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晗杰
雜書,即一些隨筆、小說、游記等。而說起它,人們對它的印象并不太好,只道是磨人時間、以供消遣的無用之物。然而,我認為,雜書有其妙處,且妙在其“雜”。
雜書,“雜”在內容豐富。若要從一本小說或一本工具書中選取一本讀上半天,選小說的人必定是多數(shù);而若要從游戲和小說中選取以供消遣,那多數(shù)人們定會選擇游戲。但能從游戲中可獲取的知識未免太少,而工具書內容太過枯燥,讓人讀不下去。雜書的“雜”便妙在此。豐富并不是說信息量有多大或是內容多么有趣,而是豐滿、富有知識,使人讀之不厭倦,亦有一定收獲。比如《西廂記》,數(shù)次在《紅樓夢》中以“雜書”之號出現(xiàn),卻尤使寶玉、黛玉喜愛,甚至連“婦道”的代言人寶釵也曾看過。而《西廂記》中描述的唐代人們生活習俗、詩詞曲賦和反抗封建禮教的愛情觀等,何嘗不是營養(yǎng)?——從現(xiàn)在教育部推薦書目中便可印證這一點。
一道有營養(yǎng)的菜卻沒有味道,是極少人愿意吃的;但一道徒有味道甚至有害的菜,吃了只會有損于你的健康。而雜書的中庸之道便在此。雜書,內容豐富,既有營養(yǎng)又有味道,為何不吃呢?
雜書,“雜”在讓人淡泊名利。在當下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人們讀書時少能有一功利之心。而帶此功利心讀書又少有人能真正靜心讀書、透徹地理解書中含義。讀雜書,給了人們靜心讀書的機會。雜書因其內容與你蠢蠢欲動的功利心想達到的目的并無太關聯(lián),在讀書時便可輕易放下你這顆心,只去注意書的內容,靜心讀書,從而得到真實的讀書體驗和收獲。久而久之,不論讀何種書,都能沉下心來,進而養(yǎng)成一種淡泊名利的讀書態(tài)度。
雜書就如名利圈中的一塊跳板,你無須多余的動作,只需站上你眼前的這塊板,便可助你輕易擺脫名利的束縛。
雜書,“雜”在使人精神升華。雜書,與其說它雜,不如說它包羅萬象。在你讀它時,可能你的思想在它的某一處得到證實或在另一處不被人認可,這時需要你去思考對錯。另外,雜書的世界相對更加自由,思想也可以在其中暢快遨游。這些豈不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飛快提升?
另有重要一點,魯迅先生曾評《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到《易》,道學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纏綿……”,由此可見,我們對待雜書時成為什么“家”和看到什么,直接影響到雜書的閱讀價值。
總而言之,雜書在表面上內容豐富,在物質上使我們淡泊名利,在精神上使我們精神升華,只要我們拿正確眼光對待雜書,其妙處體現(xiàn)出的閱讀價值不謂不大啊。
評委在線
審題精準,論證嚴密
在本題目下,單論雜書好處的文章不少,但如本文這樣審題如此精準,論證如此嚴密的,確實在少數(shù)。
正如命題者所說,雜書對應的是工具書,但很多學子動輒就將雜書與經(jīng)典相比較,審題偏離軌道,令人嘆惋。但本文不同,它真真實實地理解雜書到底是什么,并在文章開篇就做了明確的闡釋,讓人眼前一亮。之后從三個維度,全方位論證了雜書的價值,且由表面到深層,辨析合理,絲絲入扣。
特別要提及本文的例證,只舉《紅樓夢》一例,卻寫《紅樓夢》中人物對《西廂記》的看法;談魯迅對《紅樓夢》的看法,卻類比我們之于雜書的看法,巧妙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語言質樸,與論證相得益彰,構筑了一個完美的雜書觀,難能可貴。
(肖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