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
摘 要:生命科學教學精要是通過課堂教學既展示了生物科學學科本身的基本內容,反映了自然科學的本質,又能以此提高全體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主要講述了在新授課、實驗課和試卷評講課等幾種類型生命科學課堂教學中,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地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操作技能及動手能力和引導學生思維形成及提高解題能力,如何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綻放;個性發(fā)展之花
一、緒論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作為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綜合考慮了生物科學的發(fā)展、社會需求和學生發(fā)展的需要三個方面,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為滿足不同條件的學校和不同需求的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生物課堂教學因材施教,有較大的靈活性。所謂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通俗地講是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科學的定義是指在學生個人的動機、需要、基礎、興趣、特長、傾向性、學習風格和思維方式等組合差異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人才成長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發(fā)展方向作出科學的判斷、準確的選擇,使學生發(fā)揮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潛力的發(fā)揮和發(fā)展。因此,我們作為初中生物老師,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一定要在充分利用各種類型的課堂教學,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因材施教,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讓學生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思路和方法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
二、生物課堂教學的原理基本理解
課堂教學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學校日常生活或活動。當前國內外關于課堂教學活動性質的研究十分強調“生活”“游戲”“真實”“對話”等的含義。它強調書本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與溝通;將對話視為一種新的教學精神,打破教學各要素的封閉與對立的狀態(tài),建構起開放的、生成的、充滿生命力的對話式教學體系……在生物上,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的內涵理解為: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動態(tài)生成這一基本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激發(fā)濃厚的興趣,深入理解生物專業(yè)的知識,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實現(xiàn)個人的經(jīng)驗積累的個性化的過程。
三、利用各種生物課堂類型,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隨著將小組合作、角色扮演、小品、辯論會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引入了課堂,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為自發(fā)的、主動的,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發(fā)揮其主動性、積極性,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時時閃現(xiàn)出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美麗的光芒。然無論什么課堂教學,本著不求知識點面面俱到,但求每課均有所得的原則,我們教師有責任在教學實踐中,將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同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個別差異,由知識本位,學科本位轉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促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筆者以下主要講述了在新授課、實驗課、試卷評講課等幾種類型的課堂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1.新授課堂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雷什夫學?!芬粫袕娬{:“掌握所有學科的深刻的基礎知識與發(fā)展一門學科或一門知識上的特殊興趣相結合——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條件?!痹谛率谡n的教學中,我們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用精心設計導語,“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這些導語與情境創(chuàng)設,往往形成課堂教學的情感基調,學生喜歡某一門功課往往是從喜歡這門功課的老師開始的。導語的創(chuàng)設不僅要有賴于教師的專業(yè)水平,還要依靠師生的情感交流。課內我們根據(jù)教學內容,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著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例如,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也可以展現(xiàn)宏觀與微觀。再如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愉快的情緒、親切的教態(tài)走進課堂,都成為吸引興趣的有效途徑。課外,教師做學生知心朋友,及時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尤其要偏向“后進生”,教師應該對后進生給予特殊的愛護和關心,這樣做必然會受到每一個學生的尊敬,樹立教師的威信,讓他們喜歡你,這樣可以保證每一個學生發(fā)揮潛能,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施。生命科學教育如果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意識作為助力,學生個性發(fā)展之花自然會綻放美麗。
2.實驗課堂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操作技能和動手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課堂中設置的多種實驗方式以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兩種為主要形式。演示實驗的我們采用的方式很簡單,對于簡單易行,操作安全的采用實物演示,而對于操作復雜,效果不明顯的可借助多媒體演示。我們在實際實驗中,通常比較注重學生分組實驗,就是因為它能使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xiàn)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我任教班級將學生分作幾個小組,每組4人。幾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每組的幾人中都有不同的分工,例如,觀察員、記錄員、傳遞員等。隨著實驗依次變換角色,讓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訓練和提高。例如,我要求學生將《觀察細胞的結構》實驗的操作中,將觀察到的細胞圖分類畫在筆記本上。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先動手實驗操作,而后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幅圖畫法的對錯以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fā)現(xiàn)、答疑、解惑。最后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手(操作)、動腦(想)、動嘴(說)。他們快樂地笑著,討論著,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jīng)]有達到的效果,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fā)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充分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3.試卷評講課堂教學以引導學生思維形成和提高解題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在生物教學中,面對數(shù)十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根據(jù)各個學生的基本情況(不同的學生由于知識、能力、心理等各方面差異的基礎上)專研教材,精心設計考試題目,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全面發(fā)展。對于我們往往只有在期中、期末這些終結性考試中才能通過文化課成績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引導學生思維的形成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的試卷評講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課堂講評是師生之間有聲的語言交流,它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思維引導以及檢查學生的舊知識、修補知識的漏洞。在實際的試卷評講課堂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幾點體會,供大家參考。首先,我們要引導學生認真讀懂題目。我在上課時,經(jīng)常會讓學生自己讀題,然后將題目的要求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出來,這點很重要,因為很多人不是題目真不會做,而是題目的意思沒有審清。其次,解題過程要規(guī)范。解題過程就是學生思維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的闡述,我們可以準確判斷學生不足的關鍵。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點名學生回答,而另外點人回答為什么。這個過程的重復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替代學習的過程,有很多潛移默化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提高。最后,總結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有利于下次碰到立刻反應出來,該用什么方法解題,節(jié)省大量寶貴的時間。比如我們可以在一類題目中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不同能力的學生來回答,再舉一反三,反反復復,直到學生能針對不同的問題,靈活應變,從而真正掌握。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忽略這些差異,所有的學生都用同樣的方法學習同樣的內容,對所有的學生用同樣的評價方法,必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作為生物課,一定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每一道題目結束后,我們要留出空白,留給學生細心品味,讓學生滿懷興趣地馳騁自己的思維,積極實踐、探索,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如此,將每個學生扶上馬,向更廣闊的空間自由馳騁。
總之,生物課堂教學的類型還有復習課和綜合實踐課等,無論哪一種類型的課堂教學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要讓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我們在生物課堂中將不斷地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這就要求每一位生物教學工作者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與研究,及時反思我們的教學活動,通過教師在生物課堂教學的循循善誘,最終使學生自己收獲成功的喜悅,全面提升學生生物科學的素養(yǎng),不斷完善學生的個性。
參考文獻:
[1]汪忠,恩山主編.生物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范樹成.美國中小學的教學方法及其改革的特點[J].外國教育研究,1999(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