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秀美
摘 要:課后習題是教材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xiàn)了教材編者的意圖,往往是圍繞課文的知識要點、能力訓練點和教學的重難點而設置的。本文以部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材為例,探討如何將課后習題與教學過程有機融合,提高課堂實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關(guān)鍵詞:課后習題;策略;語文素養(yǎng)
統(tǒng)編教材每篇精讀課文后面都有2-3道習題,這些習題短小精干,具有引導、提示學習,啟發(fā)閱讀思考等作用。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課后習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積極思考,圍繞習題內(nèi)容專注學習,學習掌握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以部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材為例,談談課后習題的運用策略。
一、借“題”引路,朗讀訓練扎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jù)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cè)重。其對第二學段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情感的有效方式,因此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當然,朗讀可以有各種方式:自由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這些方式的運用,需要教師根據(jù)文本特點,靈活選擇運用。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共有三篇精讀課文,分別是《我們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燒云》。這三篇課文都是描寫景物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非常適合進行朗讀的訓練。這三篇課文的課后習題中,都有要求學生朗讀課文,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就給了教師具體的教學要求,要能夠結(jié)合第二學段學生特點,根據(jù)課標要求,落實朗讀的訓練。
以《我們的奇妙世界》為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三步實施朗讀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一點對于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來說,不會很困難,只要認真地去閱讀,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接著,讓學生進一步深入閱讀,明確作者的描寫天空和大地的順序,體會其特點。這個過程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可以組織多種方式的朗讀訓練:1.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驗表現(xiàn)出來。2.小組內(nèi)交流讀,互相評價,促進提高。3.全班展示讀。在反復的朗讀實踐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的天空,是那樣的瑰麗,色彩豐富:粉紅色、蔚藍色、金色、紫色……廣袤的大地上,植物生長著,水果變化著,動物活動著……這些句子的朗讀,語氣應該舒緩,語速要放慢,才能讓人隨著朗讀者的語句中,感受到自然界中普通而又美麗的景象。
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舒緩的音樂、美麗的圖片、唯美的畫面……在范讀、引讀、個別讀、對比讀、齊讀等多種朗讀方式中,讓學生入情入境,細細品味語言的精妙,從而感悟到“這個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p>
這樣的課堂書聲瑯瑯,讀的形式豐富而多樣,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了扎實的訓練,不僅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在朗讀中積累了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可謂扎實而高效。
二、順“題”而學,教學過程清晰流暢
葉圣陶先生說:“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部編教材所選編的課文,都是非常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應該明確教材選編本文的意圖,理清文章作者的寫作思路,才能更好地設計教學過程,讓教學更流暢。而課后練習正是一個很好的抓手,教師可以按照課后習題的要求來設計、組織教學。
《海底世界》一課的第1題“朗讀課文,說說課文從那幾個方面介紹海底世界的?”這道習題完全可以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問題”來引領學生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到統(tǒng)領全文的中心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然后出示學習提綱:
1.自由朗讀課文1-6段,思考:海底的景色有哪些“奇異”之處?又有哪些物產(chǎn)呢?請找到相關(guān)句子,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示出來。
2.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3.集體匯報,教師相機板書:
景色奇異:海底的聲音、動物的活動方法、植物的差異
物產(chǎn)豐富:煤鐵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
4.自由補充,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海底世界的奧秘。
這個教學過程以課后習題為抓手,將其作為教學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有獨立的閱讀,又有小組內(nèi)的交流,在此基礎上匯報各小組的學習成果,最后進行拓展延伸,遷移學習。
《火燒云》這一課描寫的傍晚天空中炫麗無比的景象,尤其是對火燒云的色彩、變化描寫得非常生動,令人印象深刻。這篇課文的課后習題第2題“說說肯寫了火燒云的哪些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了解的”。根據(jù)文本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再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課堂教學可以設計這樣三個導學過程:
1.讀一讀。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認為寫得很美的句子畫出來。
2.想一想。課文描寫了火燒云分別有哪些色彩?找到相關(guān)的詞語,用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3.說一說。和學習伙伴交流,火燒云分別變化成什么了呢?說說你想到的火燒云變化的樣子。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可以找到描寫火燒云顏色的詞語,感受到火燒云“色彩多”的特點。在引導學生交流分享、想象表達的基礎上,概括出“變化快”的特點。這個利用課后習題的導學作用設計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讀、思、說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悟表達特點,充分發(fā)揮自主探究學習的功能。
因此,依據(jù)課后習題,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明了,教學重點得以突破,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方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習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xiàn)其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依“題”而練,練筆表達落到實處
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探索自然奧秘”,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之一,是學會初步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這在課后習題中的體現(xiàn)也非常明顯:《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后的小練筆“寫一寫普通又美麗的事物”;《海底世界》課后習題第2題,則是讓學生圍繞中心句介紹事物的特點;《火燒云》課后習題第2題,讓學生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這些習題目標性、指向性非常清晰,訓練重點明確,是進行表達訓練的主要依據(jù)。
以《海底世界》一課為例。本課的課后習題第2題:在課文中找找下面的句子在哪個自然段,說說那段話是怎樣把這個意思寫清楚的。
1.海里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2.海底的植物差異也很大。
這道習題的訓練目標是學習圍繞中心句介紹事物的特點。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找到具體的段落,首先進行自讀、引讀、合作讀等不同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發(fā)現(xiàn)所介紹的動物的活動方法、植物的色彩和大小差異。再讓學生分別畫出本段中海底不同的動物和它們的活動方法、海底植物的色彩和大小。接著,整體出示文段,以最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表達的特點——圍繞中心句介紹事物。最后再進行遷移練筆,可以用“圖片+中心句”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說后寫。如“黃山上的石頭多么奇妙”,讓學生通過觀察黃山奇石的各種樣子,讓學生圍繞著這個中心句說一說,再互相補充、評價,最后動筆完成仿寫。這樣的訓練過程立足課后習題,又關(guān)聯(lián)學生生活,注重了寫法的遷移,讓課后練筆得到有效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第二學段學生的能力水平實際,練筆過程的第一步,應該是要引導學生首先仔細研讀文本中的句段,弄清表達特點。第二步再搭建語言支架,引導學生練習說話。第三步再遷移到寫的訓練上來。這樣的訓練過程既有文本句段的實例可以模仿,又有梯度的表達訓練,不僅落實了訓練目標,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表達。
課后習題雖然看似只是課文的“小尾巴”,但用好它卻可以發(fā)揮“大作用”。每位教師都應當深入研究習題,讓它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引領學生學習并運用好語言文字,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