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華
摘 要:如果將課堂教學稱作為第一課堂,那么除了課堂之外的其他教育教學行為都可以歸結到第二課堂的范疇中去。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此時就需要思考如何妥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初中歷史教學為例,探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效銜接的策略,希望可以給與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第一課堂;第二課堂
初中歷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關聯(lián),必須達到密切的狀態(tài),才能夠使得初中歷史教育格局朝著理想的方向發(fā)展。尤其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應該實現(xiàn)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規(guī)劃和安排,確保其進入到系統(tǒng)化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初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由此積極關注初中歷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銜接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一、立足第一課堂,將第二課堂作為拓展的平臺
對于初中歷史教學而言,實現(xiàn)初中歷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有效銜接,其本質就是在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此時就需要能夠以第一課堂為立足點,奠定夯實的知識基礎之后,將第二課堂作為實際知識拓展的重要平臺。這樣可以使得彼此之間的交互朝著更加密切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依靠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以使得第二課堂朝著更加豐富的方向發(fā)展,使得第一課堂的效果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fā)展。以七年級歷史下冊《盛唐氣象》課程學習為例,該課程主要將盛唐的各個方面進行詮釋,引導初中生去領略大唐的發(fā)展盛世,牽涉到很多細節(jié)性的內容,這些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當然課文中文本闡述可能比較抽象,存在很多不全面的地方。此時教師就會引入第二課堂,將紀錄片《大明宮》中的部分片段截取出來,然后要求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去觀看對應的影視資料。在這樣的影視資料中,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朝著更加立體化的方向發(fā)展,繼而使得其對于大唐盛世的理解朝著更加深刻的方向發(fā)展。上述案例中,第一課堂的內容主要在于使得初中生對于大唐有著基本的了解,教材中文本和圖片資料是有限的,并且呈現(xiàn)出靜態(tài)的狀態(tài),但是可以使得學生有著粗略的了解。這可以成為后續(xù)第二課堂知識拓展的前提和基礎。第二課堂可以融入更多的多媒體資源,由此使得實際的粗淺的認知提升到更加形象的狀態(tài),仿佛在初中生腦海中形成盛唐的具體風貌,繼而推動實際的課堂銜接朝著更加密切的方向發(fā)展和進步。
無論是從初中歷史課改的維度來看,還是從初中歷史應試改革的維度來看,關注于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深度認知,都是必不可少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就要求在實際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能夠以第一課堂教學為背景,夯實知識探究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將第二課堂的資源滲透其中,由此驅動實際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進入到更加深刻的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之間的銜接自然是高效化的,對此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有著清晰的認知。
二、增設第二課堂,構建完善的初中歷史知識體系
在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中,第一課堂中學生對于實際文本的理解可能是淺顯化的,甚至存在片面化的風險。如果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及時的實現(xiàn)第二課堂的增設,由此使得學生理解的難點和重點得以界定。在這樣的交互格局中實際的初中歷史知識體系會朝著更加健全的方向發(fā)展。這對于引導初中歷史教學朝著高效化發(fā)展而言,也是很有效用的。比如在《五四運動》知識點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于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界定,不是很理解,或者說理解不是很充分。在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之后,很多學生都難以找到有效的界定基準,針對于第一課堂如此的理解困境,教師決定在第二課堂來進行強化理解。于是教師設定“五四運動的領導力量是誰”的探討性活動,要求學生查閱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尋找對應的答案,可以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在實際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之所以將其界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其一,五四運動是因為無產階級革命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影響下發(fā)生的;其二,五四運動中領導力量是無產階級;其三,五四運動中有無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綜合上述三點,就可以將其界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由此可見,第一課堂中出現(xiàn)的知識疑難點可以作為第二課堂優(yōu)化設計的出發(fā)點,在這樣的良性交互中使得初中生關于對應知識點的理解進入到更加全面的層次,初中歷史知識體系也因此朝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課堂銜接的時候,要懂得立足這樣的知識理解難點和重點。隨著初中生自身歷史知識體系的不斷完善,其在歷史問題認知、歷史問題解答方面就能夠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
三、結束語
由此可見,初中歷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的銜接,是引導課堂教學系統(tǒng)化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作為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需要實現(xiàn)教育教學內容,教育教學方法之間的優(yōu)化調整,正確理解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之間的關系,由此引導實際的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體系得以構建。而對于初中生而言,在這樣的有效銜接中,使得其對于歷史事件的認知進入到延續(xù)性的狀態(tài),有時候甚至進入到探討的狀態(tài)。這對于驅動實際初中歷史教育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李琳. 課堂內容銜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效應用的方法探究[J]. 華夏教師,2017(08):48-49.
[2]吳紅紅. 解析歷史課堂教學低效化現(xiàn)象及解決措施[J]. 名師在線,2018(05):31-32.
[3]許振義,武鳳華,付連德. 強化教學與網絡資源銜接 建設創(chuàng)新型歷史課堂[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