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偉 李志紅 孟慶超
摘 要:未成年人尋釁滋事行為是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行為。尋釁滋事,某些情況下,未成年人并不能充分了解其行為的性質,也無法明知自己實施的是違法犯罪行為。本文以尋釁滋事的犯罪構成要件的主觀方面特征和客體入手,地分析了尋釁滋事罪的主觀方面特征。
關鍵詞:未成年人;尋釁滋事罪;客體特點
尋釁滋事罪的司法認定一直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一方面,由于對情節(jié)惡劣、情節(jié)嚴重等程度要件認識上的分歧,導致罪與非罪問題的爭議。另一方面,尋釁滋事四種行為表現(xiàn)與現(xiàn)行刑法中其他犯罪行為相近,容易發(fā)生混淆,常常出現(xiàn)判罰的差異。
一、尋釁滋事罪的概念界定及犯罪的客體特點
尋釁滋事罪是 1997 年刑法典新增的一項罪名。它的淵源是從 1979 年刑法典中的流氓罪中分解出來的。1979 年的刑法第一百六十條規(guī)定:“聚眾斗毆,尋釁滋事,侮辱婦女或者進行其他流氓活動,破壞公共秩序,情節(jié)惡劣的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眴螐姆l規(guī)定的內(nèi)容來看,流氓行為中包含了尋釁滋事、聚眾斗毆、侮辱、猥褻婦女等社會不良行為,具有很大的擴散性和腐蝕性,對社會治安造成了嚴重的危害。1997 年刑法典修訂,流氓罪被刪除。新《刑法》將原流氓罪取消,分解為四種犯罪,即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聚眾淫亂罪。尋釁滋事罪即由此而來。
情節(jié)是否惡劣或者嚴重,是尋釁滋事罪得以區(qū)別于一般尋釁滋事行為的關鍵所在。如果尋釁滋事行為情節(jié)惡劣或者情節(jié)嚴重,則構成犯罪,應當受到刑罰處罰。如果僅僅是一般尋釁滋事行為,或者是情節(jié)較重,則根據(jù)情況進行治安處罰即可。所以在概念中對于情節(jié)的說明必須有所體現(xiàn)。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尋釁滋事罪客觀方面的四種行為。第一,隨意毆打他人,情節(jié)惡劣。所謂“隨意毆打他人”,是指沒有正當合法的緣由,依仗自身一方所擁有的強勢力量對另一方實施毆打的行為。在司法案例中,一般可以歸類為兩種類型:第一種,小題大做型。行為人聲稱自己是“事出有因”而毆打他人,但分析這些毆打他人的原因往往只是將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看作是其非法行為的理由,簡單來說就是“找茬”、“挑刺”。這些人罔顧法紀,自以為出手必有所謂的正當理由,這實質上是對他人利益的公然挑釁以及對社會公共秩序的藐視。第二種,無事生非型。具體表現(xiàn)為行為人耀武揚威,欺壓他人,動不動就對比自己弱勢的群體施加暴力行為,暴露其流氓本質。針對的對象一般為不確定的多數(shù)人、作案時也往往不計后果、對時間、地點的選擇也沒有顧忌。
第二,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情節(jié)惡劣 所謂“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是指在不健康的心理支配之下,恃強凌弱,無理由地追逐、攔截、辱罵他人?!翱謬槨笔恰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中對該項條款新增加的內(nèi)容。所謂恐嚇,是指以要挾的語言或手段威脅他人,可以理解為通常所說的“嚇?!?。在司法實踐中,犯罪人常常通過言辭侮辱、恐嚇,結伙實施,受害人多為女性。而對于“情節(jié)惡劣”,因為尚沒有相關的司法解釋來界定,可以依據(jù)公序良俗來予以判斷,并可以綜合當?shù)氐娘L土人情、生活習慣等,來確定行為是否達到了“情節(jié)惡劣”的程度。
第三,強拿硬要或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所謂“強拿硬要”,一般是指行為人出于流氓動機,蠻橫無理地向他人強行索取財物的行為。所謂“任意損壞、占用公私財物”,一般是指對行為人隨意占用和毀損公共設施、各類組織團體以及私人的財物,破壞社會正常狀態(tài)的行為。在社會上,往往表現(xiàn)為耍流氓逞威風?!扒楣?jié)嚴重”可以根據(jù)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次數(shù)、時間、地點以及手段方式和造成的后果來綜合認定。
第四,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所謂“起哄鬧事”,一般是指無事生非,制造事端,刻意渲染緊張氣氛,或者夸大事態(tài)的嚴重程度,致使民眾恐慌,社會混亂,致使社會正常狀態(tài)受到外因被迫中斷或者延遲的行為。可見,起哄鬧事,不僅導致了社會公共秩序的混亂,還會嚴重影響民眾的正常社會活動。確定此概念時,對公共場所的特點,如時間、公共開放程度、涉及民眾數(shù)量等,都應當充分予以考慮。筆者認為這里所謂的“公共場所”,應采用狹義的解釋,一般是指公共交通設施場所、開放的廣場、公園等公眾可以在一起進行一定公眾性活動的聚集場所。而不能對“公共場所”進行擴大解釋,不應該包括人員流動少且分散的地方,例如一些小街小巷等。因為,只有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起哄鬧事”,才可能“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程度。
二、構建未成年人尋釁滋事罪防控機制的舉措
第一,預防未成年人尋釁滋事罪家庭機制的完善。未成年人的主觀人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其生存生長的環(huán)境對其主觀人格的塑造極為重要。由于未成年人的處于特殊的成長時期,未成年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養(yǎng)成,道德價值觀念尚未建立,為人處事明辨是非的能力也都不成熟;不僅如此,未成年人在此階段也會出現(xiàn)的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叛逆,暴躁,自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等。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對未成年人尋釁滋事行為產(chǎn)生抑制作用,而我省對于未成年人尋釁滋事行為家庭預防的機制所有缺陷。家庭的眾多機能中,一旦出現(xiàn)某種障礙,便會促使家庭成員間的連帶感喪失,情感劇烈沖突,這種影響對少年尤其明顯。因而家庭和睦作為最重要的保護因子,其對我省未成年人尋釁滋事行為的減少有巨大作用。
第二,加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從源頭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依托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通過舉辦青少年法制征文比賽、定期開展法制講座、模擬法庭審判、播放自行拍攝的法制電影等活動,讓未成年人通過各種途徑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從而教育、示范和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格,從源頭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完善未成年案件人的審判工作,在審判中預防未成年人再犯罪。增設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配備相關專職法官,實行未成年案件專人負責制。建立少年法庭,采用圓桌審判的方式,緩和審判人員和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對立情緒,促進未成年被告人在橢圓審判桌上“聆聽教誨式”的審判后迷途知返。同時未成年人案件審判庭的人員通過庭前調查、庭中教育、庭后幫交回訪的方式,盡力預防失足的未成年人再犯罪。
第四,完善預防未成年人尋釁滋事罪矯正機制。對于尋釁滋事未成年人,不能盲目的不處罰,也不能一味的判處刑罰。要遵從個別處遇原則,對于某些情節(jié)較輕以后沒有再犯可能的未成年人從輕處理,實施社會內(nèi)處遇而對于情節(jié)或者行為嚴重的,再犯可能性高,或者本來就經(jīng)常實施尋釁滋事行為的未成年人,一味從輕處理,那就沒有達到矯正的效果,也就達不到對未成年人尋釁滋事行為預防的目的。對于尋釁滋事未成年人的社區(qū)矯正,主要時要避免其再次實施尋釁滋事,最重要的時防止起進入高危區(qū)域和被危險人群影響,再對其輔助以心理教育,減少其尋釁滋事行為的發(fā)生。
作者簡介:
孟憲偉,北京市中邁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從事律師行業(yè)多年,主要研究方向:刑事、未成年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