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梅
(廣東省吳川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500)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在中老年婦女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1]。子宮內膜癌在發(fā)病的早期就會出現(xiàn)典型的癥狀,也就是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因此很容易引起患者注意,從而及時排查和診斷出來,這也是子宮內膜癌和其他很多種癌癥相比其死亡率更低的原因之一。由于子宮內膜癌在早期發(fā)現(xiàn),所以癌細胞還沒有擴散,臨床上就可以通過將子宮切除來控制癌癥的進一步發(fā)展[2]。以往一般開腹對子宮行切除術,雖然操作更加簡便,但是對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創(chuàng)傷。腹腔鏡是醫(yī)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一種產物,我院對腹腔鏡應用在子宮內膜癌中的效果和優(yōu)勢進行探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患者84例,按照患者的手術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42例。對照組42例,年齡最小的34歲,年齡最大的70歲,平均年齡為(49.61±5.14)歲;其中臨床分期為I期、II期和III期的分別有14例、19例和9例。觀察組42例,年齡最小的35歲,年齡最大的69歲,平均年齡為(50.24±5.04)歲;其中臨床分期為I期、II期和III期的分別有14例、18例和1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和癌癥臨床分期方面的差異較?。≒>0.05),因此兩組可作比性。
納入標準:病理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癌者,符合第八版《婦產科學》[3]中關于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標準;均為擇期手術;均為原發(fā)性子宮內膜癌;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膀胱功能障礙和排尿功能障礙者;既往有婦產科手術史和泌尿系統(tǒng)手術史;合并泌尿系統(tǒng)結石、感染以及腫瘤疾病者。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在患者的下腹正中間位置作縱切口,進入腹腔來對淋巴結進行清除,切除子宮。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截石位,行全身誘導麻醉后建立CO2氣腹,以四孔法入腹。插入腹腔鏡對整個腹腔進行探查,結扎輸卵管,將右盆部腹膜撥開,對卵巢血管結扎并離斷,打開血管鞘,將腹股溝深組淋巴結清除,采用相同的方法對左側盆部處理。切除子宮,電凝止血,沖洗盆腹腔后縫合。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排尿功能和膀胱功能,統(tǒng)計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并發(fā)癥包括尿潴留、腸梗阻、淋巴囊腫以及腸瘺。
采用SPSS 23.0軟件來對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處理,對于手術前后排尿功能指標以及膀胱功能指標均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為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排尿功能比較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排尿功能對比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排尿功能對比
注:手術前兩組相比,P>0.05;手術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
排尿功能指標 觀察組(n=42) 對照組(n=42)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排尿量(mm) 383.24±76.24 371.64±70.57 385.47±78.34 341.54±62.14殘余尿量(ml) 4.82±1.14 6.54±1.98 4.72±1.20 8.11±2.37最大尿流率(ml/s) 26.51±4.65 24.35±4.57 26.60±4.81 22.14±4.32平均尿流率(ml/s) 14.95±4.65 13.46±3.78 15.26±4.81 11.17±3.25最大逼尿肌壓力(cmH2O) 43.64±8.21 41.32±9.24 44.13±8.45 37.71±8.16
手術后兩組患者的膀胱壁厚度、膀胱最大尿容量以及正常尿意膀胱容量均有所改變,但是觀察組改變的幅度比對照組更?。≒<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膀胱功能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膀胱功能對比
注:手術前兩組相比,P>0.05;手術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0.05
膀胱功能指標觀察組(n=42) 對照組(n=42)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前 手術后膀胱壁厚度(mm) 3.20±0.49 3.31±0.52 3.19±0.51 3.56±0.54膀胱最大尿容量(mL) 409.65±95.44 414.24±96.47 410.35±96.87 422.35±97.65正常尿意膀胱容量(mL) 299.67±86.37 310.35±91.24 298.47±87.19 318.67±92.38
觀察組術后發(fā)生尿潴留、腸梗阻、淋巴囊腫以及腸瘺的發(fā)生率為9.52%,數(shù)據比對照組的更?。≒<0.05)。見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腹腔鏡近年來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和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比較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4-6]。以往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在手術過程中會損傷患者的盆底組織和功能,從而引起盆腔臟器功能異常,從而對患者的正常排尿以及膀胱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7-10]。近年來,腹腔在臨床中越來越常用,對于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采用腹腔鏡手術,一般認為能夠減少手術出血量,促使患者快速康復[11-14]。除此之外,在腹腔鏡的輔助下行子宮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更小,雖然將子宮切除,但是在操作時不會將陰道縮短,陰道穹窿的彈性以及完整性都得到了較好地保留,因此對患者的性生活影響也比較小。此外,腹腔鏡下行子宮切除術由于手術的視野更加開闊,因此手術操作中不會像傳統(tǒng)開腹手術一樣對盆底功能以及膀胱功能造成較大的影響,能夠避免對周圍的臟器造成較大的擠壓,自然也能夠改善各種泌尿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同時患者術后恢復起來也更快。在將患者子宮切除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導致患者的逼尿肌收縮能力下降,而這個指標是排尿功能的重要指標,如果機體的逼尿肌收縮功能下降,那么排尿時就會增加尿道的阻力,從而對排尿功能造成影響。而腹腔鏡手術對患者膀胱的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以及支配直腸的神經造成的損傷都更小,所以患者的排尿功能也會受到更小的影響。從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來看,采用腹腔鏡手術的患者術后膀胱功能以及排尿功能受到的影響較小,并且術后發(fā)生尿潴留、腸梗阻、淋巴囊腫以及腸瘺的概率也更低。數(shù)據說明腹腔鏡手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減少對患者盆底組織和功能的影響,使得患者盆底支持系統(tǒng)出現(xiàn)更小的缺陷,從而減少對患者排尿功能和膀胱功能的不良影響,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尿潴留、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劉清源[15]在相關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能夠減少對患者排尿功能和膀胱功能的影響,同時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臨床上可以將腹腔鏡手術治療作為子宮內膜癌的優(yōu)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