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群文閱讀教學,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組群文的學習,為學生營造生活化、原生態(tài)的閱讀情境,提供更為豐富而多樣的閱讀資源,通過多篇有關聯(lián)的文章的閱讀,使學生掌握生活化閱讀的基本方法,在探索性的閱讀實踐中,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準確把握群文閱讀的特點,才能讓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中摒棄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陳弊,充分發(fā)揮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目的。在深入地研究和反復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識到群文閱讀的基本特點有以下幾點。
一、群文閱讀的主體是學生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充分利用群文的優(yōu)勢,更準確地定位閱讀教學中師生的角色。不因為閱讀量的增加,而使教師“講”和“導”的分量過度增加,而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群文閱讀的主人,享受群文的“福利”。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摒棄無為的教學引導、講授,選擇更好的閱讀教學方式,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閱讀實踐的機會,從而進行真正原生態(tài)的閱讀,形成閱讀能力。
二、群文閱讀不能“走馬觀花”
有些教師認為,群文閱讀內容多,在教學中會不會為完成閱讀任務“走馬觀花”,浮于形式。為避免這樣的現(xiàn)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多次不同程度的閱讀。有最開始的初讀、中間的求同品讀、最后的求異對比讀。每一次讀,層次不同、角度不同、重點不同,既有瀏覽式閱讀,又有品味把玩,使閱讀既有量、又有質,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形成可遷移的閱讀能力。
三、群文閱讀不僅要讀,更要“品”
群文閱讀教學與單篇課文教學相比較,為我們提供了更大的閱讀信息量、更廣闊的閱讀平臺、更多的能力培養(yǎng)機會,群文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是單篇文章遠不能及的。從課文內容而言,每篇課文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身份表現(xiàn)了同一主題,從文章主題而言,雖都在寫同一主題,但人物所處環(huán)境、人物行為的出發(fā)點、產生的意義,都是不同的,從文章體裁而言,有的寫人記事、有的演講議論、有的抒情評價,為學生用不同體裁表現(xiàn)情感提供了范例。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分別設計“求同”“求異”“仿寫練筆”等環(huán)節(jié)。這些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是立足在“品”上。讓學生在“求同”與“求異”的正反碰撞中,去更深刻地認識人物,評價人物,發(fā)現(xiàn)人物的本質。
四、群文閱讀要架起課內外閱讀的橋梁
書本內容畢竟有局限性,涵蓋范圍小,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愛上課外閱讀。在進行語文教材單元群文閱讀指導時,都應該納入一到兩篇主題相似的課外讀物,在課堂拓展閱讀中促進課外閱讀。同時還要將課外閱讀引入課堂。根據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不定期進行課外讀物的群文指導,促進課外閱讀。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了群文閱讀教學有別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本質及其教學優(yōu)勢后,我們又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都是以主題為單元編排的,特別適合采取群文閱讀教學策略,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原生態(tài)、多層次、全方位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
1.每一單元內主題相似文章的整合
小學語文課本編排的文章,是經過大型研討整理的,主題相似,便于學生群文閱讀學習,同時也有益于實現(xiàn)教學目標。開展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在于,多篇文章內容不同,風格各異,卻有某種相通之處,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陳述和傾聽。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如北師版四年級上第五單元的文章編排分別是:《橋之思》《飛奪瀘定橋》《北京的橋》《看橋人》。教師教學時可以將《橋之思》一課作為教學重點,分析講解,并要求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學生深切感受橋的獨特魅力和橋的作用。然后指導學生對同一單元的《飛奪瀘定橋》《北京的橋》和《看橋人》這三篇文章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概括和分析本單元的主題,并向學生提問在課外是否讀過有關“橋”的相同類型的文章,把課外讀過的文章和課文之間存在區(qū)別和聯(lián)系建立起來。
2.增加略讀課文,培養(yǎng)閱讀速度
由于小學一至六年級知識技能和閱讀能力的差異,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小學語文北師版教材會在語文天地中穿插一到二篇略讀文章。略讀課文不同于精讀課文,在閱讀方面要求比較低,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在快速閱讀的情況下對課文主要內容的了解。這樣的編排有利于教師通過整合,把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交替穿插。而閱讀的方法也可以分為精讀、略讀、瀏覽等。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大多注重精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對學生略讀能力的培養(yǎng)。群文閱讀通過對多篇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多種手段的運用,引導學生綜合使用各種閱讀方法,提升閱讀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第八冊第4單元的主題是“手”,可以引領學生在對課本中的3篇課文《我們的手》《一雙手》《手上的皮膚》進行學習的基礎之上,拓展學習《手指》這篇略讀文章。學生能迅速感受到《手指》與《手上的皮膚》這兩篇課文都屬于科普說明文,因有之前的閱讀經驗,學生對這篇略讀文章很容易就能掌握。然后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歸納,讓學生感受到“手”的外在生理特點及內在的人文內涵。感受幾篇文章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了“手”這一蘊含深厚的主題,也升華了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
群文閱讀,是對傳統(tǒng)閱讀的發(fā)展和有效補充,是閱讀教學的新命題。群文教學,應該準確定位、大膽設計,盡最大可能地為學生營造生態(tài)、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閱讀,享受閱讀。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促進牧區(qū)書香校園建設的探索和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321。)
作者單位: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紅灣小學(73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