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昌
◆摘 ?要:所謂高效課堂,社會存在不同的理解,通俗來講就是高效利用教學中的各種資源,讓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的學習產生最大的推動作用。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fā),高效生成,愉悅共享”。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fā)的愉悅交往過程。任何一本課程都有其自身價值,也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開展科學的教學。要真正讓課堂效率最大化。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規(guī)律;最大化
高效課堂的核心并不是課堂,而是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的進行學習,老師要做到善于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們要啟發(fā)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進行學習,有利于實現課堂教學高效化。我從學習的程序和課型角度總結出了如何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教學方法是指“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師生在共同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學的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一”。教學中,必須科學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使得教學效果更加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通過總結和借鑒優(yōu)秀的教學活動,得出了一些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對歷史課程的態(tài)度
我們常說態(tài)度對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學生是否會會持之以恒地保持對學科的熱情至關重要,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多利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教學中能夠自主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二)學生歷史基礎知識不牢固
通過調查發(fā)現,學生普遍認為歷史枯燥乏味,需要記憶的知識太多,所以都很畏懼歷史知識的學習。沒有興趣,自然就不會真正去鉆研學習,成績便停滯不前,有時候可能會倒退。歷史知識雖然是文科學科,但是也需要理解記憶才能真正掌握,同時要不斷復習和練習才能產生好的成績,若一味死記硬背很難達到觸類旁通。
(三)教學的目標不明確
歷史是與我們聯系比較密切的,但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卻很少重視,導致在教學過程中也很少將歷史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教學目標不明確,使得理論脫離實際,學生無法運用知識解決現象,只是機械的記憶。
(四)教學觀念與社會發(fā)展脫節(jié)
在歷史教學中,過多重視記憶歷史知識,很少要求學生去理解,去運用歷史知識。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只會生搬硬套,而不會合理運用,嚴重違反了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學生成為了記憶的工具。主要是老師觀念與社會脫節(jié),對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不夠重視。
(五)教學缺乏實踐性
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導致長期采用接受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分注重考試成績,注重學習的結果,從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歷史背景,做好引導
歷歷史背景作為一個導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作用,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進行《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教學時,我們可以結合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初步發(fā)展,包括:戰(zhàn)國、秦、漢三個朝代,經歷了近700年的時間。秦朝是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第二個時期的特點是封建社會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國、兩晉、南北朝,經歷了近400年。接著,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隋唐盛世。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這一段歷史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fā)展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通過梳理這條歷史線路,讓學生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便于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例如,在講原始社會這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基礎播放相關場景來加深學生對當時那一歷史時期特點的理解。
(二)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實施啟發(fā)式教學
恰當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能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練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其實也是充滿趣味性的。機械記憶容易遺忘,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科學設計教法,有效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圍中學習。在講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展示美國著名的“總統(tǒng)山”雕像。然后教師問:“總統(tǒng)山”在哪里?畫面上的總統(tǒng)是誰?能說出他們的政績嗎?過聯串問題設計,組織學生分組搶答,要求認識畫面上四位總統(tǒng),了解和說出他們的豐功偉績。這種情境設計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檢驗了課前預習的要求和效果,使學生能夠“課伊始、趣亦生”,從開始階段就抓住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溝通與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組織有效的預習和復習
溫故而知新,強調復習對知識的鞏固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預習對學生的學習也有促進作用。學生能進行有效的預習和復習極大的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學生通過預習把握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課堂教學中調整自己;學生通過復習查缺補漏,深入進行鞏固,系統(tǒng)掌握知識的邏輯體系。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擴展一些關于歷史人物或小事件的補充,讓學生更加有學習的積極性,想要去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然后在課堂能主動提出問題,活躍課堂的氣氛。
歷史是一個時間性非常強的學科,我們要讓學生把握歷史發(fā)展的時間,讓學生學會將歷史串成一條線,這樣就能十分清晰的把握歷史的學習。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理性看待歷史,明白歷史對自身發(fā)展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構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