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榮
摘 要 “五學學案”落腳點在學上,它跟導學案的不同之處在于弱化了導的功能,突出了學的主動,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課堂上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五學學案”的驅動下,經歷學習過程,分享學習收獲,獲得學習體驗,展示學習成果,形成學習能力。
關鍵詞 學案;學堂;五學;高效;驅動
中圖分類號:A,TQ453.6,S2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10-0186-01
為進一步推進高效課堂建設,我校以“讓教學變成一種探究”為研究方向,把握課堂教學的“兩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深入開展我?!罢J同教育”理念下的和諧課堂研究,通過對教育教學過程的科學構建,實現(xiàn)課堂教學觀念的更新、課堂教學流程的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式的轉變,形成了“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建構,通過教學實踐中不同學科對這一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較好的成效。
一、更新觀念,變課堂為學堂
在深入實施湖北省武漢市高效課堂建設工程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課堂教學的變革,首先是思想的變革。要實現(xiàn)高效課堂,首先要讓大家明確高效課堂的含義、目的和途徑,用前沿的教育教學觀念,指導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為此,我們組織全體教師展開學習討論,了解當前教育發(fā)展的背景與趨勢,明確我們的課堂期待教與學的變革。每位教師通過撰寫學習心得,進一步認識到,在高效課堂建設過程中,養(yǎng)成習慣比得到分數更重要,形成能力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學生的學比教師的教更重要。
二、優(yōu)化流程,從環(huán)節(jié)到模式
在“高效課堂”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立足學?!罢J同教育”辦學理念,提出了“打造和諧課堂,培養(yǎng)勤學好問、善思創(chuàng)新的人”這一目標,我們期望“將教學變成一種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成長。我們試圖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習者的角度,厘清學什么,怎么學,教什么,怎么教之間的關系,了解學習需求,遵循學習規(guī)律,提供學習幫助,形成課堂互動,鼓勵差異化學習。為此,我們逐漸形成了“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并在不同學科展開實踐。“五學”,即憶學、自學、互學、練學、展學。
憶學:憶,就是回憶。憶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包括學生的預習收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通過對舊知的回憶,讓學生從舊知自然過渡到新知。通過預習分享,微課反饋,資料共享,舊知監(jiān)測等形式,讓學生由易入難,由淺入深,產生對新知的求知欲。
自學:在憶學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讓學生走進新知,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嘗試操作(練習)。通過充分授權,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具體的學習方法,有獨立閱讀與思考的時間,并主動分享自己學習的收獲與成果。
互學: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自學中出現(xiàn)的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辯論、驗證、交流中整理思維,加深體悟,同時把學生間的差異資源化,實現(xiàn)兵教兵,共發(fā)展。個別難點問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互動分享中形成突破。
練學:練學是對學習效果的鞏固,我們強調課堂上要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讀一讀、練一練、數一數、擺一擺、畫一畫、寫一寫、試一試,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在訓練中內化,并逐步形成學習的能力。
展學:展是學習的延續(xù),展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展示,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展示自己學習中的成果與收獲,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二是拓展,通過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給學生深入學習提供更豐富的資源,更寬闊的空間。
“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課程教學目標為基礎,以“五學學案”為依托,以“五學”為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緊緊圍繞“學生的學”展開的課堂教學。實踐操作過程中,“五學”可以根據不同學科、不同課例課堂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學的順序,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流暢。
三、激活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經過教學實踐,我們在研究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宋鴻梨老師執(zhí)教的數學課例《常見的數量關系》作為“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范例,送教到荊門子陵小學和東湖高新開發(fā)區(qū)“1+1”成長共同體花山小學;陳貝老師執(zhí)教的語文課例《明天再練吧》在“蘇鄂兩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力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進行了展示交流;楊雅麗老師的數學課《克與千克》獲得了區(qū)優(yōu)質課比賽一等獎,“五學學案”在省市活動中引起了教育同行的普遍關注。
開展“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最考驗的是教師。教學實踐研討中,老師們深切感受到,課堂上運用“五學學案”驅動非常便捷——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流程簡潔。但是,最考驗教師專業(yè)水準的,是課前對“五學學案”的設計。一是教師個人和團隊對教材的解讀能力、對學生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五學學案”的實踐效果;二是建立不同學科的“五學學案”體系還有一條非常漫長的路要去摸索。在一次全省教學研討活動中,各學校的領導們都對“五學學案”表示了極大的興趣,認為在實踐過程中,尤其是語言類學科,怎樣控制好教師的講解示范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怎樣處理好教師用“五學學案”教和學生用“五學學案”學得關系,都是我們在研究中可以深入思考的問題。
“五學學案”驅動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作為我校推進高效課堂建設,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新的突破口,正迅速改變著學校的課堂教學,并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