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經濟法》課程屬于高職院校比較重要的一門課程,其是管理系營銷與策劃、財務管理等專業(yè)所必須學習的一門必修課,其不僅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技能的迫切要求。本文將會對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改革過程中所存在的學生法律基礎知識缺乏、實踐教學缺失、教學素材單一、教學模式單調乏味等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套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教學改革對策,以期確保高職院?!督洕ā氛n程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經濟法》屬于綜合性比較強的一門課程,其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廣,而且法律條文多、理論性強、難理解又枯燥、動態(tài)變化大,但是該課程具有比較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法學理論知識缺乏,無法在較短的時間內具備一定的法學基礎,從而增加了《經濟法》理論知識學習和理解的難度。而傳統(tǒng)《經濟法》教學方法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使上述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就需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以期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進而提高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
一、《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一)市場經濟發(fā)展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有效的推動了法治經濟的發(fā)展與完善,而且社會對從業(yè)人員的法律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高職院校畢業(yè)生,他們不僅要學法、知法、用法和守法,而且還需要弘揚法治精神,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以此來更好的滿足市場經濟發(fā)展需求。
(二)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技能的迫切要求
市場經濟對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技能和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們既需要懂管理、經濟、金融投資、財會會計等知識,而且還需要懂法律、用法。此時就需要高職院?!督洕ā氛n程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既懂法律知識,又懂經濟知識的綜合型、技能型人才。實際上,學生的職業(yè)技能并未對系統(tǒng)性的法律基本理論知識提出較高的要求,但是卻對法律教育崗位提出了較高的針對性,并時刻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所存在的法律問題。作為高職院校,在進行《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各職業(yè)資格考試所需技能、知識、素養(yǎng)等聯(lián)系在一起,以此來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確保高職學生順利完成就業(yè)或創(chuàng)業(yè)。
(三)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內在需要
高職院校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一批技能型、高素質專業(yè)人才,而具備法律素質是《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內在需要。高職學生可以通過對《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經濟法律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法律能力,而且還可以防范法律風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提高教學質量的緊迫需求
通常情況下,傳統(tǒng)《經濟法》課程教學更多的是以理論講解為主,而未注重學生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不高,不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此時,就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對《經濟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這樣既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進而有效提高《經濟法》課程教學質量。
二、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法律基礎知識
《經濟法》與其他學科保持著密切的相關性,是法學知識體系中比較重要的課程之一。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非法學專業(yè)學生未涉及到《經濟法》相關課程,導致他們對《經濟法》的一些專業(yè)名詞、理論和制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如果教師對其進行詳細講解,將會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無法順利完成。通常情況下,高職學生普遍存在法律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無形之中增加了課堂教學的難度,而且《經濟法》教學目標制定階段,過于追求對理論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無法系統(tǒng)、全面的掌握《經濟法》相關知識與技能,致使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實踐教學缺失
在《經濟法》教學方案制定過程中,雖然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實踐教學,但是在具體實施階段,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導致實踐教學所涉及到的內容只是一些簡單的皮毛而已,并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同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多數(shù)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際上,《經濟法》課程具有比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在具體教學階段,由于實踐教學的缺失將會導致學生無法對教學內容有個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素材單一
通常情況下,《經濟法》教學素材一般是以教材、PPT、教案為主,并且大多數(shù)教材的開發(fā)是通過對本科教材的簡化壓縮而來,這樣就會導致教師過于關注法學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實際上,由于受到與教材配套等因素的限制,PPT、教案等教學素材存在比較強的理論性,很少涉及到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如證據(jù)材料、合同示范文本等典型素材,導致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無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目的。
(四)教學模式單調乏味
通過對高職學生進行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單一的刺激極易誘發(fā)學生出現(xiàn)厭倦感和疲勞感。目前,《經濟法》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對教材中的法律概念、法律條文進行講解,并適當?shù)拇┎逡恍┌咐?,雖然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講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果不對其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將不利于《經濟法》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傳統(tǒng)的《經濟法》課程教學,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解占主導,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加之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與互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進一步的消化和吸收,無法有效激發(fā)學習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導致《經濟法》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高職院?!督洕ā方虒W改革對策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
在開展《經濟法》課程教學階段,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合理與否將會直接決定課程教學效果的高低。由于《經濟法》課程具有比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要想更好的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案例教學法
該教學方法屬于科學、高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并且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案例教學法一般是指在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典型案例教學,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選擇現(xiàn)實生活常見的一些典型案例,在對其進行講解后,鼓勵學生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討論,通過自己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案例教學過程中,還是從教師單向灌輸知識轉變?yōu)閹熒p向互動,并將感性認知提升至理性認識,在該過程中教師要嘗試著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的意見給予妥善處理,以此來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至關重要。
2.任務驅動教學法
該方法是以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為核心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其一般是將教學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拆分為具體工作任務,并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信息搜集和項目實施,以便順利的完成工作任務。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傳統(tǒng)的再現(xiàn)式教學演變成探究式教學,并且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在問題驅動下進行,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通過對共有資源和知識的應用,來完成自主探索和協(xié)作互動,確保《經濟法》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圍繞任務來進行課堂學習,在學習實踐任務完成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思考、探究、運用、實踐、解決問題的學習體系,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3.情境式教學法
該方法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開展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態(tài)度體驗,拓展學生的思維,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順利的完成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高職學生還可以對《經濟法》相關知識進行理解、思考和運用,并通過再現(xiàn)某種場景的方式來使相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情境式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模擬合同談判、模擬法庭、法庭旁聽等方式,來使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以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和掌握,進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水平。
(二)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經濟法》課程具有比較強的實踐性,單純的理論教學顯然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進行《經濟法》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還需要注重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以確保《經濟法》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在進行《經濟法》課程實踐教學階段,教師需要教學教學要求和特點,來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統(tǒng)籌安排和規(guī)劃,并對其實踐教學質量進行全程監(jiān)控。通常情況下,在《經濟法》教學階段,常用的實踐教學方法有案例實訓、參觀校外實訓基地、組織模擬法庭、法庭旁聽等。例如,在對《公司法》一節(jié)內容進行講解過程中,為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模擬組建公司,在實踐教學具體開展之前,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單位來模擬組建公司,各小組成員可以借助課外時間來進行相關資料的查閱,隨后通過課堂分組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實踐活動。模擬組建公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了解需要準備哪些材料、具體哪些流程以及公司章程擬定等內容,這樣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
(三)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
《經濟法》課程教學對教師的理論功底和教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作為教師要想更好的勝任“雙師型”教師,就需要積極地參與社會法律援助、企業(yè)法務活動,這樣既可以加深教師對《經濟法》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師的法務實踐能力,為《經濟法》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總之,為了確保《經濟法》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就需要高職院校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手段、重視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yǎng)等方式來確?!督洕ā氛n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作者單位: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