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梅
[摘 要]課后習題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只有真正基于兒童立場,洞察編者設置習題的用意,從具體的教學實際情況入手,對課后習題進行適當?shù)匮a充與變換,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對課后習題的設置,教師要拓展補充,使其契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域;更迭形式,使其契合學生的真實思維狀態(tài);融入教學,使其契合學生的生態(tài)感知方式。
[關鍵詞]兒童立場;課后習題;拓展補充;更迭形式;融入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1-072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確教師之教與學生之學的指明燈。由于教學狀態(tài)的不同,我們對于課后習題的運用切不可一成不變,而要從具體的教學質態(tài)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對課后習題進行適當?shù)难a充與變換,從而更加契合課堂教學的需要。
一、拓展補充,契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域
教材是學習的重要教學平臺,其課后習題是編者用心設置的,對全方位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技能、促進智力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就內容而言,有些離我們日常生活遙遠,學生無法親身感知,學習起來也比較吃力。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聯(lián)系日常生活,合理對習題進行填補,讓學生通過熟知的環(huán)境去體會未知的快樂。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練習:“讀抄詞語,選用這些詞語描寫一段雨景。”編者是用心良苦,一方面鞏固新授知識,讓學生體悟文本的詞語意境;另一方面拓展學生思維,利用文本知識活學活用,鍛煉學生的詞語運用能力。但僅依賴文本中的詞語,學生很難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一味地為了做題而做題,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也只能硬著頭皮完成任務。教師不妨在原有詞語的基礎上填補一些描寫春雨的詞語:如“綿綿細雨”“牛毛細雨”“細雨如煙”“雨簾懸掛”“和風細雨”等。面對這些熟悉的詞語,學生受限的思維被打開,結合親身經歷選詞、構思,自然順暢、一氣呵成,一場春雨仿佛就在他們眼前般,那么自然、那么真實。
教師在緊緊圍繞習題的基礎上,縱觀學生所學和日常生活的點滴,對習題做適當?shù)难a充,不但能充分詮釋習題的意義,解放學生的思想,還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認知能力,最終達到訓練價值的最大化。
二、更迭形式,契合學生真實思維狀態(tài)
課后習題的類型是豐富、多樣的,但由于其展現(xiàn)形式的限制,很多題目往往無法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主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題型的特點,進行方式的互換,以貼近學生思維的形式展開練習,從而激活學生的認知潛能。
如,《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后的最后一題:“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的人?”這種平淡無奇的發(fā)問,不但不會引起學生重視,還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這時安排一場“辯論會”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學生品析完課文后,教師對文本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展,以豐富愛因斯坦的人物形象。辯論開始時,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學生自然形成正反兩派。正方說:“愛因斯坦當然是最偉大的,他創(chuàng)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獎?!狈捶秸f:“他的日常生活真是太糟糕了,不配稱‘最偉大的人?!闭睫q論:“日常生活糟糕也是因為他太勤于鉆研。再說,當別人提出他的不足時,他是那么努力地更正,是積極進步的,是偉大的。”……
正所謂“理越辯越明”。在這一案例中,學生圍繞文本及教師補充的資料,在唇槍舌劍中對愛因斯坦有了全新、全面的認識。辯論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學生的認識力、感知力和綜合素養(yǎng)。
三、融入教學,契合學生生態(tài)感知方式
語文課后習題設置了背誦積累、復核思考等訓練。一方面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對文本的回顧,幫助學生完成經典語段的深入理解和積累。但教師在落實過程中往往大打折扣,有的在課堂教學時點到為止,有的干脆直接布置學生課外完成,讓訓練形同虛設。教師應從文本中提煉中心詞語,編織學習的紐帶,為學生鋪設解析文本的臺階,以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灰椋鳥》一文的第四自然段,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辛勤勞動的敬仰之情。課文習題設置了背誦的要求,因此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教師緊扣“一開始還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飛過來……與熟悉的伙伴匯合”等語句,先引領學生提煉出表示先后順序的詞:“一開始”“沒過幾分鐘”“先回來”“后到的”;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明確這些詞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感知作者的表達思路,為學生正確背誦奠定基礎。
背誦積累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形成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全方位、多視角地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方法,協(xié)同學生靈活完成背誦練習,使其形成知識積累并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總而言之,課后習題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只有真正基于兒童立場,洞察編者設置習題的用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