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蛟龍鎖山風(fēng)景秀 碑版遍野文脈厚
      ——河北元氏縣封龍山訪碑游學(xué)考察記

      2019-09-25 07:52:06
      江蘇教育 2019年61期
      關(guān)鍵詞:漢碑碑刻龍山

      王 棟

      《封龍山頌》(局部)

      河北省元氏縣,是河北訪碑游學(xué)考察的第三站,初冬的第一場雪不期而遇,為這次的訪碑游學(xué)平添了幾分靜謐和厚重。元氏縣得名趙王封公子元氏于此,隨后定名。位于元氏縣城西北約50 公里的封龍山,是漢代碑刻的重要遺存處,也是發(fā)掘和研究整個元氏縣書法碑刻重要的文化資源場所。

      在元氏縣宣傳部領(lǐng)導(dǎo)和知墨堂書畫院李院長的陪同下,我們一行13 人驅(qū)車一個小時,來到了封龍山。沿著山路拾級而上,路邊的樹叢在朔風(fēng)中搖曳,枝頭的白雪在陽光下奔放。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了向往已久的封龍山石窟和封龍山臨時漢碑堂。

      據(jù)元氏縣文化文物局金石書法家崔竹元先生介紹,封龍山石窟共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西石窟、中石窟和東石窟。其中西石窟存放的是三世佛,代表著佛祖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形態(tài)。石窟內(nèi)中間供奉的主佛是釋迦牟尼,是佛祖的現(xiàn)在式,石窟右壁供奉的主佛是彌勒佛,是佛祖的過去式,石窟左壁供奉的主佛是阿彌陀佛,是佛祖的未來式。中石窟是千佛洞,中央供奉著如來佛祖,高2.10 米,身披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六角形須彌座上,手作說法印狀。四周供奉著小佛像,共計有千尊,千尊佛像神態(tài)各異,千變?nèi)f化,給人以千變?nèi)f化之感。東石窟龕式窟,如來佛祖?zhèn)壬矶P,為佛祖涅槃之意,表示佛祖已進(jìn)入不生不死,永久長存極樂世界的狀態(tài)。石窟壁上刻有明代偈語,惜不清,難以辨別。從西石窟右側(cè)山崖上“武平三年秋禮”等字推斷,石窟開鑿年代至少在北齊以前。據(jù)當(dāng)?shù)刎?fù)責(zé)人介紹,西中東三石窟的開鑿?fù)瓿蓵r間分別為北齊、唐代和宋代,具體年月尚待考證。

      石窟東側(cè),就是封龍山臨時漢碑堂。這是一棟坐北朝南,面闊兩間的平房,高約5 米,東西長6 米,南北寬3米。房間被鐵柵欄一分為二,東側(cè)較大的一間存放著聞名于世的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二碑按照東西順序一次陳列,碑頭在北,碑底向南。西側(cè)是祀三公山碑,東側(cè)是白石神君碑。西側(cè)祀三公山碑上面塵土較少,能清晰看清碑面上的文字,惜此碑右下側(cè)已殘缺。東側(cè)的白石神君碑因長時間未擦拭,厚厚的塵土將碑面文字和紋飾完全覆蓋,看不到任何內(nèi)容。

      因封龍山而名的封龍山頌,又稱封龍山碑。東漢延熹七年(164 年)刻立。石質(zhì)不詳。全碑共15行,每行計5、7、12、26 字不等,最多26 字,最少5 字,隸書。因原碑被毀,拓片不清,難以明確更多基本信息?!峨`釋》《通志·金石略》《激素飛清閣平碑記》《枕經(jīng)堂金石書畫題跋》《小蓬萊閣金石目》《兩漢金石記》等文獻(xiàn)中均有該碑的記載。

      關(guān)于該碑的下落,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說20 世紀(jì)50 年代“大躍進(jìn)”時期,曾經(jīng)將數(shù)通碑石砸碎,用來燒制石灰。至于《封龍山碑》是否在所砸毀的碑石當(dāng)中,沒人說清。據(jù)知情者說,參與當(dāng)年砸碑的最后一人也在數(shù)月前離世,對《封龍山頌》是否被燒制了石灰已無人知曉。就現(xiàn)有資料來看,《封龍山之碑》與《三公山神碑》《三公之碑》均已佚,不知所蹤,或許隨著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此三碑重見天日,亦未可知。

      《封龍山頌》拓片

      東漢《封龍山頌》拓片(局部)

      封龍山地區(qū)原有三通以“三公”命名的石碑,現(xiàn)存封龍山臨時漢碑堂的是《祀三公山碑》,其他二碑皆已佚。從文獻(xiàn)記載看,此“三公碑”的情況大致如下。

      祀三公山碑是東漢元初四年(117 年)刻立。全稱《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而《三公之碑》稱為“小三公”,它們與三公山神碑并稱《封龍山三公碑》。該碑為當(dāng)?shù)厍嗨{(lán)色砂巖,碑高1.5 米,寬0.69 米,厚0.25 米。書體為篆隸結(jié)合,現(xiàn)存封龍山臨時漢碑堂。殘缺右下部分也是源自20世紀(jì)50年代的燒石灰。而三公山神碑刻立于東漢本初元年(146 年)。石質(zhì)不詳。碑高1.81米,寬1.42米。碑陽和碑陰均可有文字,圭形有穿,篆額于碑首中。隸書。清沈濤《常山貞石志》有記載,名為“三公山神碑”。該碑損壞較為嚴(yán)重,不能識讀全文。原碑已佚,有拓本流傳?!度穭t于東漢光和四年(181 年)刻立。石質(zhì)不詳。碑高1.91米,款1.12米,圭形,有穿,“三公之碑”隸書居于碑額中間。左側(cè)隸書“封龍君”三字,右側(cè)“靈山君”三字。隸書。全碑共24 行,行多至40 字,少則十?dāng)?shù)字。原碑已佚,有拓本流傳。

      《祀三公山碑》原石

      東漢《祀三公山碑》(局部)

      早期對三通“封龍山三公碑”的稱謂較為模糊,特別是大小三公之碑的名稱,沒有明確的界定。這從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中的記載:“三公神廟……漢《三公山碑》一通,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笨梢钥闯鰞赏ū急环Q為《三公山碑》。隨著今年的深入研究,特別是《祀三公山碑》的社會接受和認(rèn)可度較高,出現(xiàn)了《漢常山相馮祀君三公山碑》的稱謂。而《三公山神碑》根據(jù)沈濤的《常山貞石志》、陸增祥的《八瓊室金石補正》及《元氏縣志》(1933 版)的記載,今采用其說,為《三公山神碑》。《三公之碑》的名稱界定相對容易,該碑碑額有陽刻“三公之碑”隸書字樣,故可明確為《三公之碑》。當(dāng)?shù)胤恺垥豪钤洪L說:“此三碑的名稱界定,從三碑立碑緣起、碑文內(nèi)容、碑額題字及文獻(xiàn)記載,可以明確,只是在俗稱中有差別而已,沒有本質(zhì)的混淆。”

      這三通碑石中,尤以《祀三公山碑》影響后世最大,這與其藝術(shù)特點有著根本聯(lián)系。特別是該碑的用筆在篆隸之間,非篆非隸的用筆表現(xiàn)給后世書學(xué)留下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字形的變異夸張,突出強調(diào)最后捺筆的表現(xiàn),或折屈有致、或放縱有度、或盤繞有序,無不體現(xiàn)出該碑書寫者對字法空間的高超駕馭能力。整個空間布局體現(xiàn)出錯落有序、欹正得當(dāng)?shù)睦砟睿傮w是縱有列行無序的方法,打破了漢代隸書上石謹(jǐn)嚴(yán)、統(tǒng)一的固有模式。因此,自該碑被發(fā)現(xiàn)后,影響了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等名家的書學(xué)思維方式和實踐方法。

      白石神君碑于東漢光和六年(183 年)刻,原石立于封龍山的白石神君祠內(nèi),現(xiàn)存元氏縣封龍山臨時漢碑堂。該碑碑身與碑首為一整石,通高221 厘米,寬81 厘米,厚16 厘米。碑首高66 厘米,頂部呈半圓形,透雕工藝,龍的造型簡約,有鱗,無盤繞。龍下有仙人作擎龍狀。碑額有陽刻篆書“白石神君碑”五字,豎排一行居中。碑底部有榫頭,榫頭高12厘米,寬42厘米。

      該碑兩面刻字。碑陽為白石神君碑碑文內(nèi)容,共計16 行,每行22、23、31、35 字不等,最多35 字,最少21字,全文共計531字。最左側(cè)的一行為晉代前燕元璽三年(354 年)程疵家題字,但書法風(fēng)格與碑文內(nèi)容書體風(fēng)格迥異,定不是同一時期所刻。碑陰共刻三部分,一部分在碑首,另外兩部分位于碑陰正面右上側(cè),碑文內(nèi)容記錄了義錢人名單和主事諸人名單即所謂的頌銘。

      《白石神君碑》拓片

      唐蔡有鄰《龐君清德碑》原石(局部)

      《集古錄》《金石錄》《隸釋》《金石遺聞錄》《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等文獻(xiàn)中均有該碑記載。其中洪適認(rèn)為該碑是前燕時期作品,而楊守敬、陳奕禧、錢大昕則斷定為漢代隸書作品,這也是長期以來該碑刻、立時代斷定的一個焦點問題。

      元氏縣的漢碑?dāng)?shù)量龐大,刻立時間順序明確?,F(xiàn)有的文獻(xiàn)記載中,對于碑石存否、碑石名稱界定和碑刻世間斷代等問題上存在爭議。其中碑石存否問題尚待日后的發(fā)掘整理工作,而碑石名稱界定已明確,惟《白石神君碑》是否是漢碑還是魏晉人假托有爭議。對該問題的厘清,可從同時期其他漢碑風(fēng)格特點和書體發(fā)展演變史兩方面入手,探究溯源。

      從現(xiàn)存的東漢碑刻來看,集中刻立時間在公元100—公元200年這一個世紀(jì)的時間里,碑刻數(shù)量巨大,涉及地域廣泛,從下表中可以看出。

      東漢碑刻刻立時間和存放地

      通過上表所列舉的24 通漢碑和墓志來看,刻立時間基本為公元100—公元200年,涉及地域多分布在長江以北的江蘇、山東、河南、河北、天津,風(fēng)格多異,體現(xiàn)了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風(fēng)格特點。

      據(jù)上表所列的漢碑時間結(jié)合各碑的基本風(fēng)格特點及字體演變、書手差別等因素的分析來看,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隸書發(fā)展成熟并向楷書逐漸演變

      裘錫圭《文字學(xué)概要》中指出:“在東漢后半期,士大夫競相用工整的八分書勒石刻碑,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隸書卻大都已經(jīng)是這種俗體了?!边@兒所指出的“俗體”就是隸書在成熟后因其書寫方便、迅速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有別于成熟隸書體貌特征的一種新書體。著名史學(xué)家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說:“兩漢寫字藝術(shù),到蔡邕寫石經(jīng)達(dá)到了最高境界……石經(jīng)是兩漢書法的總結(jié)?!笨梢钥闯?,在這一時期,隸書的發(fā)展是漢字字體由隸變楷的過渡,《熹平石經(jīng)》的橋梁作用已很明顯,因此可以斷定,與其同時期的漢代碑石隸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類似的處理。

      《白石神君碑》關(guān)于時間的記錄有兩次,分別是第十五行的“光合六年”和第十七行的“燕元璽三年”。這兩個時間分別是公元183 年和公元354年。其中公元183年,是東漢靈帝劉宏的年號,與這一時期較為緊密的時間里出現(xiàn)了大量的漢代隸書碑刻,而公元354 年的這個時間疑是后人增刻。

      該碑的刻立時間183 年和《熹平石經(jīng)》的刻立時間(175—183 年)在同一時期,且兩碑刻所處的洛陽(《熹平石經(jīng)》)和元氏縣(《白石神君碑》)兩地相距不足500 公里,互相影響是可能的。再如山東高密的《孫仲隱墓志》,刻立時間為175 年,與《白石神君碑》的刻立時間相差僅八年,兩地之間距離也不足550 公里。從《孫仲隱墓志》的書法用筆特點和字形處理分析來看,兩碑有較多相似之處。特別指出的是,《白石神君碑》的字形處理一改隸書成熟期的橫向取勢,字形變長,取縱勢。在用筆方面,起筆處多以方切為主,捺畫則或方或圓,變化多端。與同一時期《張遷碑》的剛健、《韓仁銘》的秀雅都有吻合之處,這點來斷定該碑為漢碑是明確的。

      二、碑版書寫因官書和私書兩派差別,影響了碑刻書法的呈現(xiàn)

      兩漢時期是文字書體劇烈變革發(fā)展變化的階段,特別是隸書因其實用性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體貌風(fēng)格特點。

      漢碑書法,分官書與私書兩大派。官書出名人學(xué)者之手,如《孔宙》《乙瑛》《禮器》《史晨》《曹全》及《熹平石經(jīng)》等碑。特別是《熹平石經(jīng)》,作為當(dāng)時全國有工具書目的而刻的碑,其書手(蔡邕)和刻工肯定是國內(nèi)一流的。私書出胥吏或下層知識分子之手。有的書者,文化并不甚高,書錄碑文,偶有錯字,如《張遷碑》即是一例。此《孫仲隱墓志》中“卒”“葬”等字其點畫有誤。志中“病”字“丙”之有豎有鉤,“午”字及“於”字之“人”有啄筆,已開正書之漸。這種情況在當(dāng)時官書諸碑中是看不到的。但正因為書者并非名門學(xué)者,故受規(guī)矩束縛較少,結(jié)字若不經(jīng)意而意態(tài)橫生,頗有逸趣。有些書者,在書寫時受時風(fēng)影響,且能迅速接受字形、字勢等方面的變化是正常的,《白石神君碑》出現(xiàn)的風(fēng)格特點也是基于這個因素。

      綜合前代文獻(xiàn)著錄記載和以上兩個因素分析,斷定《白石神君碑》是漢代隸書碑刻作品是合理的。

      從封龍山臨時漢碑堂出來,回到元氏縣城。在當(dāng)?shù)匦麄鞑款I(lǐng)導(dǎo)的引領(lǐng)下,來到了元氏縣政府辦公所在地。在辦公樓的地下庫房,看到了已經(jīng)斷為三截的唐代《龐君清德碑》。在崔竹元和李院長的介紹下,對該碑的認(rèn)識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

      龐君清德碑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 年)刻立,青石材質(zhì),碑首有蛟龍盤繞。篆額居中,內(nèi)容為“大唐元氏縣令龐君清德之碑”,分三行,計12 字。碑文隸書,共22 行,每行51 字,邵混之撰文,蔡有鄰書丹。國家圖書館藏有舊拓,拓片高2.44 米,寬1.21 米。該碑文獻(xiàn)記載較少,在《縣志.民國志》有照片和碑文。

      蔡有鄰是唐代著名書法家,生卒年詳。竇臮《述書賦》中記載:“蔡有鄰,濟陽人,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寶間遂至精妙,相、衛(wèi)中多奇跡。”在歐陽修的《六一題跋》中也有記載。從竇臮的記載來看,蔡有鄰在唐代是以“八分”(即隸書)顯名。他與韓擇木、史惟則、李潮四人以寫“八分”而顯名于唐代,有“唐隸四家”之稱。

      結(jié)合現(xiàn)有文獻(xiàn)著錄來看,蔡有鄰的隸書作品記載不多,這與唐代隸書發(fā)展相對滯后有一定關(guān)系。該碑的出現(xiàn),對于蔡有鄰及唐代隸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該碑與同時期李隆基《石臺孝經(jīng)》對比來看,更具清雅、瘦勁、飄逸和溫潤的特點。從該碑的筆法、取勢等技法方面分析較之漢代隸書碑刻來看,有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值得注意。

      1.保留篆法。

      篆書在向隸書演變的過程中,有“合并筆畫”和“改曲為直”兩個方法非常重要。這兩個方法在“隸變”過程中,有效的減省了煩瑣的筆畫和提供了書寫的便捷。在該碑中“再”字下部分兩個橫畫的處理上,即采用了篆書的書寫方式,左右分開書寫,并且采用對稱性的構(gòu)型方式,加強了字的對稱性。再如“行”字左右兩部分,左側(cè)雙人旁隨著“隸變”的實現(xiàn),獨立成為一個部首使用。但在該碑中,左右部首變?yōu)閷ΨQ式,取其穩(wěn)重、寬博的態(tài)勢。其他如“明”“七”“玄”“夏”“求”“喬”等字,都有這種處理方式體現(xiàn)。

      2.部首移位。

      王寧《漢字構(gòu)形學(xué)講座》中指出:“漢字的構(gòu)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jù)所表達(dá)的意義來構(gòu)形,因此,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边@一點可以明確漢字字形基于形、義等因素反映出來,其中的異體字就是較為明顯的用法。在漢字書法藝術(shù)中,對漢字的構(gòu)形采取部分部件的移位則是“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運用的體現(xiàn)。該碑中“誓”字的用法就是這樣,將原來的上下結(jié)構(gòu)變?yōu)樽笥医Y(jié)構(gòu),拆分“折”字,將提手旁單獨獨立,成為一個部首,而“斤”字旁與“言”字旁組合一體。這樣的字形處理,把字的均衡方正體勢打破,而達(dá)到空靈、險絕的效果。再如“我”“儀”“家”等字,雖不如“誓”字這樣明顯,但部分突出、挪移的做法,也是取類似效果而做。

      3.突出一筆。

      在漢字的書寫過程中,實用要求推動了漢字的簡化及形體撇畫處理。突出某一筆畫的書寫,加強筆意之間的連貫性,提高字形的審美效果是必要的。這種方法一般采用對夸張筆畫的長度、粗細(xì)和形態(tài)進(jìn)行變化,達(dá)到書者對審美變化的需求。該碑中“丿”的處理最為突出。如“名”“我”“兮”“多”等字,在“丿”使用上,明顯加長其長度,收筆處強調(diào)最后挑鉤寫法,在視覺上有泰山壓頂之勢。

      唐代隸書的字勢、筆法等特殊處理現(xiàn)象,源于唐代書法在成熟時期對漢代隸書的理性探索的刻意應(yīng)用。這種應(yīng)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回歸探索,成就了唐代隸書的特殊體貌和藝術(shù)風(fēng)格,也在隸書的發(fā)展上阻礙了技法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看完《龐君清德碑》后,筆者帶著對唐代隸書的贊嘆與仰慕,并伴有對該碑被毀而保存不善的陰郁心情來到了封龍書院。

      元氏碑刻考察學(xué)習(xí),對漢唐碑刻書法的藝術(shù)成就有了新的認(rèn)識,也開闊了個人的眼界,提高了認(rèn)知和審美能力,同時對這些碑刻的損壞報以惋惜之情。在封龍書院的展廳里,得以見到了《封龍山之頌》《白石神君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之碑》和《龐君清德碑》的拓片。這些拓片的保存,彌補了石刻因損毀而帶來的研究不便。固然有“紙壽千年,金石不滅”的論斷,但現(xiàn)實的情形不得不說“紙壽千年可流傳,金石不滅亦可毀”。因此,拓片的保存對于碑刻書法藝術(shù)的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猜你喜歡
      漢碑碑刻龍山
      龍山塔
      碑刻
      巴蜀漢碑書法藝術(shù)探究
      明清豫西北戲曲碑刻所見的“會”與“會首”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4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發(fā)現(xiàn)
      中華戲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0
      漢碑的個性特征及其審美趨向
      夏季從阿龍山開始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淺析漢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東漢封龍山碑
      龍山村
      蕲春县| 尤溪县| 西华县| 桦南县| 马山县| 芒康县| 聊城市| 米易县| 汉源县| 湖南省| 民丰县| 越西县| 邮箱| 色达县| 房产| 科技| 施甸县| 广昌县| 曲周县| 佛坪县| 佛学| 仙桃市| 贵港市| 运城市| 乌海市| 资阳市| 伊吾县| 富裕县| 镇赉县| 绥德县| 柘城县| 肥西县| 西林县| 北宁市| 合作市| 祁阳县| 武城县| 寻甸| 巴中市| 麦盖提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