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名峰
漢中博物館——漢魏十三品展廳
漢中石門遺址——褒谷口
漢中博物館“石門十三品”與石門遺址聯(lián)系緊密,是此地考察重點。走進陳列室,映入眼簾的便是整齊排列的“石門十三品”摩崖刻石實物,每一品石刻旁都附有相應(yīng)拓片,觀者可進行石拓對照。按自南向北依序進行觀賞:
第一品《石門》摩崖,豎書,高100 厘米,寬47 厘米,刻于東漢永平年間,書者未知。隸書,單字大小近50 厘米,筆力遒勁灑脫,線條厚重,結(jié)字疏朗錯落,風格雄渾豪邁。字口基本無損,拓片清晰,黑白對比強烈。
第二品《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又稱《大開通》,橫方形,刻于東漢永平年間,高142 厘米,寬288 厘米,16 行,行6 至11 字,為現(xiàn)存最早摩崖刻石。隸書,具篆意,筆畫平直細勁無波磔,渾樸蒼勁,字形扁平,具早期隸書特色,分行布白形式獨特,古韻盎然。拓片殘損不全,字跡仍清晰可辨。
第三品《釋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四方形,刻于南宋光宗紹熙五年,高270 厘米,寬215 厘米,27行,行28字左右,字徑5至6厘米,南宋隸書名家晏袤書。隸書,用筆結(jié)字樸茂自然,少華麗雕飾,為宋代仿寫漢隸的佳品。拓片總體模糊,部分字跡清晰。
第四品《石門頌》摩崖,四方形,上正中有一方形小額,刻于東漢建和年間,與《郙閣頌》《西狹頌》并稱“漢三頌”,通高261 厘米,寬205 厘米,額高54 厘米,額寬35 厘米,題額2 行作10字,文22行,行30字左右。額文皆隸書,線條質(zhì)樸、挺拔峻放,字勢雄渾飄逸而具草意,素有“隸中草書”美譽,影響深遠。
第五品《楊淮楊弼表記》摩崖,刻于東漢熹平二年,高216 厘米,上沿寬67 厘米,下沿寬50 厘米,7 行,行26 字左右。隸書,風格極似《石門頌》而更恣肆,筆畫波勢獨特,結(jié)體奇崛,獨具神姿。在隸書史上聲名僅次于《石門頌》。
第六品《右扶風李君通閣道》摩崖,刻于東漢永建元年,高75厘米,寬44厘米,7行,行8至10 字,石面漫漶嚴重。隸書,與《石門》《楊淮》風格通,而更隨意,獨具特色。
第七品《玉盆》摩崖,豎書,高63 厘米,寬103 厘米,傳為張良書,但隸勢應(yīng)屬東漢書體。筆力遒勁,氣勢奔放,不拘一格。
第八品《袞雪》摩崖,橫書,通高67 厘米,寬148 厘米,字徑6.5 厘米,字跡清晰,筆觸圓動開張,柔而有力,渾樸蒼勁?!拔和酢笨畲嬉伞?/p>
第九品《石虎》摩崖,高約100厘米,寬50厘米,隸書,字徑30 厘米,隸含篆意,用筆凝重利落、厚實遒勁,旁署“鄭子真書”,筆畫瘦勁,結(jié)體停勻。
第十品《李苞通閣道》摩崖,刻于曹魏景元四年,現(xiàn)館藏為其殘刻,高36 厘米,寬24 厘米,2 行,僅16 字,字徑2 至3 厘米。字體在楷隸之間,用筆松散不羈,結(jié)體隨意不事雕飾,天真爛漫。
第十一品《釋潘宗伯·韓仲元李苞通閣道題名》摩崖,刻于南宋慶元元年,高145 厘米,寬105 厘米,21 行,行22 字左右,署為晏袤書。石面風化駁損較嚴重,字跡仍可辨識。書風與《釋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同,是宋代隸書發(fā)展中的重要代表作。
第十二品《石門銘》摩崖,刻于北魏永平二年,通高175 厘米,寬215 厘米,27 行,行22 字,字徑5 至6 厘米。魏體楷書,線條蒼勁凝練,筆勢變化奇崛,體勢跌宕開張,書風舒展超逸,是楷書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近代于右任先生曾作詩自言書法得益于此。
第十三品《山河堰落成記》摩崖,又名《重修山河堰碑》,刻于南宋紹熙五年,通高22 厘米,上沿寬510 厘米,下沿寬506 厘米,為陳列室最大石刻,16 行,行6 至9 字,共135 字,字徑約六寸,隸書,據(jù)其筆意推為晏袤書。用筆橫細豎粗,撇捺波挑放縱俊爽,字形寬博平穩(wěn),方正舒展,富于動感變化,兼具漢魏的雄強厚重、唐楷的規(guī)整嚴謹和宋人的流美俊逸,堪稱宋隸佳品。
“石門十三品”蘊含著隸書由古隸—漢隸—魏書—宋隸的演變歷程,歷來深受眾書家推崇珍愛,并在國外享有盛譽,如20 世紀80 年代末日本著名書家種谷扇舟在漢中題詞“漢中石門,日本之師”。
結(jié)束漢中博物館的考察,在返程途中,腦海依然浮現(xiàn)著那一件件金石書法古跡,感念那些被多少文人、藝術(shù)家牽掛的仍在褒水之中的其他石刻,感嘆褒谷石門實在是一個天然博物館和文化寶庫,是中華文脈的重要部分。撫今追昔,我們應(yīng)在今后的實際行動中潛心研究傳統(tǒng)經(jīng)典,將堅忍頑強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氣格世代相傳、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