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鋼
【摘 要】初中語文活動課對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語文活動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語文課程學習質量的提升。本文思考了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希望可以培育學生綜合素質,激發(fā)其學習動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30-0101-02
一、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課程體系下的一種課程形態(tài)。它立足于語文學科,始終以陳述性知識的內化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為任務指向,并最大限度地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思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發(fā)展所必需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其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1]。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模式影響,教學方法主要為被動的“灌輸教學”,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語文活動課中主要存在的一個問題是課程設置根本無法滿足教學要求,影響了語文活動課的整體效果。當前大部分學校為了保證升學率,將語文活動課交給所謂的主科,使活動課的教學時間減少,根本無法形成系統(tǒng)教學。學校對語文活動課的安排關注度不夠。目前在語文文化課教學中,學校對課程的安排過于單一化和形式化,活動課是一個本身就具有輔助性質的課程,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活動課沒有很好發(fā)揮其作用,教師必須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激發(fā)活動課的活力[2]。
二、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措施
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很容易讓學生形成被動式和接受式的學習思維,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不利于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參與語文活動型課程,學生可以身處一個廣闊的實踐天地,增強自身獨立思考和自主提升的能力,轉變原本的學習理念和思維模式,激發(fā)自身創(chuàng)新潛能,提高學習效率[3]。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踐出真知”,任何知識和真理的獲得都必須經過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當代初中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書本知識和理論內容,還必須重視實踐素養(yǎng)和能力培養(yǎng)的提高。顧名思義,初中語文活動型課程教學將重點放在了實踐活動的教學上,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加重視學生實踐的自主性和有效性,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技巧和能力,推動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實踐和動手操作等多方面素質的提高。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對社會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較為關心社會的發(fā)展,注重整個社會的進步,他們熱衷于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獨立思考,他們更愿意展示自我,以得到他人的認同[4]。因此,在初中語文活動課教學中,無論是教育目標的設置、教育主題的選擇,還是教育方式的選擇和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都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和特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精心選擇內容,注重德育培養(yǎng)
選取合適的主題和內容,是保證語文活動型課堂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年齡、實踐水平以及所選擇內容的可行性、周邊的資源等情況進行內容的選取。此外,教師還要考慮所選擇內容的德育價值,注重實踐活動對學生品德素養(yǎng)和綜合素養(yǎng)的作用,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選擇語文活動型課程活動的內容,一要“小”。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比較有限,難以完成高難度、高要求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選取一些適合學生能力的實踐主題,借助實踐活動進行德育培養(yǎng)。如教師可以選擇“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這一主題,讓學生利用假期實踐觀察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并按照要求記錄下來。通過小主題、小范圍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主題可以有效聚焦,避免流于表面。同時,通過這個主題的設計,學生還可在實踐的過程中加強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提高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度,從而達到德育的目的[5]。二要“新”。教師不應將視角局限在傳統(tǒng)的實踐素材上,而應結合學生實際,與時俱進,調動學生的興趣。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你身邊的闖紅燈現象調查”,讓學生就身邊的實際情況展開調查,在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安全意識。
(三)關注社會實際,提高責任意識
初中語文活動型課程活動若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一味停留在課本和理論上,就喪失了這門課程的自主性和體驗性,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6]。因此,教師應將語文活動型課程的活動建立在學生實際的基礎之上,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現實結合起來,積極引入學生的生活元素,充分發(fā)揮語文活動型課程的活動效果。如教導學生“愛國思想”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李大釗博物館”“紅色文化博物館”,帶學生為烈士陵園掃墓等,滲透愛國思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語文活動型課程教學中,需要配合相關語文活動課,通過活動課來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對語文活動課來說,教師要對自身的能力進行合理的提高,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制定全面綜合的教學計劃,并創(chuàng)新相關的方法,完成語文活動型課程的整體教學。本文提出“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發(fā)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精心選擇內容,注重德育培養(yǎng)”“關注社會實際,提高責任意識”,希望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薛春華,翟應品.初中語文學科主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探究[J].名師在線,2019(5).
[2]王維.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的現狀、問題、成因及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
[3]錢浩利.略談新課改條件下初中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J].文教資料,2019(2).
[4]覃永恒.農村初中語文綜合實踐的教學及微課運用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1).
[5]丁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原則及策略[J].甘肅教育,2018(15).
[6]田潔.互動式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