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
摘要:《中國游記》是日本大正文壇的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一部重要的游記,在其百余部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直以來,中日兩國學者對其評價呈現(xiàn)兩邊倒的趨勢,且主要集中在《游記》是否真實展現(xiàn)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芥川龍之介 中國游記 ?中國形象
一、日本學者對《中國游記》的評價
(一)《中國游記》并未能真實展現(xiàn)中國面貌
《中國游記》是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一部重要的游記,它不僅是中國當代社會面貌的縮影,在近代日本文人創(chuàng)作的中國游記類作品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覷。日本對芥川《中國游記》的研究也層出不窮,相關的研究著作和論文數(shù)不勝數(shù),且歷來存在正負兩方面的評價。(以下簡稱《游記》)負面的評價主要有與芥川同時期的村松梢風,他在《評芥川氏的<中國游記>》一文中提到芥川的游記中關于中國的言論并沒有傷及主要的東西,吉田精一作了進一步的分析,他認為芥川借《游記》的華麗的形式和題材施展其絕妙的才智?!队斡洝肥且孕≌f家的視角對中國當代的現(xiàn)狀所作的分析,其筆觸僅僅停留在表象上,文章中沒有體現(xiàn)出對中國的現(xiàn)在與未來的任何展望。武田泰淳《中國小說同日本小說》認為芥川在《游記》中完全坦露自己心中所想,是作者的一己之私,未能完全考慮中國人民的苦惱。神田由美子指出芥川《游記》沒有充分考慮中華民國的動蕩時局,并指出其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中國民俗文物上,很少關注政治,而中國之行給芥川帶來的更多是精神的打擊。包括宇野浩二在內的很多作家也認為芥川的中國旅行不僅使得他原本柔弱的身體更糟,而且給芥川帶來的心理打擊也很大。因此,中國之行也成為芥川藝術道路的分水嶺。這些負面評價多集中認為芥川報道的中國現(xiàn)狀存在片面和不足,游記并未能全面考慮當時中國內憂外患的現(xiàn)實情況。
(二)《中國游記》是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風格的轉折點
在日本國內也出現(xiàn)一批以關口安義為首的對《游記》給予正面評價的學者。多從芥川的才華和中日兩國的關系出發(fā)。關口安義《特派員芥川龍之介》考究芥川的中國之旅,稱贊芥川作為一名新聞人冷靜客觀描述了事實的才華和能力。其《芥川龍之介及其時代》詳細地描繪了芥川的一生,重新塑造了芥川的形象。青柳達雄《芥川龍之介同近代中國序說》為《游記》里對中國的“壞話”辯解,他同樣認為中國旅行不僅給芥川心理的中國形象造成極大的打擊,也摻雜了中日兩國復雜的關系。與芥川之前的創(chuàng)作風格相比,中宇野浩二認為這次中國之旅使得芥川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很大的轉變,不僅風格與之前不同,而且題材也明顯發(fā)生了變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在證實了芥川來華與胡適、李人杰等人來往的事實,一些學者也不否認這次游行帶給芥川本人的價值。松澤信佑《新時代的芥川龍之介》把芥川的中國之旅與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二十世紀的中日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并指出芥川對中國人民的態(tài)度是憐憫的,芥川本人十分同情日本帝國對中國人民的造成的傷害。小澤保博認為這次旅行對芥川本人的個人文學素養(yǎng)有很大的提升,不可否認,這次旅行帶個芥川的意義重大。再者,研究者也發(fā)現(xiàn)如果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來看,除了芥川之外,很多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如川本三郎《大正幻影》和西原大輔等人認為在谷崎潤一郎、佐藤春夫等作家的作品中,一直充滿著對異國情調的想象,他們的“支那趣味”表明了對傳統(tǒng)中國的美麗幻想。
二、中國學者對《中國游記》的評價
(一)《中國游記》真實再現(xiàn)中國原貌
中國國內對《游記》的評價,與日本完全相反。首先,對比《游記》在本國的尷尬和冷漠,中國學者則是滿腔熱情地接過了《游記》。自1925年《游記》在日本本國面世之后,第二年我國學者夏丏尊先生就發(fā)表文章《芥川龍之介氏的中國觀》,在題記中夏丏尊先生就直言,自己無法也不可能為國人爭辯,《游記》所記之事皆屬事實,這本《游記》可以直接拿來讓本國人民讀,目的在于讓國人以此為鏡,可以一窺自己的真容。不僅如此,夏丏尊認為芥川的文學修養(yǎng)很高,眼光獨到,認為《游記》無絲毫夸張地將中國的丑陋現(xiàn)實展現(xiàn)在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之前,并借此警醒當時人。再次,芥川去世后,我國國內開始不斷引入芥川作品,《小說月報》推出芥川專輯。鄭心南在悼念芥川時指出國人不能以仇日的心態(tài)對待芥川,不能因為他是一位日本人而忽視他。在《芥川龍之介的中國游記》中,作者張若谷指出雖然芥川的《游記》里面對國人有嘲諷和不敬的言論,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視這部作品確實反映了中國的現(xiàn)狀。并以此號召廣大青年拋棄消極懈怠,積極熱情地投入革命。劉大杰《寒鴉集》中收錄的《憶芥川龍之介》也對這部作品有高度評價。作為現(xiàn)代文學之父的魯迅從未停止向國外尋求救國救民的方法,早在《游記》初版5個月之后,魯迅就從東亞公司購入《游記》。魯迅雖然沒有針對《游記》發(fā)表自己的感想,但在《燈下漫筆》中魯迅先生對感直言中國現(xiàn)狀和憎恨中國的人,魯迅先生認為這是真正可以敬佩的人,是定要雙手表達自己謝意??梢?,雖然沒有直接評價《游記》,但是魯迅先生對芥川的做法是認可的和感謝的。所以魯迅認為能對當時中國現(xiàn)狀越是厭惡則是越是關心中國,而當時的芥川就是毫不留情地將當時的所觀所感真實的袒露在游記里。后來在致增田涉書簡中,魯迅先生也坦言日本的學者來中國之前對中國的了解其實都很局限,當現(xiàn)實與他們的觀念不同時,便采取回避。所以魯迅認為他們來或不來是一樣的。但據(jù)增田涉后來講,魯迅去世前也提及芥川《游記》中一些對中國人不好的言論,但是魯迅認為是翻譯者的緣故,他認為中國青年應該多讀芥川的作品,而魯迅自己也表示愿意翻譯更多芥川的作品到中國來。魯迅認為芥川龍之介所講的“壞話”是忠言逆耳,而當時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容易受到一般作家或批評家的影響,無法體會芥川當時迫切改變落后破舊中國現(xiàn)實的心情,魯迅先生一直想將芥川的作品譯介到中國,讓中國人能夠多了解芥川。可見,魯迅是比較欣賞芥川的,就《游記》來講,魯迅先生也認為它真實地展現(xiàn)了當時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
(二)《中國游記》是有形式無內容的空殼
同樣,中國文壇對芥川《游記》否定性評價也很多,最早接觸《中國游記》的韓侍桁,他最早對芥川《游記》進行了批判。在《雜談日本現(xiàn)代文學》中,作者直言《游記》給自己很差的印象,認為芥川作品雖能給讀者短暫的興奮但是經不起仔細地推敲。乃至對他其他作品如《鼻》和《羅生門》也表示懷疑,韓侍桁的看法不乏主觀色彩。但能看得出他對《游記》持批判的態(tài)。馮乃超在《芥川龍之介集》中評價在中國國內似乎關注芥川自殺的人比其作品更多。雖然他的評價有些調侃的意味。馮子韜在《芥川龍之介的作品作風和藝術觀》的序言中也直言芥川的作品乏味無聊,提不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將芥川批駁地最為深入的是巴金先生,他在《幾段不恭敬的話》中直言芥川龍作品除了形式以外沒有任何實質性內容,且其作品的大部分內容沒有值得再讀第二遍的必要,他評價芥川的作品皆為“空虛”之作。這篇文章發(fā)表時時1935年,此時的中國中國正處于九·一八事變時期,中國人民飽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動蕩不安,民族矛盾尖銳,巴金對芥川游記中的言論給予有力的回應。不得不說,巴金的憤怒與當時中日兩國的關系有密切關系。但是,這些文章最后卻沒有編錄在《巴金全集》中?;蛟S這也是巴金本人承認自己當初對芥川太過激烈反抗的一種反映吧。
魯迅的理解與巴金的批判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的代表。對《游記》其中不乏隔靴搔癢的點評和力透紙背的見解,但大多數(shù)觀點都是主觀臆斷的結果。而魯迅等革命領導從拯救國民的道路出發(fā)看到了必須學習西方的先進的知識來拯救落后的中國。唯有如此,才能去除糟粕的思想,打破舊有的思想觀念,吸收民主科學的新思想。本人認為無論是完全肯定式的放大《中國游記》的批判意識,還是完全否定其現(xiàn)實價值,都是不對的?!吨袊斡洝氛故镜闹皇琴即笾袊谋揭唤牵鳛樯钪O中國古典文化的芥川,或許夸大了某些方面,但是在國主義列強侵略的背景下,芥川作為一位局外人能敏感地獲取這些信息,這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芥川為我們提供的角度成為我們中國人深刻反省的一面明鏡。這架鏡子處處充滿著丑陋不堪、骯臟,讓我們更能清楚地認識到現(xiàn)實。
三、結論
不可否認,在《游記》充分展現(xiàn)了芥川的記者才能。作為優(yōu)秀的文學家,他不僅常常留戀美好的景致,也深刻關注著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游記》也成為了一部反映中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現(xiàn)實的重要的資料。閱讀《游記》我們不僅為芥川的才華所吸引,更能充分體會芥川在書中流露的失望和無奈之感。作為第三者的芥川,在踏上這片土地之前,絕未料想到曾經的夢只是自己的一個幻想而已。不雅的行為,骯臟的穿著,隨處可見的破敗荒涼的古建筑給芥川心頭沉重的打擊。
但是,作為深受中國古典文化影響的芥川在游記中流露出的不單單是失望之感,在《游記》中,當芥川走在上海城隍廟的湖心亭邊時,在他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令人震驚的一幕,一個留著發(fā)辮的中國男子沖著湖水開始小便,而且態(tài)度非常怡然自得。作為看客的芥川此時也不由地感慨,即使中國政壇發(fā)生巨變,中國文壇走下坡路,以及日英兩國是否結盟等等,這些事情于他根本不沒有任何關系。芥川稱其為“自然可愛”的風景畫,其嘲諷意味躍然紙上。對這名中國男子的細心刻畫足以說明作者諷刺了當時精神麻痹的中國人民。同樣,芥川并沒有因此心灰意懶,他還將希望的曙光投射在那些"還沒有心靈昏聵"的中國人的身上。因此,如果我們認為游記是故意丑化中國,那么是我們曲解了芥川的本意。在《游記》中,芥川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社會,這也更能彰顯這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時至今日,《游記》也是研究中日關系的很好的資料。
在《游記》中,記述了芥川游覽蕪湖時與西村貞吉的一段對話,芥川把那些親眼看到中國落敗后仍能愛上中國的人稱為“憧憬中國趣味的淺薄之人”,其中“中國趣味”是在當時日本國內非常流行的一種說法。但是在創(chuàng)作《游記》時,這一流行語還未出現(xiàn),但是當芥川游歷完中國回到國內后,此時的芥川感慨道這種“中國趣味”并不是一種現(xiàn)實存在,而是人們的想象而已。那么,芥川在游記中的言論也是敲打了沉迷于幻念中的日本人。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芥川游記對中體現(xiàn)的對中國的失望是否可以理解為西方對于東方幻想的幻滅,芥川是否也像福樓拜,內瓦爾游記中對東方世界幻想的幻滅。芥川《游記》描寫了作者理想中的古籍中的中國與現(xiàn)代社會的斷裂。但是,《游記》雖然表現(xiàn)出芥川難以抑制的對這種幻滅的失望之情,但是芥川并不是抱怨現(xiàn)實而是借此向中國的知識分子表達救國的迫切希望,這一點是當時的中國人所未能看到的。所以很多人只看到游記中充滿對中國人的嘲謔和不滿是片面的,當時估計只有魯迅能理解芥川的心情。
芥川游記是否有對中國的輕蔑,我們在《游記》中也可瞥見。與章炳麟、鄭孝胥、李人杰等人的交談和親眼目睹的許多反日愛國運動對芥川影響很大,他看到這些人的憂國憂民之情,江口渙后來回憶,芥川對中國人的反日態(tài)度非常堅決。在中國學生無論在家里還是學校禁止使用日貨,芥川親眼看見女學生們的決心時,感動的落淚。芥川中國人民的反日行動的贊賞表明雖然處于苦難中國仍然有為此奮斗的人們,芥川發(fā)現(xiàn)他們是救于水火中的中國的唯一出路?;貒螅娲òl(fā)表三篇小說,《將軍》、《桃太郎》和《湖南的扇子》,這三部作品從側面反映出了當時芥川龍之介心中的中國印象?!秾④姟泛汀短姨伞分苯邮侨毡緦θA侵略的嘲諷?!逗系纳茸印穭t刻畫了一個不服輸勇敢頑強的湖南人形象。這三部小說中沒有對中國蔑視,是芥川中國之旅之后對中日兩國關系的明確認識。
綜上所述,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把《游記》對當時中國現(xiàn)實的描繪認為是對中國的輕蔑,未免偏頗。芥川深諳中國古典文學,對中國文化的憧憬和喜愛,但現(xiàn)實是當時處于戰(zhàn)亂中的中國不可能符合芥川心中的中國形象,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只能記錄在《中國游記》中。在游記中,芥川試圖通過自己的見識真實反映當時的中國面貌,但毋庸置疑,芥川在短短的幾個月是無法了解眼前這個已經滄桑的中國已經不是他心中的美麗面貌。曾經的美麗姑娘已成為滿臉皺紋的老太婆,經歷五千年迫害的中國已滿目瘡痍,破爛不堪,家國破碎,人心動蕩。難得的是,作為此時期來訪的日本作家,芥川將這種體會帶回了日本。因此,如果我們認為《游記》中體現(xiàn)芥川對中國的污蔑,這是不恰當?shù)?。中國之行不僅是對芥川還是對中日兩國都是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
參考文獻
[1] [日]青柳達雄.關于李人杰芥川龍之介《中國游記》中的人物[J].國文學言語與文藝.1988(9).
[2]單援朝.上海的芥川龍之介與共產黨代表李人杰的接觸[J].日本文學.1990(12).
[3] [日]關口安義.特派員芥川龍之介[M].每日新聞社,1997.
[4]魯迅.魯迅全集.第15卷[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 [日]西原大輔.谷崎潤一郎與東方主義[M].中央公論新社,2003.
[6]韓侍桁.文學評論集[M].上海:上?,F(xiàn)代書局,1934.
[7]魯迅.魯迅致增田涉書信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8]巴金.巴金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9]芥川龍之介.中國游記[M].陳生保、張青平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10]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11]王向遠.中國題材日本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邱雅芬.芥川龍之介學術史研究[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13]邱雅芬編.芥川龍之介研究文集[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14]林嵐、吳靜.近代中國文化人對一個日本作家的影響——評芥川龍之介的小說《桃太郎》[J].東北師大學報,1998,(6):66-69.
[15]邱雅芬.章炳麟對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之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1999,(1):69-73.
[16]邱雅芬.《上海游記》:一個充滿隱喻的文本[J].外國文學評論.2005,(2):74-82.
[17]高潔.“疾首蹙額”的旅行者——對《中國游記》中芥川龍之介批評中國之辭的另一種解讀[J].中國比較文學,2007,(3):88-101.
[18]邵毅平.芥川龍之介與洛蒂:分裂的中國與日本形象[J].書城,2010,(01):30-41.
[19]劉春英.芥川龍之介在中國[J].唐都學刊,2003,(3):1-5.
[20]邱雅芬.章炳麟對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之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1999,(1):69-73.
[21]孟慶樞.芥川龍之介與中國文學[J].東北師大學報,1996,(1):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