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阮籍,字嗣宗,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詩人,同時也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玄學名士。阮籍本有濟世之志,卻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動亂的年代。相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他采取酗酒和故作曠達的方式來躲避政治迫害。于是,像阮籍這樣胸懷大志卻無處施展抱負的人,內(nèi)心必定經(jīng)受著巨大的痛苦折磨。在理想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方面,阮籍也是那個時代文人的縮影,阮籍人格的矛盾性對他在政治和生活中所作出的種種決定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阮籍也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其人格與作品都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借鑒。
關鍵詞:阮籍;矛盾性;人格;文學
一、阮籍的復雜人格:矛盾性
阮籍的人格是非常復雜的,其內(nèi)心充滿種種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與阮籍自身的秉性有關,與社會現(xiàn)實有關,同時也與他所接受的儒家和道家文化有關。下面我們從阮籍的社會行為以及作品入手,分析阮籍矛盾性人格的具體表現(xiàn)。
(一)從儒與從道的矛盾
阮籍的思想當中有著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對立沖突。阮籍年輕時本有濟世的理想和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有著儒家的積極的入世精神。儒家學說對于現(xiàn)實的關注以及積極的入世思想也給阮籍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阮籍從小便接受了儒家學說的教育,其《詠懷詩》十五寫道:“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詩書。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逼渲小皶姟北疽鉃椤渡袝放c《詩經(jīng)》,這里泛指儒家經(jīng)典?!邦侀h”指的是顏回與閔子騫,兩人都是孔子門下的杰出弟子,是安貧樂道的典范人物。由此不難看出,阮籍年輕時接受過儒家思想教育,他的思想與儒家的救世思想自然是一致的。他也曾作《孔子誄》來歌頌孔子的美德。從這些跡象表明阮籍從小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
到了正始時期,由于政局的動蕩不安與當時社會玄學的興起,阮籍轉向了對道家的隱逸思想的追尋,渴望游仙與隱居,并且從此更加偏愛于道家思想學說。“博覽群籍,尤好《莊》《老》”,這也說明了阮籍偏愛道教思想。由于東漢末年的社會動亂與動蕩不安的政局,魏晉士人對生命意識有了別樣的體察,發(fā)掘出了老莊思想的迷人特征,目的是使人超脫現(xiàn)實苦楚,獲得心靈上的寬慰。同時阮籍喜愛老莊哲學也有著其自身的性格因素。阮籍自身采取避世態(tài)度,加之內(nèi)斂性格,決定了其與道家思想的宗旨不謀而合。如阮籍作品《通易論》云:“天地生于自然,萬物生于天地。自然者無外,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內(nèi),故萬物生焉。當其無外,誰謂異乎?”[1]同時,在《樂論》《達莊論》當中也有阮籍對于道家思想的闡釋。阮籍《詠懷詩》中的詩句“窮達自有常,得失又何求”“愿耕東皋陽,誰與守其真”等都表達出了阮籍心中對于道家思想的感悟:順應自然,全真保性。在日常生活與政治生活中又秉持著至慎與無為的態(tài)度?!凹m不拘禮教,然發(fā)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2]136,阮籍生活中不論人是非,政治上周旋于司馬氏周圍而躲避災禍,采取無為態(tài)度,這都表現(xiàn)出其深受道家思想的浸染。
總之,儒家思想的一面在阮籍的思想人格當中有一定的體現(xiàn),同時,道家學說又在阮籍的思想當中占據(jù)一定的位置。其偏愛于老莊道家哲學,但并不意味著他把所有小時候學習的儒家學說給完全拋棄。所以,儒道思想在其內(nèi)心的不斷交織,也表現(xiàn)出了其處世人格思想的糾結與矛盾,決定了其人格的復雜性與矛盾性。這是阮籍人格矛盾性的一大體現(xiàn)。
(二)入世與出世的矛盾
與上述矛盾相關聯(lián),在阮籍的思想中是一直有著建功立業(yè)的入世理想的。阮籍本有濟世之志,渴望入世。入世,即投身于社會,為社會做出貢獻。出世,則是一種對世事漠不關心的思想態(tài)度,在道家思想中的表現(xiàn)便是超脫人世。阮籍人格的矛盾性的一大轉變也表現(xiàn)于阮籍在出世與入世態(tài)度上的轉變與糾結。阮籍是集出世與入世的態(tài)度二者于一身,不僅有著儒家式的參與濟世的入世理想,又有著對社會生活的超脫的態(tài)度,構成了他具有矛盾性的雙重人格。
《晉書·阮籍傳》曰:“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边@揭示了阮籍由入世而出世的思想的轉變。阮籍在正始之前,由于當時社會較為穩(wěn)定,加之統(tǒng)治階級為曹氏集團,這時期的阮籍內(nèi)心是有著治國安天下的濟世理想的。但是后來時局動蕩,司馬集團與曹氏集團矛盾日益激化,司馬氏大肆誅殺異己,這個時期的文人處在進退維谷的境地,阮籍變得極為不愿參與世事。同時,由于其父與曹氏集團的關系,可能也使得阮籍不愿效力于司馬氏集團。雖然如此,阮籍思想中有著避世的心態(tài),但是現(xiàn)實并沒有給他機會,迫于司馬氏集團的壓力,他還是先后做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從事中郎。但在任期間僅僅是“祿仕而已”,后來自求為步兵校尉,只是因為“步兵校尉缺,廚中有貯酒數(shù)百斛”[2]1360,從而遺落世事。阮籍對待政事,采取了這種仕不任事的態(tài)度,便像是民間俗語所說的“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雖如此,阮籍最后還是迫于壓力為司馬氏做了《勸進表》?!稌x書·阮籍傳》云:“會帝讓九錫,公卿將勸進,使籍為其辭。籍沈醉忘作,臨詣府,使取之,見籍方據(jù)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書案,使寫之,無所改竄。辭甚清壯,為時所重?!笨梢娙罴敃r是極不情愿做這篇《勸進表》的。阮籍在政事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軟弱與順從,一是歸因于他自身的軟弱性格,二是殘酷的社會環(huán)境的壓迫,造成了他人格上的矛盾與扭曲。如果不作這篇《勸進表》,阮籍可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墒侨罴€是卒于寫了這篇文的一兩個月之后,可見當時年老體弱的阮籍作《勸進表》內(nèi)心肯定充滿了懊惱與糾結。這篇《勸進表》既是短暫的保護其生命的安全符,又是致使當時年老體弱的阮籍走向滅亡的催命令。阮籍的死,就是一個混亂無道的黑暗社會對一個自由靈魂的擠壓所致,這種擠壓致使他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不定,真正說明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總之,由于阮籍思想當中一直存在的從儒與從道的矛盾,導致其內(nèi)心也一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糾結。由于政局的演變,社會日益動蕩不安,阮籍的思想也由入世逐漸向著出世變化。但是,阮籍內(nèi)心還是渴望著建功立業(yè)的,思想轉向出世只是動蕩的社會現(xiàn)實的傾軋所致。所以,阮籍內(nèi)心也同樣經(jīng)受著出世與入世兩種想法的矛盾斗爭,這也造就了其人格與思想上的矛盾。
(三)禮與情的矛盾對立
阮籍的思想當中還有著禮與情的矛盾對立。“禮”是按照道德理性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3];“情”則指的是個人的性情?!稌x書·阮籍傳》中曾記載阮籍說過:“禮豈為我設邪?”表明阮籍是更加注重個人性情的抒發(fā)的。在《晉書·阮籍傳》中有一案例可以舉證:
性至孝,母終,正與人圍棋,對者求止,籍留與決賭。既而飲酒二斗,舉聲一號,吐血數(shù)升。及將葬,食一蒸肫,飲二斗酒,然后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shù)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裴楷往吊之,籍散發(fā)箕踞,醉而直視,楷吊唁畢便去。[2]1361
古時候,按照傳統(tǒng)的禮制規(guī)定,子在為父母居喪期間,不飲酒,不食肉,草苫蔬食,以示孝情。但是反觀阮籍,在為母親居喪時,卻完全不遵照傳統(tǒng)禮法來辦事,甚至把這些禮法都給違背了?!肚Y》曰:“叔嫂不通問”,而《晉書·阮籍傳》云:“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可見阮籍對于傳統(tǒng)禮教的態(tài)度就像自己說的那樣“禮豈為我設邪?”阮籍把傳統(tǒng)禮教所規(guī)定的種種都給破壞了,可見在其內(nèi)心更加注重個人性情的抒發(fā)。
雖然阮籍更加注重個人性情的抒發(fā),但是對于禮法的底線,卻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且始終恪守著這條底線?!妒勒f新語·任誕》云:“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壚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 婦飲酒,阮醉,便眠其婦側。夫始殊疑之,伺察, 終無他意。”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主張克制個人私欲,使自己的日常行為符合禮法規(guī)范。而道家強調(diào)把禮與情對立起來,強調(diào)人的性情。他們認為人的性情來源于自然,而禮法則是一種人為的克制人的性情的形式,人的性情會被禮法所扭曲,所以要保持人的性情之真,禮法便是一種阻礙。由上文阮籍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可知,阮籍從小就接受禮教教育,內(nèi)心有著根深蒂固的禮學思想。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又表現(xiàn)出種種不拘禮法的行為,可見在其內(nèi)心有著情與禮兩種思想的交織,也就自然造成了他對待禮教的矛盾表現(xiàn)。
(四)至慎與放縱的矛盾
魏晉之際,政局動亂,當時士人有苦難言,不得不謹言慎行。阮籍便是在政治上謹言慎行的一大代表人物。因為當時司馬集團和曹氏集團的政治紛爭,很多文人名士稍有不慎便會喪失性命?!稌x書·阮籍傳》云:“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于是阮籍在政治上表現(xiàn)得十分謹慎。他對政治問題從不明確表態(tài),總是采取逃避回答或者含混不清的態(tài)度。以至于司馬昭說:“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與之言,發(fā)言玄遠,而未嘗評論時事,臧貶人物,可謂至慎乎。”在嵇康的《與山居元絕交書》中,嵇康也寫道:“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吾每師之,然未能及。”這些都表明阮籍在政治上所采取的至慎態(tài)度。阮籍從政于司馬集團,雖然內(nèi)心極不情愿,但也未曾公開表示過,而是小心翼翼地與司馬集團周旋,最終自求了一個步兵校尉的差事,以醉酒來逃避世事。在史書中記載的有這樣一個故事:“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彼辉概c司馬氏結親,而采取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也可見當時文人的危險處境,似乎是沒有能力對于當權者說“不”的。阮籍采取醉酒的方式來逃避司馬氏對于其政治上的要求,同時又可以表現(xiàn)自己不拘禮法的名士風度,表明自己超然世外而不在意政權的歸宿,將至慎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雖然阮籍在政治上采取了如此謹慎的態(tài)度,但是在生活中阮籍卻顯得不那么謹慎,甚至還有些自我放縱。正始年間,玄學興起,阮籍尤好老莊哲學,于是阮籍對于禮法之士冷眼相對,同時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前面所講到的毀禮,在為母親吊喪的時候不遵守禮法,在嫂嫂回娘家時出來送行等,只是阮籍個人行為,對他人造不成任何影響。但是對于禮法之士的批判卻與阮籍在政治上采取的至慎、口不言人之過態(tài)度等截然相反,完全不在乎這些批判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也表現(xiàn)出了阮籍人格的矛盾性。阮籍的《達莊論》和《大人先生傳》便表達了對于虛偽的禮法之士的譴責,如《大人先生傳》云:“汝君子之禮法 ,誠天下殘賊 、亂危、死亡之術耳!而乃目以耳!而乃目以爲美行不易之道,不亦過乎? ”[4]又在《詠懷詩》里以一種感性的方式給與他們猛烈的抨擊。如《詠懷詩》六十七:
洪生資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設次序,事物齊紀綱。容飾整顏色,磬折執(zhí)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厲貞素談,戶內(nèi)滅芬芳。放口從衷出,復說道義方。委曲周旋儀。姿態(tài)愁我腸。
此首詩作將禮法之士的卑劣行徑以及內(nèi)心的虛偽暴露無疑,使得禮法之士的裝腔作勢、矯揉造作的姿態(tài)躍然紙上,同時,以犀利的言語對虛偽的禮法之士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與抨擊。
又如《晉書·阮籍傳》中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赍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由是禮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護之?!痹谶@里,阮籍以白眼冷對虛偽的禮法之士,又以青眼對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完全把在政治方面的至慎、謹言慎行的作風拋之腦后,與對待政治方面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
二、阮籍復雜人格的成因
阮籍矛盾人格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我們看阮籍所接受的文化,阮籍生于建安十五年,此時政權由曹操掌握,政局暫趨穩(wěn)定。阮籍早年接受的是儒家的思想,有著積極的入世精神,渴望建功立業(yè)。后來由于魏晉玄風的興起,阮籍又轉向了對老莊思想的追尋。所以,其自身存在著從儒與從道兩種思想的交織,這也造就了其內(nèi)心的矛盾性人格。
其次,我們從阮籍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阮籍生活在朝代更易的時期,政治上的處境十分的危險。正始十年,司馬氏集團發(fā)動“典午之變”,曹氏集團遭到了重大的打擊。之后司馬氏為了奪取政權,更加變本加厲,大肆誅殺異己勢力。如史籍記載的嘉平三年,太尉王凌謀廢齊王曹芳,改立曹彪為帝,企圖遷都許昌,以擺脫司馬集團對于曹氏皇室的控制。事情敗露,王凌被夷滅三族,楚王曹彪同時也被殺害??梢姰敃r的政治壓力巨大,文人們只能提心吊膽地在政局當中游走。阮籍內(nèi)心雖然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但是面對政治上的壓力,只能壓抑自己,才能茍且求得生存。在政治上始終采取至慎的態(tài)度,口不臧否人物,不論人是非,始終以一個老好人的姿態(tài)生存于政治格局當中。所以史書記載阮籍“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只能靠這種方式來排遣內(nèi)心悲痛。他所寫的詠懷詩都是有感而發(fā),內(nèi)心情感豐富,其中多一些對于草木花鳥,魚蟲鳥獸的描寫,以此來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如其詠懷詩十一:“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骎骎”“一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通過景物的描寫與渲染、視覺與聽覺相互浸潤,從而在黃雀的哀鳴中標新阮籍內(nèi)心的悲痛傷情。長期壓抑自己的阮籍,內(nèi)心情感得不到釋放,所以造成了其極具矛盾性的人格。
最后,還有阮籍的個人性情特征。我們看青少年時期的阮籍,八歲能屬文、性恬靜等描述中,可見阮籍從小便表現(xiàn)出較為安靜內(nèi)斂的人格特征。阮籍的父親阮瑀在阮籍三歲時便去世了,即使阮籍年紀再小,也不可能感覺不到父親不在的那種悲傷感與失落感,而且這種悲傷失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加。所以,阮籍的詠懷詩多是表達自己的痛苦與憤懣,充斥著一種悲傷的基調(diào)。其中多有一些感慨人生無常,草木枯零的詩作,如三十二:“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其三:“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边@些詩句都表現(xiàn)出感慨人生的無常。這些可能與其父親的死亡不無關系。阮籍性格安靜內(nèi)斂,內(nèi)心思考甚多,加之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內(nèi)心苦悶無人訴說,必定會造成其內(nèi)心的糾結與矛盾。所以,阮籍的個人性情也是造就他矛盾復雜人格的成因之一。
三、阮籍的影響
魏晉之際,玄學風氣大盛,在文人的思想領域方面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對于文人士大夫們的生活態(tài)度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虛無荒誕的社會風氣。而在這個玄學之風盛行的時代,阮籍在當時極具代表性。由于其人格的復雜性,為求得自保,便積極投身于這股玄學之風當中,找尋到一種超脫絕俗、曠達狂放的生活方式。阮籍雖然常常飲酒至醉,但是他的飲酒更多是一種避禍的手段,他實際上很清醒,借飲酒追求的就是一種曠達超脫的生活姿態(tài)。阮籍等人使得虛無放縱的生活態(tài)度在兩晉一代一度成為文人社會生活的一種風尚。而且阮籍與嵇康對玄學的發(fā)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他們開始,玄學的發(fā)展方向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即由對外在政治和倫理的關注轉向對自我內(nèi)在生命或者精神的關注。而且阮籍還大力發(fā)展了老莊哲學,特別是莊學。同時,阮籍對于莊子學說的發(fā)展也是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阮籍著有《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兩篇關于莊學的文章。阮籍用自己的切身行為,演繹了曠達超脫的生活態(tài)度,將莊子的哲學融入到生活當中去,對后世士人的生活態(tài)度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阮籍的復雜人格和處世態(tài)度也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種別樣的生活方式,他所塑造的大人先生的形象為后人學習老莊哲學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同時,阮籍的詠懷詩也被后人競相模仿,受阮籍詠懷詩影響的文人有陶淵明、庾信、陳子昂、李白等。其中陶淵明和阮籍在政治方面有著相似的遭遇,兩人對于政治都采取避諱的態(tài)度,都追求莊子式的超世型理想人格,唯一不同的是阮籍受政治壓力不得不出仕,而陶淵明則得以躬耕田壟,“悠然見南山”。
四、結語
總之,以上的論述主要圍繞阮籍的生平經(jīng)歷與其作品展開,通過阮籍的生平與作品來分析其人格上的矛盾性。在理想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方面,阮籍也是那個時代文人的縮影,阮籍人格的矛盾性對他在政治和生活中所作出的種種決定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阮籍也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其人格與作品都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借鑒。在分析了阮籍的人格特征之后,我們便可以聯(lián)系其人格分析他作品中的隱含意義,窺探社會的真實面貌。
參考文獻:
[1]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卷上·達莊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2:139.
[2]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阮籍[M].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4.
[3]彭林.三禮研究入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01.
[4]阮籍,撰.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卷上.大人先生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171.
作者簡介:張以品,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