汲取多方面的能量上好音樂欣賞課。
二、美育課的“音樂欣賞”是多鏈條欣賞
音樂活動包括創(chuàng)作、表演、欣賞、傳播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音樂欣賞課雖然以欣賞為主,但不應忽視其他環(huán)節(jié)。把欣賞局限在欣賞環(huán)節(jié),既會損害課堂的感染力,更不利于審美能力的提升。筆者發(fā)現(xiàn),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能加上哪怕很簡單的創(chuàng)作、表演、傳播元素,就可以改變課堂的學習氛圍,也能增添音樂欣賞的廣度、強度和深度。
這里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專業(yè)作曲”。筆者與學前教育的老師交流才知道在幼兒階段的音樂活動中就包含了創(chuàng)作,在更高年齡段的班級開展音樂欣賞活動更可以加入創(chuàng)作元素。比如加花兒、固定音型等形式的樂句擴充、為音樂增加簡單的二部和聲、改換歌詞等,也包括制作簡單的打擊樂器。這些活動還可以直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音樂欣賞一方面是杰出音樂家現(xiàn)成音樂的音頻視頻的欣賞,另一方面也包括學生表演音樂現(xiàn)場的欣賞。學生的音樂表演當然有很多不足,但是對于學生欣賞能力的促進作用則是巨大的。比如在欣賞大合唱《黃河》時為學生排一段《保衛(wèi)黃河》的二部或三部輪唱、把藝術音樂欣賞和學生音樂表演結合起來,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高,他們也更能體會到音樂審美的微妙和精深。
我們都知道,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教”,比如讓學生把問題講授給父母或其他同學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也不妨在教師統(tǒng)籌下專門設計“學生教學生”的環(huán)節(jié)。每節(jié)課教師還可以挑選學生和自己搭檔共同完成十分鐘的音樂欣賞教學活動。此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講解、引導、互動等方式把音樂“傳播”給其他學生,甚至制作音樂欣賞相關作品(比如微信、音頻、視頻、課件等);并通過現(xiàn)代電子媒介進行傳播并接受反饋(傳播量、評論等),更直接、深入地理解音樂審美中傳播的地位和價值。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出現(xiàn)“趕進度”的情況,因為害怕“上不完大綱內容”。然而,我們需要在美育的理念下深入思考:蜻蜓點水式的教學真的有效嗎?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貌似追求教學效率,實則是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三、“美育代宗教”在“音樂欣賞”課中的體現(xiàn)
大教育家蔡元培在1915年提出“以文學美術之涵養(yǎng),代舊教之祈禱”[3],隨后又專門發(fā)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和《美育代宗教》等文章,掀起中華民族現(xiàn)代教育史上第一波美育思潮。
美育能不能代替宗教是另一個問題,并不妨礙我們從蔡元培的思想中獲得美育的啟發(fā)。我國教育施行的是無神論的唯物主義教育,但絕不是排斥信仰、超越性和終極關懷的教育?!拔以洶褟碗s的宗教分析過,求得他最后的元素,不過一種信仰心”[4],而美育同樣具有超越性,帶給心靈以信仰。終極關懷也并非宗教獨屬。哲學家張岱年認為終極關懷有三種類型,一是皈依上帝的終極關懷,二是返歸本原的終極關懷,三是發(fā)揚人生之道的終極關懷[5],美育即是發(fā)揚人生之道的路徑。然而,這些都是應然,關鍵在于落實。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高峰體驗”,是一種“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可能是轉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癡、歡樂至極的感覺”[6]。在音樂審美活動中多能遇到這種感覺,正如著名音樂美學家漢斯立克所說:“其它藝術說服我們,音樂突然襲擊我們。”[7]那么,在音樂欣賞中,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對美的熱愛,促成高峰體驗,享受精神觸動的愉悅、靈魂成長的幸福,達到心靈的凈化和升華、觸摸人生的超越體驗和終極關懷。在最低程度上,也能抑制不良心理癥候,優(yōu)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體驗快樂,激發(fā)學生音樂高峰體驗的內驅力。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切實的音樂體驗讓學生心悅而非一板一眼講道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其次要渲染教學環(huán)境,利用音樂高峰體驗的外動力。教學環(huán)境包括教室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學術(音樂)環(huán)境、創(chuàng)意環(huán)境等,比如我們可以在節(jié)慶(包括學生生日)時把教室布置成“舞臺”,以及增加教學的儀式性內容等。即便教學環(huán)境有時候不盡如人意,但我們要認識到,教師是教學環(huán)境最大的影響因素,如果我們積極、樂觀、努力、創(chuàng)新,就能優(yōu)化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審美參與。最后創(chuàng)新音樂導賞方法,為音樂高峰體驗增加推動力。在美育教學中切不可例行公事、千篇一律,造成學生的適應性厭倦,而要從學生的當時當?shù)氐木唧w實際入手來滿足學生的美好體驗訴求。比如以音樂會的創(chuàng)意模擬為框架或以學生當下喜愛的音樂綜藝節(jié)目為線索組織課堂(過程中還需點破媒體營銷手段的濫用以提升音樂欣賞中的媒介素養(yǎng))等,就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總之,音樂欣賞課需要具備美育超越性和終極關懷的高度,高度的達成需要教師做好形而下的系統(tǒng)工作;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技能應該是在快樂氛圍中增長的,知識應該是在立體體驗中形成的,道理應該是在多樣活動中生成或引發(fā)的。
筆者與一些同行交流時發(fā)現(xiàn),有些音樂欣賞的老師也和筆者之前一樣擔心自己的教學探索會不會和課程名稱不符,教學檢查會不會得低分。但著名音樂教育家郭聲健認為,“在學生面前一切都要讓道,何況是區(qū)區(qū)一本教材。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而不是為教材服務的。”[8]教材尚且如此,課程名稱更不在話下?!耙魳沸蕾p”課程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如果我們能因學生之材施教、應課堂之需施教,那么這正是我們的能力和價值所在。何況,很多“音樂欣賞”本就沒有教材,學生也并不需面對應試的壓力。至于教學檢查,其執(zhí)行者都是教學經驗豐富、能力突出的教師,稍加解釋就能理解并欣賞我們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法制辦公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guī)匯編(2015年1月-12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585.
[2]周愛保,陳璇,潘超超.多感官教學有效提升學習力[N].中國教育報,2019-06-13.
[3]蔡元培.哲學大綱[C]//蔡元培全集:第2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39.
[4]蔡元培.非宗教運動[C]//蔡元培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91.
[5]張岱年.中國哲學關于終極關懷的思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1):95-97.
[6]馬斯洛.人的潛能與價值[M].林方,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366.
[7]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M].楊業(yè)治,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74.
[8]郭聲健.守望音樂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89.
作者簡介:段雄,湖南省工業(yè)貿易學校音體美教研室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