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公民意識的重要性,對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幾點策略,希望能夠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
關鍵詞:中學歷史;公民意識;核心素養(yǎng);教學效果
前言:“公民意識”指的是人對于自身在國家中地位的認知,是一種民眾意識,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其在人的思想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如何將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結合起來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下面對此進行一些探索。
一、公民意識的重要性
“公民意識”包括國家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公德意識、國際意識及環(huán)保意識,該意識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及自身作為公民的責任感,進而逐漸養(yǎng)成理性自覺習慣,正確看待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能夠客觀看待公民關系及國家關系;也能在國家法律制度的保護及約束下采取合理方式維護自身及他人權利[1]。具體來說,公民意識就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法律觀念、責任心等優(yōu)良品質,具備了該意識,學生能基本做到誠實守信、遵禮守法、勤儉節(jié)約、愛崗敬業(yè)等,對于塑造其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策略
在新課改下,中學歷史教育的方向逐漸轉向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僅要求中學生要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及成績,還要求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認識,從綜合素質出發(fā)考察整體教學效果。“公民意識”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中也占據(jù)一定地位,所以教師應注重此方面的教學,下面就從三方面對如何在中學歷史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進行略加闡述。
(一)以情感為導向,充分挖掘教材
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要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首先應從情感入手,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從中找尋公民意識與情感的結合點,利用教材知識激發(fā)其對于國家的自豪感及榮譽感,進而滲透公民意識。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宋元時期的文化與科技”時,就可以以情感為導向引導學生增強國家自豪感。我國宋元時期的文學、科技、繪畫及史學都有非常多的成就,教師可以著重講解古代“科研人員”的奮斗,帶領學生學習該時期的重大發(fā)明及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對古代人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精神的講解引導學生樹立向古人學習的目標,規(guī)范其學習態(tài)度。除了歷史上的重大發(fā)明,教材中還有我國人民為了建設社會主義遭受屈辱甚至死亡,歷經(jīng)千難萬險才創(chuàng)造出了安定、團結、和諧社會的內容,教師也應利用這些內容進行引導,使學生感受國家建設的曲折歷程,培育其社會責任感。再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教材中開篇重點描述了英雄人物鄧世昌的事跡,該人物指揮的戰(zhàn)艦在戰(zhàn)爭中被擊中,落海后拒絕接受救助決心赴死,與戰(zhàn)艦共存亡,其英雄事跡會使學生受到鼓舞,懷著悲憤之情感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師應合理利用教材信息,以情感為導向,借助歷史史實,增強學生的家國意識,進而滲透公民意識,培育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及責任感。
(二)以時政為材料,促進史、時結合
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歷史性,教師若單純依靠教材難免會產生時代隔閡,降低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注意“現(xiàn)實”的融入,將史實與時政聯(lián)系在一起,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進而加深公民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我國造紙術、印刷術、地動儀等科學技術時,就可以引入我國嫦娥四號在2019年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完成開始運行等時政消息,將歷史成就與時事相聯(lián)系,提高學生積極性。當代中學生擁有豐富的信息獲取渠道,其接受新訊息的時間和空間都得到了擴充,對于時下熱點的關注遠超于歷史知識,教師應利用好這一點,在歷史課堂上引入時事,引發(fā)共鳴、促進討論,進而深化時政中的公民意識[2]。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講解《絲綢之路》時引入“歷史上還有另一條絲綢之路”的熱點新聞,請學生進行思考,結合自身在課下所獲取的信息,找出這“另一條絲綢之路”。在引導中,教師應注重講解漢代及后世建造絲綢之路時的艱辛,還可以介紹貿易帶來的文化的繁榮、國家的昌盛,使學生從國家角度出發(fā)看待史、時,并運用所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這樣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創(chuàng)新觀念,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助于培育其核心素養(yǎng)。
(三)以活動為輔助,踐行公民意識
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歷史理論,還應積極發(fā)掘公民意識要素,合理運用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使其在活動中踐行公民意識。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五四運動》一課時,就可以設計一些課堂活動。在知識講解完畢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具放映《我的1919》其中的“學生抗議、運動爆發(fā)”片段,在播放完畢后請學生思考:“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五四精神對現(xiàn)代青年有什么啟迪意義?”思考一段時間后請學生表達觀點。學生會敘述很多“論點”,證明其時代意義。教師可以再布置課堂寫作實踐活動,請學生以“我的愛國主義”為主題寫一片短文,詳細寫下自己如何踐行愛國主義,在課堂結束前請學生朗讀自己的短文,并鼓勵班級學生進行監(jiān)督。在其他學生的共同監(jiān)督中,學生能夠堅定自己的“愛國主義”,并為之努力。
結論:綜上所述,在中學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國家、社會及公德等各個方面的意識,塑造健全人格。相關教師可以通過情感、時政及教學活動三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增強公民意識,提高其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覃小麗.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06):17.
[2]呂作銀.初中歷史課程與公民意識培養(yǎng)之我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2):15.
作者簡介:錢少珍;性別:女;出生年月:1976年9月;籍貫:廣東省廣寧縣;民族:漢族;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歷史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歷史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