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光鴻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及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問題被提到日程中來,并被作為重要的目標貫徹于教學活動的始終。就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來說,它的教學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質,使之在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受到良好道德思想的熏陶,成長為正直、善良的人。為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們應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為之后的學習和發(fā)展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情境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課外實踐
以“犯罪”“輕生”等為關鍵詞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青少年兒童在其中占據(jù)著較大的比重。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得不引發(fā)人們的深思:是什么樣的原因讓處于大好年華的學生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究其原因所在,還是道德觀念的缺失造成的。因而在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究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使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一、開展情景創(chuàng)設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感基礎和內在動力,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亦是如此。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往往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及思維的開發(fā),致使學生對課堂參與度不高,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因而如何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尋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而情景創(chuàng)設法作為近年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jīng)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在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對課堂注意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借助多媒體或是各種生活化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例如,以《誠信是金》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伊始環(huán)節(jié),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電視節(jié)目《非你莫屬》的視頻,視頻講述了一個國外留學歸來的青年找工作、應聘的過程,他品學兼優(yōu)、精明能干,有著豐富的學識、才華和經(jīng)歷,然而卻因為有三次坐火車“逃票”的經(jīng)歷被滅燈,無人賞識。視頻播放至此,我將其暫停,讓學生圍繞視頻的內容展開討論,讓學生思考這名“海龜”被刷下來的原因,并順勢引入“誠信”的問題,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其中,順勢開展了教學活動。如此,通過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境,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二、開展小組合作教學,促進學生交流合作
小組合作作為一種新型的、新課改倡導并強調的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程度越來越高。它是指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征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出發(fā),科學、合理地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所學知識進行探討、學習。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和參與度,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不斷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以《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部分內容為例,在進行本課內容的教學活動時,我就依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開展了小組合作教學。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詢、搜集資料,將我國的主要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地區(qū)、我國的五個自治區(qū)等相關內容搜集起來,在課堂上,讓各小組派出代表來匯報各自小組的課前學習效果,闡述各小組對于多民族國家的認識,各個民族有哪些不同的風俗習慣等,最后我再對各小組所說的內容進行總結性的講解,并將課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添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靈活性,推動著課堂教學朝著順利的方向進展下去。
三、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增強學生道德認知
課外實踐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修養(yǎng)和品質的學科來說,尤其如此。受年齡及身心發(fā)展特征的影響,小學生易對外界新鮮、奇特的事物感興趣,理論說教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因而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鞏固并驗證所學知識,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課外實踐活動,以此來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使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和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例如,以《美麗的生命》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使學生認識到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師可以在完成課文知識的講解活動后,組織學生到動物園或是植物園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了不同種類動物或是植物的名稱,它們的生長、生活習性,并鼓勵學生自己養(yǎng)一盆花,或是養(yǎng)一只小動物,親自體會生命的生長過程,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的意識。又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珍惜、珍愛生命的意識,教師可以在完成《我們的生命》一課知識的講解活動后,帶領學生到革命先烈博物館參觀,在參觀的過程中向學生介紹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獻血換來的,應當倍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到福利院或是敬老院獻愛心,幫助無家可歸的老人或是兒童,使學生通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體會到真、善、美的意義所在。如此,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和認識,提高了學生的道德認知和修養(yǎng),將學科的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揮了出來。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離不開教師對課堂的精心設計及學生對課堂的積極主動參與。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我們應從自身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入手,不斷尋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改變以往灌輸式、機械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及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為枯燥的課堂教學注入無限生機,為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不斷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東.德育在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8).
[2]吳天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