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旭東 張落雁
2011年11月15日,56歲的象山人張德和帶著15件他最得意的竹根雕作品,出現在了一省之隔的江蘇省常熟市。當天,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頒牌儀式正在舉行,張德和的這些竹根雕作品,也正式開始在象山展區(qū)展示。
那一年,經文化部評審通過,寧波象山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成為寧波市唯一一個被命名的區(qū)縣(市)。張德和幾經落淚,竹根雕這門一度瀕臨滅絕的工藝美術,幾經沉浮,終于又一次站上了民間文化藝術的最高舞臺。
從無到有的“中國民間竹根雕之鄉(xiāng)”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地處浙東沿海的象山,竹林漫山遍野,每到秋冬季節(jié),山民們修整竹林,總會砍掉竹子拿去賣,然后留下一地的竹根。這些竹根,在當地人眼中,連當成柴火燒都覺得麻煩,但張德和卻看到了商機。
他騎著自行車來到寧波城中的工藝美術廠,看到了許多很受國際市場歡迎的竹根雕出口商品,不禁想到:竹根雕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以前在浙東也興盛一時,不如就在家鄉(xiāng)辦一家竹根雕美術廠?
但他從沒做過竹根雕,生產出怎么樣的竹根雕商品才賣得出去呢?經過多方打聽,他了解到上海一家外貿公司有個老師傅十分精通竹根雕產品,于是在一個寒冷的夜晚,他摸黑找到了這位老師傅的家??粗@個素昧平生的鄉(xiāng)村青年渴求的目光,老師傅不忍拒絕,于是帶著張德和來到了一個外貿產品的倉庫,告訴他:“只要你能做出同樣的產品,我就幫你打開出口市場?!?/p>
于是,帶著一個樣品,張德和回到了象山,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筆竹根雕訂單。
跨越40年的時光,在現在的張德和看來,那時通過依樣畫瓢所制作的竹根雕,無疑是稍顯簡陋的,但當年的自己,卻也盡了最大的努力進行精心雕刻。這份努力,也伴隨著第一批制作的100個竹根雕,被送到了上海外貿公司。老師傅看到后非常滿意,張德和也憑著這一筆訂單,在當年掙到了2萬元“巨款”。
1983年,他成立了象山第一家竹根雕廠——象山丹城出口工藝美術廠,并開始擴大生產規(guī)模。在市場發(fā)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短短5年時間內,象山丹城出口工藝美術廠生產的產品打入了15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市場上開始小有名氣。
在張德和的帶動下,幾年時間里,象山的竹根雕工藝廠如雨后春筍般一個個冒了出來。
痛定思痛下做出的改變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張德和在研究生產竹根雕商品之余,還研發(fā)了一系列竹根雕技藝,“局部施雕法”“亂刀法”“聯(lián)體雕法”“組合雕法”和“大寫意法”等等,被行業(yè)內視為中國竹根雕藝術的一次革命。
到了1991年,他的作品《眷戀》還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劉開渠根藝獎金獎。就在張德和開始在全國工藝美術界廣為人知的時候,象山竹根雕產業(yè)卻盛極而衰。
因為產量的不斷加大和市場的逐漸飽和,竹根雕工藝廠之間開始了不良的競爭,伴隨而來的是嚴重的產品檔次低和質量不高等問題,行業(yè)危機開始爆發(fā)。張德和關掉了自己的工藝美術廠。
但行業(yè)危機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終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恰恰是在《眷戀》獲獎時,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楊成寅先生所說的一句話:“像你這樣的竹根雕創(chuàng)作水平要想再有所突破,恐怕是相當困難的?!?/p>
這句話,讓他開始了深刻的反思:從開始試制竹根雕,到辦工廠組織生產竹根雕產品,他已經“以竹謀生”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里,他的雕刻所追求的,始終是“雕出的東西像與不像”的問題。同時為了出口,什么好賣,他就雕什么。但關掉了工廠之后,未來的路該怎么走?那時的張德和對自己說:“先雕出一個超越《眷戀》的作品吧?!?/p>
于是,人生的轉變,就在他痛定思痛下開始了。竹根雕要想獲得突破,就一定要走藝術化的道路。但要把竹根雕從一件商品的“生產”,徹底轉變成一個“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卻比想象中要難上許多。那段時間,他始終在想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作品才算是一件真正好的藝術品?
就在茶飯不思間,他漸漸開悟:藝術品,最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最忌低檔次重復,只有提升竹根雕的藝術含量,創(chuàng)造出獨屬于自己的個性,才會有新的生路。簡而言之,就是“另辟蹊徑”。
于是,他真正靜下心來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沒有了之前辦廠時每個月穩(wěn)定的收入,但他的竹根雕創(chuàng)作卻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對藝術的追求使他著迷,張德和也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屬于創(chuàng)作者的快樂。
在《眷戀》獲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打破此前自己周身桎梏的想法縈繞在張德和的腦海。終于,作品《人之初》問世了。完全不同的創(chuàng)作理念,讓他跳出了此前對竹根進行深加工的固有思想,而是利用錯綜復雜的根須,活靈活現地展現了一個呼之欲出的“猿人”形象。稍加刀工,卻更具韻味的作品,推翻了楊成寅先生的斷語。看到這件作品后,楊教授驚嘆不已。
漸漸地,“中國竹根雕在浙東,而浙東最好的竹根雕當數張德和”的說法,開始流傳開來。
總有一座高峰在更遠的云端
1999年,張德和來到了法國巴黎,這里正在舉辦“中國文化周”,而這也是張德和的竹根雕作品第一次應邀出國展出。
愛好藝術的法國人也十分關注他的作品。法國電視臺、《費加羅報》《歐洲時報》等數十家海外媒體紛紛作了報道,稱張德和竹根雕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的杰出代表”。一年之后,他再次受邀至法國蒙頓做了根雕藝術的專場表演。
從那之后,他的竹根雕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國展覽。在一次次的出訪中,張德和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藝術精華,創(chuàng)作愈加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
2003年是他創(chuàng)作大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里,他獲得了6個金獎,其中一個是全國唯一的金獎。在浙江安吉舉行的中國竹工藝精品創(chuàng)作大賽中,唯一金獎作品《茅屋·秋風》讓人大開眼界。繁茂蓬亂的根須,成了渾然天成的茅屋,秋風將它刮得東倒西歪。而在茅屋之下,幾個孩童無助地躲避著狂風的肆虐……作品所包含的精湛技藝和渾厚的文化重量令人動容。
《茅屋·秋風》正是張德和這段時間不斷突破自己的縮影。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盡管獲得了不少榮譽,到他工作室參觀的愛好者也常人滿為患,但他始終覺得,總有一座高峰還在更遠的云端,自己最好的作品,永遠還是下一件。
竹根雕的后藝術館時代
2006年秋天,張德和籌資興建的“德和根藝美術館”在象山丹城東谷湖畔落成開館。一幢青瓦白墻、馬頭墻高翹的三層樓建筑就是德和根藝館。這幢占地5畝多,由建筑大師吳良鏞院士總體設計的江南風格建筑,在湖光山色的映照下顯得幽雅靜謐。
德和根藝館分“竹韻”“木魂”“根趣”“屐痕”“競秀”“鑒古”六個展區(qū)。里面展出的作品,絕大部分都獲過金、銀等大獎。而其中展覽的文字部分出自張德和之手,其中篇首《奇根敘》,讀來頗有新意:“我是天地的兒子,貧瘠造就我本質,苦難磨礪我意志,風雨錘煉我性格,歲月雕琢我模樣。我粗拙,但懂得自尊自愛;我平庸,卻從不自暴自棄。我的形象在霧中,靠靈魂的眼睛去發(fā)現;我的語言在夢里,由思想的耳朵去傾聽;我的生命在腕底,用情感的雕刀去創(chuàng)造;我的理想在天際,憑智慧的翅膀去追逐?!?/p>
開館以來,藝術館每年都會接待社會各界參觀者萬余人。他說,一項技藝,在他手上創(chuàng)造,還要在他手上發(fā)展傳承下去。
相信,在未來,這項藝術的傳承者,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