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 要] 在國家提倡“新工科”教育的背景下,針對紡織工程專業(yè)學生在審美教育方面較為缺失的現狀,特別是紡織品設計的課程中遇到的由于審美能力較低造成的問題,以審美和技能的結合為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通過教學方法、實驗項目、反饋機制等多種手段結合,提高學生審美素質,幫助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審美教育;技能;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8-0104-02
審美教育,亦即美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將美學觀念、原則和方法引入教育,培養(yǎng)和提升教育對象的審美素養(yǎng)、品格情操、人生境界的教育。而馬克思就認為美育是使人個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的道路。我國也早已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一起列入了我國的教育方針中,作為重要的素質教育組成部分之一,越來越多地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視。
自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對于傳統的工科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適應國家科技發(fā)展的需要,為地方區(qū)域經濟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工科教育要進行有力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出多樣化創(chuàng)新型的工程技術人才,所以工科學生的綜合素質急待提高,而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的進行也是迫在眉睫。
但是在很多的工科專業(yè)的實際教學中,工程技術、技能方面的教學所占比重最大,而對于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審美教育的發(fā)展是遠遠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的需要的。就以德州學院的紡織工程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計劃為例,四年的本科教育課程安排以通識類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為主,與審美教育直接相關的課程幾乎沒有,學生如果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可以通過選修相關選修課來達到自我提高,但是全靠自覺。而紡織品設計這門課程是紡織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程,也關系到學生未來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但是受到學生審美能力缺乏的限制,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紡織品設計課程中除了要注重提高學生織物設計的技能,還要加強對其進行審美教育,力爭達到審美與技能相結合。這樣也可以適應國家關于“新工科”教育的要求,培養(yǎng)出更適應行業(yè)和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一 以往紡織品設計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側重織物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和工藝參數計算及設置等技能方面的問題
紡織品設計課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多首先介紹織物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再結合不同原料的織物品種,依據其各自的風格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方法介紹,在設計方法中占有重要比例的是織造工藝參數的計算和設置。學生學習的重點也大多集中在什么樣的工藝參數才能織出需要的織物,對于織物的色彩選擇、圖案設計等與美術相關的內容大多不重視或者無從下手。
(二)學生在美學上的修養(yǎng)比較薄弱,設計織物外觀方面比較困難
紡織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工業(yè)產品,在功能和外觀上都同樣受到消費者的重視。但是紡織工程專業(yè)學生從高中起就主要學習理科課程,大學課程中又缺少藝術、審美的相關課程,造成審美素質較差,但同時邏輯思維能力強,專業(yè)基礎知識扎實,在紡織品設計的時候在工藝技術和功能設計方面表現很好,外觀方面比較欠缺。
(三)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參加紡織品設計比賽時缺乏創(chuàng)新思維,設計思路狹窄影響成績
近年,大學生參加各種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或比賽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學生在比賽中獲得實踐的機會,也檢驗了自己的能力。全國關于紡織品設計的比賽也有很多,以往學生在參賽過程中經常出現無法自主設計出美觀的組織圖案的問題,而參考別人作品就缺乏了重要的創(chuàng)新性,造成很多學生即使對于織物織造參數計算準確、織造技術熟練也無法獲得很好的比賽成績。有學生被評委點評作品時指出織物配色不時尚就很能反映出一些問題。
(四)作業(yè)、考試等缺乏能體現審美素質的內容,影響教師判斷
紡織品設計的作業(yè)和考試內容都主要集中在理論和計算,基本沒有能夠體現學生審美素質的內容。這樣就造成教師對于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何無法得到直接的反饋,也就不容易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
二 對紡織品設計的新認識
(一)企業(yè)需求的變化
以前中國的紡織企業(yè)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降低用工成本,為外國企業(yè)做來樣加工,那時的紡織品設計主要的模式是仿制設計,主要的目的是做得像?,F在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很多紡織企業(yè)開始把企業(yè)重心轉移到國內市場,而要占領市場,最主要的是創(chuàng)立自己的品牌。紡織品設計的主要形式開始轉變?yōu)閯?chuàng)新設計,方法不同,自然要求不同。單純的織織算算已經不夠了,要能從原料、工藝、功能、外觀等多方面入手進行創(chuàng)新,審美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學生需求的變化
以前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很多都是功利性非常強,也就是為了在期末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特別是在很多考研的學生看來,紡織品設計是一門不會在考研中出現的課程,馬馬虎虎考試及格就萬事大吉了?,F在隨著學生更多地了解紡織工程專業(yè),更多地了解就業(yè)情況,再加上創(chuàng)新競賽的需要,學生也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學習,對課程的要求就更多了,現有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如果不變就無法適應學生的需要。
三 注重審美和技能結合的課程改革措施
(一)進行必要的調研,依據各方面的需求,確定紡織品設計課程新的審美和技能結合的課程目標
一方面,對德州學院的紡織工程專業(yè)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調研,了解紡織品設計課程在紡織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和重要性,并明確教師和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對兄弟院校的紡織工程專業(yè)進行調研,了解他們對于本門課程在教學中的定位和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對紡織企業(yè)特別是企業(yè)的產品開發(fā)部門進行調研,了解作為人才需求端,他們對于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學生面對織物設計時的無措,教師在教授課程時的艱難,企業(yè)對合格織物設計人才需求的迫切,都指向了紡織品設計課程現有的教學存在問題,特別是在審美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缺失。由此確定新的課程目標必須包含審美教育內容。
(二)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審美教育內容
學生的審美素質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所以審美教育應貫穿于整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潛移默化,逐步提高。例如,在講授織物典型品種時,無論是實物樣品還是圖片舉例,要引導學生不能只是把眼光局限在組織、手感、密度等問題上,還要鼓勵大家發(fā)表對于其圖案、色彩搭配、審美感受等方面的看法,扭轉他們的著眼點的局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第二課堂的形式帶著學生去面料市場調查,了解面料的流行品種、流行色或是流行圖案,讓其對于美觀的織物有直接的認識和理解。
除此之外,建議學生在課余時間多了解紋樣圖案、紡織色彩學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通過參觀畫展、聽音樂會、看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對于審美素質的提高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紡織品設計教學中涉及色彩和圖案設計部分時,由于學生缺乏基礎,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容易流于表面,在需要運用的時候就顯得茫然無頭緒。通過對教學方法的設計,通過課堂討論、分組練習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布置色彩或圖案設計的課堂作業(yè),要求學生分組完成,并把最終作品進行展示,由大家共同評價其美觀程度,無論是設計結果出色還是評價切中要點都可以獲得較高的作業(yè)成績作為鼓勵,并可以體現在期末成績中,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也可以喚醒學生內心對美的渴求。
(四)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參加大學生紡織品設計比賽
紡織品設計大賽是很好的一個檢驗自己所學知識和織物設計能力的機會。而對于紡織品的設計包括織物實物設計和花型設計,都是比賽的內容,但以往紡織工程專業(yè)的學生很少參加花型設計的比賽,除了缺乏必要的繪畫技能之外,花型圖案的美觀要求也令很多學生望而卻步。通過課程改革,克服工科學生在這方面的短板,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比賽,而且可以不再局限于設計出新的組織或是使用新的紗線,而是要在美觀方面更下功夫,要一下子就能夠吸引評委的注意,相信也會獲得不錯的成績。
(五)建立健全能夠讓學生及時對教師教學進行反饋的評價機制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進行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教學中重要的兩環(huán),而學生更是處于中心地位。通過建立自我評價、教學評價、實踐評價等多環(huán)節(jié)評價的綜合體系,使學生的審美素質的提高與否可以使教師比較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情況,對教學進行適當調整,包括合適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內容的改進等。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本身素質修養(yǎng)
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本身的素質如何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建設一支自身具備必要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必需的。通過“內培”“共享”等方式可以逐步完善教師隊伍,而且可以有效利用紡織服裝學院的服裝專業(yè)老師大多對于繪畫等藝術比較了解的優(yōu)勢,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建立起一支自身素質過硬的合格的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邸小松,邱實.對工科院校審美教育的幾點思考[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2).
[2]呂欣欣.基于設計思維的工科工業(yè)設計造型基礎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