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弦,潘麗貞,王 英,鄧贈秀
(南平市人民醫(yī)院,福建 南平353000)
產后尿潴留(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PUR)指產后8 h后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為產科常見并發(fā)癥,易造成產后子宮復舊不全、產后出血、尿路感染等嚴重并發(fā)癥,影響產后康復,臨床中應及時處理[1]。艾灸在治療尿潴留具有獨特優(yōu)勢[2]。本研究回顧分析近5年我院采用溫和灸治療產后尿潴留216例,因艾灸灸量不同,取得療效不一,現(xiàn)總結如下。
1.1 診斷標準 根據《外科學》中“尿潴留”[3]結合《中醫(yī)婦科學》[4]中“產后小便不通”的診斷標準:①分娩后8 h內膀胱充盈后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尿液積聚在膀胱內不能排出;② 體征:恥骨聯(lián)合上區(qū)??梢姷桨肭蛐闻蛎浀陌螂?,用手按壓有明顯尿意;③彩超提示排尿后膀胱內尿量大于150 mL。尿液完全不能排出謂完全性尿潴留;能自行排尿,但排不盡謂不完全性尿潴留。
1.2 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 年齡20~40歲;③ 治療前未采用對本研究有干擾的其他治療方法。
1.3 排除標準 ① 合并其他泌尿系統(tǒng)疾病者;②中樞及脊髓損傷引起的神經性尿潴留者;③ 合并危重產后并發(fā)癥者。
1.4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在我院住院的產后尿潴留患者216例臨床資料。其中順娩204例,剖宮娩12例;完全性尿潴留92例,不全性尿潴留124例。按溫和灸時長不同分為A組65例,B組78例,C組73例。3組年齡、分娩方式、尿潴留程度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表1 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A組B組C組n 65 78 73年齡/歲29.18±4.22 28.63±4.51 28.77±4.20分娩方式 尿潴留程度順娩61 75 68剖宮娩4 3 5完全性28 33 31不完全性37 45 42殘余尿量/mL 294.68±107.52 276.40±107.40 271.30±102.40
2.1 治療方法 囑患者分別取仰臥位和側臥位,暴露所要施灸的穴位,先取中極穴,后取雙側次髎穴,點燃2根直徑約1 cm大小艾條并攏后依次在所取穴位上進行回旋、雀啄、來回等溫和灸法,灸距2~3 cm,以皮膚耐受為度,患者自覺小腹及腰骶部溫熱舒適感。A組每穴灸15 min/(次/d),B組每穴灸 30 min/(次 /d),C 組每穴灸 45 min/(次 /d),均連續(xù)治療3 d。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屬正態(tài)分布的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檢驗。
3.1 療效判定標準 3組分別于第1天、第2天、第3天治療后2 h進行療效評價,根據《中醫(yī)臨床診斷療效標準》[5]結合《中西醫(yī)結合婦產科學》[6]擬定療效標準。痊愈:病人能自主排尿,排尿功能穩(wěn)定;顯效:病人能自主排尿,排尿功能尚不穩(wěn)定,尿頻,殘余尿量<150 mL;好轉:病人需用力后方能排尿,排尿量少,有排尿不盡感,殘余尿量≥150 mL;無效:病人仍不能自主排尿,需借助導尿管等其他方法排尿。
3.2 3組療效比較 見表2~表4。
表2 治療第1天3組療效比較
表3 治療第2天3組療效比較
表4 治療第3天3組療效比較
在一項國內1 790例樣本研究中,PUR發(fā)病率為14.1%[7],發(fā)病因素可能與產后解剖位置變化、產道損傷、盆底功能異常、藥物和精神因素有關[8]。有研究表明:產程過長、器械助產和胎兒較大時,分娩易造成肛提肌損傷,壓迫支配神經,導致盆底肌和尿道括約肌發(fā)生部分去神經損害,造成排尿困難[9]。中醫(yī)認為該病是由于產后氣血虧虛,膀胱氣化不利,不能通調水道所致?!端貑枴吩唬骸鞍螂撞焕麨轳?,不約為遺溺”“膀胱不利為癃,補利以治小便不通”。婦女產后素虛,產傷耗氣而至氣化不利,不司膀胱,進而癃閉[10]。
艾灸可溫腎助陽,扶正補虛,通調水道,以此推動膀胱氣化功能,達到啟閉通尿的功效[11-12]。 中極穴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為膀胱之募穴,取之能補腎利尿、調節(jié)水液代謝,通利水道;次髎穴系屬足太陽膀胱經常用腧穴之一,灸之既具有疏導通利水液之功,又能緩解腰骶痛,改善盆腔氣血,調節(jié)產后盆底功能的功效。兩穴合用,募俞配穴,加強溫通水道、調和盆底氣血的作用,以促進排尿。從生理學角度看,下腹部為敏感區(qū)域,溫熱刺激后,可興奮周圍神經,致使膀胱括約肌興奮,促進膀胱收縮,從而使尿液排出[2]。
灸量是施灸過程中產生的刺激強度的大小,與艾條大小、施灸距離和灸時長短相關[13]?!夺樉拇蟪伞酚性啤袄仙儋蹩蓽p半”“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于足三里穴,乃云至多至三百狀”,表明灸量的大小應與患者體質強弱、病情輕重和施灸穴位等諸多因素相關。楊繼洲認為灸量大小,應“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拘泥一說”。熱敏灸學說認為艾灸到達飽和灸量的“四相”后即能起到較好療效,超之則無益處[14]。本研究中也證實了艾灸時長對療效的影響。本研究采用15、30、45 min 3種灸時,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溫和灸灸至皮膚紅暈,大致約15 min,此時認為艾灸剛開始發(fā)揮作用,療效較弱[15];30 min為目前研究灸時的常用變量,臨床常用,療效適中[16];45 min的灸時更趨近于飽和灸量,療效較佳,超45 min的灸時不一定有更好的獲益[17-18]。本研究結果表明:對于PUR首次艾灸治療來說,45 min灸時能起到更好的療效;且隨著次數時間推移,灸量不斷累積,療效越加相近,15 min的灸時經多次施灸后也能累積一定灸量而起到療效。值得一提的是,當每穴灸時接近45 min時部分患者出現(xiàn)強烈尿意感,無法配合更長時間的艾灸治療。
近年來,艾灸作為一種簡便安全、無毒副作用的療法,越來越被臨床所接受,其對產后盆底功能恢復、促進排尿的療效顯著[1]。對于該病施灸時間的長短,尚無統(tǒng)一定論,在臨床中為盡快緩解產婦不適癥狀,避免導尿帶來的感染風險,仍應以長時間的灸法以盡早達到飽和灸量而起到即時療效。本研究樣本數較少,且是回顧性研究,對其他癥狀改善情況觀察不足,留待今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