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峰
【內容摘要】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范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本質的“范例”講授,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的方法。它的目的是解決當時知識量的急劇膨脹與人有限的學習時間、能力之間的矛盾,促使學生獨立學習,而不是讓學生復述式地掌握知識。如何在創(chuàng)客教育中運用范例教學法是廣大教師值得探究的問題。
【關鍵詞】創(chuàng)客教育;信息技術;范例教學法
“創(chuàng)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本義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chuàng)意轉變?yōu)楝F(xiàn)實的人。創(chuàng)客教育是創(chuàng)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是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shù)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yǎng)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隨著國家政策鼓勵和硬件價格的降低,信息技術類的3D打印、機器人、scatch與Arduino等創(chuàng)客課程在廣大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創(chuàng)客教育,這個嶄新而又極具時代感的話題,如春風般地吹拂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因為大多數(shù)信息技術教師都只參加過公司對產(chǎn)品功能操作的培訓就進行教學,而這類培訓很少涉及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創(chuàng)客教育過程,所以作為一門新鮮的課程如何教學才能不僅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還能激發(fā)他們持久的獨立創(chuàng)作能力,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范例教學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最早在聯(lián)邦德國興起一種系統(tǒng)的教學論思潮,倡導者為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以這種理論觀點為指導所開展的教學活動的方法,叫范例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指在一組特定的知識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基礎的、本質的實例(或稱范例),這些實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舉一反三,獲得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很多信息技術類創(chuàng)客教育課程的教學需求與范例教學理論相符合,我們可用范例教學法作為創(chuàng)客教育的主要教學法。
一、范例教學法在創(chuàng)客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1.1范例教學法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創(chuàng)客課程的負擔
首先,范例教學法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當時德國教育中知識的量的急劇膨脹與人的有限的學習時間、學習能力之間的矛盾。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這與當前創(chuàng)客教育中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倍增的情境非常類似。
其次,范例教學理論認為,沒有一個有計劃的教學過程可以窮盡整個精神世界,沒有人能夠毫無缺漏地掌握整個學科的全部知識。該理論同時指出必須要重視構建新的教學內容,選擇學科材料中最典型的材料,形成認識的“稠密區(qū)”。在這個稠密區(qū)中,各種知識匯集、交融,學生通過對這樣的稠密區(qū)的探究、思考,形成一種整體的認知結構。在3D設計課程中,可設計的作品我們不可能教完,我們可以以城門積木(圖1)的設計作為范例,讓學生掌握積木的移動、旋轉和積木間加、減、交運算的組合;以酒杯(圖2)的設計作為范例讓學生掌握這類由平面旋轉而成物品的設計,再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茶壺、碗等物品的設計。
1.2范例教學法使學生學習創(chuàng)客知識更具系統(tǒng)性
以往流行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由于任務的相對獨立性,阻礙了知識的綜合、遷移應用,學生總是從獨立的、針對性的情景中習得知識和技能,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性匱乏導致學生無法綜合運用已有知識去解決一個系統(tǒng)性的問題。范例教學是由“個”到“類”,由“特殊”到“一般”的循序漸進教學,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練習任務的機械重復現(xiàn)象。學生理解“一般”后,就能夠把他們碰到的新問題作為已掌握的范例來認識,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形成學習遷移能力。如在3Done課程中,我們設計了“城門積木作品” → “學生桌子作品”→“小火車作品”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這些由淺到深的任務學習中徹底掌握移動、旋轉和積木間加、減、交運算的組合功能。
1.3 范例教學有利于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一字不識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創(chuàng)客教育內容的更新之快是任何其他學科所不及的,新概念、新技術和新知識層出不窮,我們絕不能把現(xiàn)在的教學內容與若干年以后學生的實際生活、工作需要直接對應起來,因此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至關重要。范例教學法不僅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作為教學的一種手段,還把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與獨立性作為目標。運用有限的范例進行深入的教學,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能讓學生自主獲得那些在課堂上不教的同類學習內容或潛在學習內容,由原來的“教師教會”到“學生會學”。
二、范例教學在創(chuàng)客類Scratch編程教學的應用實例
教學內容:程序語言的循環(huán)結構和條件分支結構
創(chuàng)客與創(chuàng)客教育的核心是編程,我們也知道無論何種編程語言都有三種基本結構:順序結構、循環(huán)結構和條件分支結構。這種帶有普遍性、基礎性的知識是我們程序設計課程中的重點內容,我們可參照范例教學四個階段設計教學內容。
2.1范例性地闡明“個”的階段(一課時)
2.1.1激趣導入
展示“走動的人掉進水坑”動畫,提出只要認真聽課,即使沒有編程基礎也可做出這種復雜的動畫程序。
2.1.2動畫程序講解
(1)人在不斷向前移動,滲透循環(huán)語句。
(2)將“碰到邊緣就反彈”放入重復執(zhí)行語句中,從而實現(xiàn)人來回走動的效果。
(3)通過造型變化達到人行走時手腳擺動的效果
(4)增加“碰到水坑掉下”,滲透條件語句的作用。
“走動的人掉進水坑”動畫效果截圖
2.1.3學生練習:提供代碼截圖,學生模仿操作,揣摩代碼含義。
2.2范例性地闡明“類”的階段(一課時)
2.2.1展示本節(jié)“小青蛙找媽媽”動畫(如下圖),思考這個動畫與上節(jié)動畫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小青蛙角色對應上節(jié)哪個角色,青蛙媽媽呢?
“小青蛙找媽媽”動畫效果截圖
2.2.2只提供上節(jié)動畫的程序代碼截圖,要求學生將上節(jié)的代碼遷移運用到本節(jié)的動畫制作中。
2.2.3學生練習:利用Scratch編程軟件制作“小青蛙找媽媽”動畫。建議學有余力的同學做出增加天鵝和老鷹角色的動畫效果。
2.3范例性地掌握規(guī)律性、范疇性關系的階段;(一課時)
2.3.1比較“小青蛙找媽媽”和“走動的人掉進水坑”兩個動畫程序代碼共同處,歸納總結程序結構圖如下:
2.3.2熟悉上面程序結構圖后,根據(jù)這種規(guī)律自由創(chuàng)作動畫作品
如角色更改變?yōu)樾∝埓鲜螅瑖L試用“外觀”模塊中積木代碼解決小貓撞到老鼠的反應。以往只有一個角色運動,現(xiàn)在做成小貓和老鼠兩個角色都動。運用“動作”模塊的積木代碼,能使角色運動軌跡不僅是簡單直線,還可以是折線甚至是曲線。
2.3.3作品分享與評價。
2.4 范例性地獲得關于世界(以及生活)經(jīng)驗的階段
在后續(xù)課程中,不斷地強化和擴展這類代碼,從而使學生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自己牢固的經(jīng)驗,并用這些經(jīng)驗在期末或中小學電腦作品比賽中制作出綜合性作品。
三、范例教學法在創(chuàng)客教育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3.1范例設計注意關聯(lián)性、整體性
創(chuàng)客教育中所選擇的范例,不僅是特殊的例子,還帶有起點的特殊性,這些范例最終為制作綜合作品服務。因此,范例教學雖然反對一步不漏的教學方式,但仍強調整體性、完整性、徹底性,從而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認知結構。
3.2范例練習任務注意分層,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
在創(chuàng)客教育中,學生之間操作的熟練程度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范例時要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難易程度出發(fā),特別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分層次設計任務。
由于時代不同,對于范例教學理論我們不僅要“拿來”,更應注重“甄別”和“改進”。信息技術教師在創(chuàng)客教育過程應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和思考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創(chuàng)客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的計算機技術知識灌輸過程,而是學習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這樣范例教學理論這棵老樹定能在創(chuàng)客教育的春天中盛開更美的花朵,這樣我們的創(chuàng)客教育才能體現(xiàn)出它更高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潔韻.淺談范例教學法[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
[2] 鐘柏昌.談范例教學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