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宏科
摘 要: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輔導者和被輔導者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良好的心理輔導關系是實現(xiàn)有效輔導的基礎,可以促進心理輔導的成功。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主要對象是處于特殊心理階段的學生,良好的輔導關系可以促進心理輔導工作的有序開展。在小學中良好的輔導關系養(yǎng)成指的是輔助者和學生之間存在的一種友好關系。主要針對小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進行分析,提出提升小學心理輔導工作中良好輔導關系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輔導;輔導關系
心理輔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區(qū)別在于其是直接和人的心靈相接觸,所以無論使用哪種方法理論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熱情,不應該是冷漠的,并且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輔導關系基礎之上。良好的輔導關系是促進求助者改變當前現(xiàn)狀和發(fā)揮潛力的動力,其本身就有著一定的心理輔導作用。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心理上呈現(xiàn)閉鎖性的學生,這些學生都具有隱秘的心理特征。
一、和來訪學生共情
在很多來進行心理輔導的學生中,他們對自身沒有良好的定位標準,正是因為這些標準不夠精確才使得學生產(chǎn)生煩惱,對自己的生活處境感到壓抑。例如有的學生知道在小學要尊師重道,但是由于內心存在一些激進思想,經(jīng)常做些出格的事情,這就需要老師及時輔導,并且老師在進行輔導時不能進行不恰當?shù)牡赖禄蛘邇r值評判,一方面會使得學生隱藏其中的一些重要細節(jié),難以完整地敘述整體情況,另一方面還會將事情惡化,使得學生背上更為沉重的包袱,所以輔導者需要做到和學生共情。為了有效地實現(xiàn)共情,不僅要對當事人的感受和意義加以準確地了解,還需要將這種理解準確傳達給對方,從而使得當事人對自己的感受有更深的了解,并且還能夠有效拉近當事人和輔導者之間的感情。表達共情最主要的就是輔導者要放下自己的身份,降低自己的參照標準,以學生的角度進行研究,以學生的眼睛視角看世界,將自己放到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學生的情緒,經(jīng)歷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并且體會到學生在做決定和做某種行為時的想法原因,真正了解到學生情況和感受,從根本上接受學生的看法立場。輔導者只有在感受到了學生的真實情緒之后,才能讓學生覺得輔導者的建議和指導是正確的,是對自己有意的,才會從心底接受幫助。在輔導過程中,輔導老師需要通過對學生語言、神情等情況進行觀察,留意學生在說話時語調的變化,通過這些來進一步了解學生,從而協(xié)助心理輔導工作的完成。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基礎時,輔導老師需要準確表達自己對學生內心感受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輔導老師的共情。輔導老師在聽完學生的宣泄和傾訴之后,可以使用一些共情性語言來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我非常清楚你現(xiàn)在的難受心情”“我想無論是誰遇到了這個事情都不好受”等,讓學生認為你是了解他的,是從心底想要去幫助他的。除了做到對學生情況的基本掌握外,還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感受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因為共情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觀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對自己的經(jīng)驗和能力有足夠的認識,了解自己的情緒和思維方式,從而讓學生提升自我認識和自我成長等能力。所以通過共情可以讓學生知道輔導者是理解他的,是為了他好而幫助他的。
二、輔導者要采用平等、友善的態(tài)度來接待每一位學生
在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中,輔導咨詢師和來訪者除了具有一般的咨詢關系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層特殊的關系,即師生關系。這種情況就會使得在輔導的過程中學生難以定位自己和輔導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需要具有強大的勇氣才能和輔導老師互相交流。所以在學校中一般的師生關系會對學生的心理訴說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心理輔導老師需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首先不能將自身立在長者、居上者的地位上,更不能將自身看作是學生不可或缺的求助對象,需要用誠懇、平等的態(tài)度輔導每一位需要輔導的學生。具體情況來講,學生在來到心理輔導室時,輔導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坐下,老師可以和學生進行簡單的寒暄,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者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事情,稱贊學生的優(yōu)秀之處,以禮貌和微笑接待,慢慢融化學生的戒備之心和敬畏之心,使學生感受到輔導老師的親切、溫暖。當輔導教師感受到學生真正接受了自己,敞開了心扉之后,再慢慢引入話題,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當然在交流的過程中不能表現(xiàn)得過于熱情,需要準確地把握好交流尺度和分寸。
三、對每一位學生的輔導工作都要做到用心
在心理輔導中要對每一位學生都做到有效的用心傾聽,傾聽是進行心理輔導工作的基礎,沒有足夠的傾聽心理輔導工作也就難以得到實際的開展。在心理輔導工作中所講到的聽和生活中的聽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不僅僅是要聽到學生說的話,還需要對學生所說的話做到盡可能的了解,讀取到學生話語背后隱藏的意義。有效的傾聽可以讓學生放下自身的戒備,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受。有時學生在來到學校心理輔導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為在心理上有較為嚴重的問題,僅僅是因為有話悶在心里想找人傾訴一下,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心理輔導教師就需要專注傾聽,幫助學生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這種情感的宣泄幫助本身就是一種心理輔導功能。輔導教師通過對學生述說的專注傾聽,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對其的關注和尊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和尊重,并非是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從而從心理認識到輔導教師具有較高的信任度,是自己可以用心去交流的人,從而將自己藏在心里的話傾訴出來,一起探討自身的問題。另外做到有效的傾聽可以幫助輔導老師快速地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有些輔導老師只能通過問才能有效收集學生的資料,但是在實際的輔導過程中,傾聽常常比詢問更具有親和力,更有效,因為學生在面對老師的詢問時,會感受到緊張和壓力。如果輔導老師采用的是傾聽的態(tài)度,學生則會感受到老師的溫柔,愿意去述說更多關于自己的信息,并且輔導教師安靜地傾聽還可以安撫學生緊張害怕的情緒。一旦學生在講解時感受到輔導老師的用心傾聽,學生就會對輔導老師產(chǎn)生足夠的信任感,才能將自己更多的問題和感覺傾述出來,并且加強了輔導老師對學生信息的掌握。做到有效的傾聽還包括幫助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本身就對教師有著一定畏懼心理,有一種害怕難以得到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因此學生在向老師敘述自身心理狀況時,很多時候難以直接說出來,經(jīng)常支支吾吾很難說到問題的重點。遇到這種情況時教師則需要利用一些傾聽技巧來幫助學生緩解緊張和壓力,例如可以通過微笑或者點頭來回應學生,從而讓學生不會過于緊張,方便教師對學生的進一步了解。輔導教師的專注傾聽不僅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自己被重視的感覺,還給學生提供了整理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機會,使得自己能夠表達清楚自己想要述說的情況,輔導教師也就更容易把握到學生的需要,從而給學生提供及時適當?shù)慕ㄗh。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引用指導語
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都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同學都加以足夠的尊重,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學。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還需要采用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讓小學生感受到自己得到了老師的尊重。小學生的內心是比較脆弱的,所以教師需要在心理輔導過程中給孩子更多的關懷,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敞開自己的心扉,通過這樣的交流輔導,教師和學生之間才能夠拉近距離,讓學生產(chǎn)生教師對自己會有所幫助的想法。老師在選擇指導語時要做到綜合考慮,指導語不僅要具有積極的意義還需要具有鼓勵性,當學生參加集體的心理教育活動時,學生的內心會得到一定的成長,所以心理教師在進行評判的時候不能做出對錯的評價,而是采用一些指導語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指導語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
五、輔導者需要做好學生的保密工作
對于心理輔導過程中涉及的信息,教師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跟學生確定好輔導的保密性,并且輔導老師還需要向學生闡明自己記錄的原因,讓學生對輔導教師有足夠的信任,這樣學生才能夠將自身的真實問題情況告訴輔導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在校輔導工作和社會輔助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最明顯的一點是學校心理輔導工作不存在利益關系,所以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親密的,甚至強于一般的友誼關系,基于這種關系輔導人員必須要保障學生所闡述的每一件事情和信息都會得到嚴格的保密。
六、設立明確的目標
在教學中可以設置一些學習目標讓學生去嘗試完成,對于目標的難度設立需要確保每個任務都是學生能夠經(jīng)過努力完成的,不能將任務的難度設置過大,如果難度過大學生難以完成則會產(chǎn)生挫敗感,或者任務太過容易也會使得學生對其產(chǎn)生輕視,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全部能力,只有通過一定努力完成的目標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經(jīng)過努力之后獲得成功的感覺。
總之,在小學心理輔導中具備良好的輔導關系是極其重要的,良好的輔導關系一旦形成,學校心理教育課堂的開展會得到大力的推動,小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也會有效進行。在心理輔導中輔導老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如果這個關系處理得不夠融洽,心理輔導工作就難以順利開展,也很難達到所期待的效果。只有通過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小學生才會對輔導老師產(chǎn)生足夠的溫暖感,從而減少防御心理對輔導老師產(chǎn)生足夠的信任,最終有效完成心理輔導工作。
參考文獻:
[1]邊玉芳,何妍,吳洪健.積極心理學背景下中小學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7(4):119-125.
[2]任佩娟.淺談小學心理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6):65-67.
[3]趙靜.小學心理教師的雙重角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32):69-70.
[4]項小飛.小學心理輔導課“阻抗”現(xiàn)象的分析和對策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