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難點。本文著重分析了文化角度下對外漢字教學的意義,同時通過漢字的結構特點、字形、字音、字義、漢語學習者及教材的分析與闡述得出基于文化視角下對外漢語教學策略,以期對漢字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漢字;教學策略;漢字文化教學
前言
漢字是中華文化發(fā)展的產物,可謂是漢語文化長期發(fā)展的結晶。漢字起源于圖畫,是表意的象形文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符號之一,承載著中華千年文化,有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對外開放程度擴大,“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引起了很多國家對漢語的重視,“漢語熱”持續(xù)升溫。通過實踐得知,留學生在漢字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漢字教學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已經成為制約文化推廣的瓶頸。
1 文化角度下的漢字教學意義
1.1 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由于漢字復雜的構成,相同和相似讀音的字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機械式的重復記憶與練習讓本來具有畏難情緒的留學生望而卻步,打擊學習積極性。所以想學好漢語,必須激發(fā)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漢字教學中一定程度上增加漢字的針對性與趣味性教學。從漢字文化的角度進行講解,才能體現(xiàn)漢字獨特的文化魅力,有助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筆者通過一年的對外漢語教學所得經驗發(fā)現(xiàn),大部分留學生對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漢字教學以文化為切入點,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提高漢字書寫正確率
最常見的漢字教學就是展示讀音、釋義、書寫。學生對于漢字學習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只能多次反復地進行機械練習,最終效果也未必如愿。對于形近字依舊分不清楚,對于同音字在聽寫時依舊書寫錯誤,效率極低。這也充分證明了學生對于字形認識不準確,對字義理解不到位,對漢字結構認識不充分。從漢字的文化角度進行教學,通過造字法,從漢字的字形、結構、部首開始講解,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漢字,提高漢字正確率;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從文化意義上去理解記憶漢字,了解漢字形、音、義之間的區(qū)別,這樣也有助于提高漢字正確率。
1.3 ?弘揚中國文化
漢語教學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傳播中華文化。在漢字教學中穿插文化教學一方面學生會印象深刻,容易記憶,對漢字教學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可傳播文化,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只有對中國文化真正了解,才能正確的認識、書寫和云運用漢字。
2 制約漢字教與學的因素
2.1 漢字本身
首先,我國漢字數(shù)量眾多,至今難以統(tǒng)計。其次,漢字結構相對復雜并且信息量比較大。與英語、俄語等線性排列的表音性字符來講,漢字排列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不論筆畫部件多少,都要整齊地排列在一個方格內。漢字構成有“六書”之說,象形、指示、會意,形聲、轉注與假借,“六書”分析漢字結構主要以字形與字義為基礎,比如象形、指事、會意,而只有形聲大多部分包括語音的分析,缺乏對漢字結構的深入剖析。由于漢字構成的復雜性,漢字同音字多且相同偏旁部件的漢字及固定筆順是留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學習的難點主要在于字形、字音和字義三個主要方面。
2.1.1 字形
就漢字的形體來看,漢字是方塊形的,由一些點、線結合成部件、部件結合成偏旁、偏旁組合成漢字的。由于漢字是不同筆畫隨意組合而成的平面文字,多一筆少一畫都有可能構成其他的漢字。例如“日”和“目”,“木”和“禾”,這些漢字雖不常使用,但是卻經常作為常用字的偏旁出現(xiàn),在留學生中錯誤率極高。象形字和指示字多是獨體字,會意形聲字多為合體字。出錯較多的是合體字,容易混淆,所以在對外漢字教學中,需認真分析辨認漢字的結構與形體,明確漢字各個筆畫、部件及偏旁的組合布局及組合方式的異同。
2.1.2 字音
世界上大多數(shù)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漢字卻是表意文字,這對于母語為表音文字的漢語學習者來說,無疑又增添了一絲難度。第一次接觸一個新的漢字,必須借助拼音才知道這個字的讀音。除此之外,漢字有多音字即一字多音,每個音對應不同的意思,而且存在相似漢字相似讀音,漢語學習者在這一方面容易混淆。
2.1.3 字義
漢字是古老的表意文字,但是當漢語學習者不屬于漢字文化圈,或者對于中華文化不了解時,很難通過字形了解漢字的意義。每個漢字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淀,在這漫長的使用過程中,一個漢字只有一個義項的情況已不多見。漢字雖有著一套約定俗成的意符系統(tǒng)但在漫長的發(fā)展歷史中已經不嚴密。隨著漢字的不斷演變,一些假借義、引申義大量涌現(xiàn),一個漢字對應多個意思的現(xiàn)象存在較為普遍。作為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難認、難讀、難記、難寫是漢字的特點。
2.2 漢語學習者
由于學習者個體差異大,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由于母語、文化差異、宗教信仰、知識水平、認知方式、母語負遷移影響以及學習目的不同,對漢字的接受程度也不同。由于認知方式不同,容易受到母語影響,很多留學生表示在首次接觸漢字時,都表示漢字更像是一幅圖畫。但是相對于漢字文化圈的學生,例如韓國、日本等,接受程度明顯高于歐美、中東的留學生。
2.3教材
通過課程設置得知,在漢語教學中,對于漢字教學不夠重視,所以與其他教材相比,漢字教材比較匱乏。在現(xiàn)有的教材當中部分設計也不夠全面,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著眼于筆順教學,有的側重于偏旁部首教學,有的側重于圖畫式漢字教學。在課堂教學中,重讀音輕書寫,重字量輕讀寫等。還有一些沒有根據(jù)HSK大綱所規(guī)定的難易程度對教材進行編寫,在初級階段存在比較多的超綱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習積極性。最重要的是這些教學忽視與中華文化相結合,教材中很少體現(xiàn)中華文化,導致學生印象不深刻,學習主動性低。
3 基于文化角度的漢字教學策略
3.1 從字源入手,了解造字意圖
在漢字教學中,首先明確造字意圖,從漢字形體入手講解漢字起源和發(fā)展,增加學習興趣。象形字是借助事物的外觀及特征進行展現(xiàn),通過描摹展現(xiàn)為漢字。從視覺上可快捷地了解漢字含義。比如“山”、“水”、“日”、“火”等都可進行圖片展示漢字演變。這樣通過字形進行講解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指示字占比不多,以“上”、“下”為例,在講解時可告知“上”的長橫在下面,表示“地”,“下”的橫在最上面,表示“天”;再例如“明”,“日”和“月”都很明亮,另一個意思“明天”,可以解釋為“你看到一個太陽,然后看到一個月亮之后,就到了明天”。形聲字可以進行偏旁部首歸類進行學習,重視其偏旁所代表的含義。
3.2 重視揭示漢字文化內涵,提高漢字文化教學能力
漢字有著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漢字教材還是教師都應該注重漢字的文化意義。應選取合適的漢字教材,教材應不僅涵蓋漢字教學,也應包含一些文化因素。在筆畫部件教學的同時應注重漢字的文化意義。這樣大大增強學習興趣,學生印象深刻,不易遺忘。例如“休息”,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書寫時常出錯誤??梢詫ⅰ靶菹ⅰ狈纸?,“休”可以向學生傳達“一個人很累,靠著樹歇息”;息“自己的心很累,需要休息一下”。再例如“好”,中國自古重傳承,一子一女即為吉祥意。這要求漢語教師要提高文化修養(yǎng),上課前認真思考備課,力求大多漢字都能使學生知其文化意義,印象深刻不易發(fā)生遺忘現(xiàn)象。
3.3 將漢字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
在教學中可以將文化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這樣極大增強學習興趣。在漢字課上可以適當進行剪紙、書法、篆刻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示,這樣不僅可以深刻認識漢字結構,也能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于一些漢字進行文化故事導入。例如“端午節(jié)”為什么又稱“龍舟節(jié)”,可將屈原的故事適當引入?!爸星锕?jié)”萬家團聚,可以編一些團聚賞月、吃月餅的小故事,將文化民俗引入漢字教學中。這樣不僅增強趣味性,也能使學習難度降低。
參考文獻
[1]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何九盈,胡雙寶.漢字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劉玉昌.探討漢字文化蘊涵改進中學漢字教學[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4]杜凌云.漢字的對外漢語教學策略研究[].江蘇:揚州大學.2019
[5]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作者簡介:
王雪苑(1995/11/10)女,漢族,籍貫:河南平頂山,單位:浙江科技學院 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