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莉 陳永霞 曾 強
(1.西昌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四川 西昌 615000;2.德昌縣人民政府,四川 德昌 615500)
簡陽大耳羊是以努比亞山羊與簡陽本地山羊為親本,經過世代選種和育種得到的新品種[1]。許多養(yǎng)殖戶在山羊的養(yǎng)殖上還處于以經驗為主的粗放養(yǎng)殖狀態(tài),與精細化飼養(yǎng)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2]。在日常生產中,飼料中營養(yǎng)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與羊的生長性能有關[3]。一般提高飼料中的蛋白質水平,能提高羊的日增質量和采食量,減少料肉比,提高飼糧利用率[4]。因此,找到適宜蛋白質水平,對于許多養(yǎng)殖戶找到最佳飼養(yǎng)配比尤為重要[5]。
本試驗通過飼喂粗料相同而蛋白質水平不同的精飼料,比較分析各組簡陽大耳羊日采食量、日增質量的變化,探求適合簡陽大耳羊生長的精飼料各組分配比,為促進簡陽大耳羊的飼養(yǎng)推廣和找到合適的飼料配比給予更多的理論支持。
表1 精飼料原料組成和營養(yǎng)成分
選用4月齡左右、生長健康、未受孕的雌性簡陽大耳羊20只,隨機分成4組,分別飼喂不同蛋白質水平精飼料,精飼料配方見表1。其中,B1為對照組精飼料配方,B2、B3、B4為試驗組精飼料配方,各組均飼喂粗飼料玉米青貯,粗飼料營養(yǎng)水平見表2。
表2 玉米青貯的營養(yǎng)水平 %
表3 不同蛋白質水平精飼料對試驗羊生長性能的影響
選用4月齡左右、生長健康、未受孕的雌性簡陽大耳羊20只,隨機分成4組,記為B1、B2、B3和B4(其中B1為對照組,而B2、B3、B4為試驗組),每組5只。試驗開始前對羊舍中的羊進行分圈,劃定分區(qū),清理消毒,并對試驗羊的編號進行記錄。整個飼養(yǎng)試驗期間飼喂配制好的精飼料和玉米青貯,飼喂順序為先精后粗,精飼料的飼喂量為每只370 g/d,玉米青貯的飼喂量為平均每只1.39 kg/d。于09:00飼喂一次,18:00飼喂一次,對喂料量和剩料量進行稱量、記錄,試驗期間提供清潔飲水。每天在飼喂前對舍內食槽和過道進行清掃,15 d消毒一次,保持舍內衛(wèi)生。
開始試驗的第1天早上對試驗羊進行空腹稱質量,結束時再次空腹稱質量。數據收集處理后,按公式對試驗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質量和料肉比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試驗羊平均日增質量=(末體質量-初體質量)/正試期天數
試驗羊平均日采食量=(總給料量-總剩料量)/正試期天數
料肉比=總采食量/總增質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質量
利用WPS 2019對所記錄的數據進行初步匯總,然后通過SPSS 2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用Duncan法對均值進行多重比較。數據用“均值±標準誤”表示。
由表3可知,試驗組B4的平均日增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B1,比對照組B1提高27.3%(P<0.05),與試驗組B2和B3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B1與試驗組B2兩兩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4個組以B4組的平均日增質量最高,B3組第二,B2組第三,B1組最小。
由表3可以得出,試驗組B4的平均日采食量極顯著高于對照組B1,比對照組B1高9.0%(P<0.01),試驗組B4與試驗組B2和B3無明顯差異(P>0.05);試驗組B2、B3和B4兩兩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四個組以B4組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B3組第二,B2組第三,B1組最小。
由表3可知,試驗組B4料肉比顯著低于對照組B1,降低35.0%(P<0.05),對照組B1與試驗組B2和B3差異不顯著(P>0.05);4個組以B1組的料肉比最高,B2組第二,B3組第三,B4組最小。
試驗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在蛋白質水平升高的條件下,采食量和日增質量得到提高,飼料轉化率也加快。閆云峰開展試驗得出,綿羊日增質量與日糧中的蛋白質水平關系密切,即日糧蛋白質水平越高,綿羊累積營養(yǎng)越大,日增質量就越快,料肉比也隨之越高;反之,日糧蛋白質水平低則會導致綿羊的生長性能降低[6]。馬鐵偉等研究表明,在一定能量或蛋白質基礎上,提高蛋白水平,可提高湖羊的日增質量和采食量(P<0.05),降低料肉比。本試驗與這些研究結果基本一致[7]。
從整個試驗來看,隨著精料蛋白質水平的升高,簡陽大耳羊的日增質量和日采食量逐漸增加,而料肉比則逐漸降低。本試驗中,試驗組B4(CP 20.70%,DE 11.55 MJ/kg)的效果最好,與對照組B1的差距也最大,但還需進行進一步研究,以便找到其最適宜的營養(yǎng)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