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紅
“熊孩子”在校鬧事、不學習,該如何管教?近日,廣東省司法廳官網(wǎng)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首次對中小學教師的管教權進行了明確——學校和教師可依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4月21日《新京報》)
老師管教孩子本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世易時移,誰能料到教師不愿管、不想管居然成了困擾各方的一個教育難題。罰站不敢罰太久、批評不敢說太重……不乏有老師直言,只會口頭批評和告知家長兩招。
正因如此,有識之士紛紛呼吁要恢復教師的教育懲戒權,讓教師敢于管孩子。缺乏懲戒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適當?shù)呐u。馬卡連柯認為,適當懲戒是教育者的義務。皮亞杰則認為,適當?shù)膽徒淇梢宰寣W生樹立規(guī)范意識。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也明確了班主任“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教育部有關防止欺凌的意見也提出教育懲戒的必要性。
教師具有教育懲戒權固然已成共識,但如何推進和實施,相關各方依然存在分歧:家長希望老師能多管管孩子,但又害怕懲戒不當會傷害孩子;老師拿捏不準教育懲戒和變相體罰的邊界;學校擔心引發(fā)事端……
落實教育懲戒權,明確中小學教師管教權只是第一步,還必須解決如何規(guī)范操作的問題。
教育懲戒是出于對學生的愛,而不是發(fā)泄性的懲罰,這不難達成共識。但理論層面的共識,并不足以完全化解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什么樣的行為該接受教育懲戒?教育懲戒有哪些方式?由誰實施?出現(xiàn)爭端又該怎么解決?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學校紛紛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相對而言,廣東的這份草案站位更高,無疑更值得期待。
將懲戒權上升到可操作性、機制化的條款,讓每所學校都建立適合自己的懲戒條例,并接受家長、社會的監(jiān)督,這是恢復教育懲戒權最為穩(wěn)妥的方式。
但問題是,教育懲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學校出面,都需要一個長期且反復的過程。況且,現(xiàn)實永遠比設想的要復雜,即便制定了具體的懲戒細則,也不見得就能囊括所有的問題。事緩則圓,既要社會各方的共同發(fā)力,也要穩(wěn)步推進,恢復教育懲戒權的事情絕不能操之過急。
本刊整理自《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