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曹丕,曹操之子,曹植之兄,史稱魏文帝,據(jù)《三國志》記載:“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蓺兼該”[1]66,天資聰穎,少而能文,“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1]41,又“善騎射,好擊劍”[1]41,可謂文武兼得。從他的文學(xué)成就來看,鐘嶸《詩品》將其列為中品,同品中赫然有陶潛、鮑照等后世極力推崇之人(本篇不涉及討論《詩品》定品是否有待商榷,只就《詩品》本身而言),《文心雕龍》更言“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2],認為舊談‘揚植抑丕’似有不妥,曹丕的文學(xué)價值被低估。不論如何,《燕歌行》《典論·論文》《與吳質(zhì)書》等經(jīng)典作品的傳世都足以證明曹丕之文才。但由于曹植鋒芒太盛,才高而位低,二者又關(guān)系復(fù)雜,文人比較之,常拔高曹植而貶低曹丕,《世說新語》中,這種‘抑丕’的現(xiàn)象更為明顯,劉義慶塑造的曹丕形象如同戲劇中的丑角,供人恥笑,影響著后人對曹丕的整體感官。
三曹軼事在《世說》(以下《世說新語》皆簡稱《世說》)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總共有二十五條,其中涉及曹操的有十八條,涉及曹丕的共有十條,談到曹植的只有三條,可見劉義慶比起曹植更注重曹丕形象的塑造。曹丕涉及的條目見下表:
表1 主角表
表2 配角表(一)
表3 配角表(二)
從上面幾個表格可以看出,《世說》里的曹丕形象更偏于負面,總共十條談到曹丕,除去《言語》第十、《言語》第十一、《方正》第二這三條只是提到曹丕并無關(guān)于他的實質(zhì)內(nèi)容外,余下七條就有五條在揭露其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下面具體分析《世說》中曹丕的人物形象:
不尊君父,好色成性。作者對曹魏篡漢的不滿主要體現(xiàn)在《方正》第三里,這一則提到曹丕受禪,陳群面有戚容,曹丕自謂:“朕應(yīng)天受命,卿何以不樂?”[3]309(以下有關(guān)《世說》正文均來自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呈現(xiàn)了一個自得的成功者形象,陳群說:“臣與華歆服膺先朝,今雖欣圣化,猶義形于色”[3] 309,借陳群之口說篡漢之實。按余嘉錫先生所言,“華歆為曹操勒兵入宮收伏后……是魏之賈充,何至‘以形色忤時’!歆、群累表勸進,安得復(fù)有戚容?”[3] 310,認為此條不實,是后人抬高陳群之舉。但劉義慶將此條安置在《方正》之下,正是要表現(xiàn)陳群之正,來烘托曹丕之偽,拔高陳群是斥責(zé)曹丕不忠漢室的方法而已。在他筆下,曹丕不忠君,亦不尊父,《賢媛》第四寫到了曹丕在曹操逝后不久就收用了曹操寵愛之人,被母親發(fā)現(xiàn)后,大罵:“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yīng)爾!”[3] 738,詛咒他該死,最終曹丕死后都不去吊唁。這則收在《賢媛》里,作為配角的曹丕成為不尊綱常、好色成性的角色,來襯托主角卞太后知曉大義,不徇私情的德行。同樣的,《惑溺》第一依然是這種形象的加固,這則首先就交代了甄宓其人,“惠而有色”[3] 1009是個美人,將戰(zhàn)爭與美人牽扯在一起,雖然主要是為了說明曹操的愛美之心,但曹丕趕在父親之前帶走甄宓似比其父愛美更甚,而曹公最后“今年破賊正為奴”[3] 1009則頗有深意,遺憾有之,憎恨亦有,也再一次渲染了曹丕的不尊父意,重色愛美形象。
殘忍暴虐,不顧手足。提起曹植,除了關(guān)注他文才外,更多的是同情他的政治遭遇,爭位失敗,身份尷尬,一生未能實現(xiàn)“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4]的愿望,這個悲劇的造成與在位之人關(guān)聯(lián)密切,曹丕便是其中重要參與者。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氏春秋》說:“植將行,太子飲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1] 420,曹丕故意灌醉曹植,使之誤事,透露著兄弟二人間的嫌隙?!妒勒f》中有關(guān)曹植的條目僅有三條,都與曹丕有關(guān),除去《方正》第二兩人只是一起拜訪宗承外,剩余兩條對曹丕的描寫都落腳在其難容親弟的行為上。如《尤悔》第一條,主角為曹丕,配角是卞太后,故事是曹丕投毒害任城王曹彰,并阻礙太后救人,最終曹彰死去,接著想毒殺曹植,被太后阻止:“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fù)殺我東阿”[3]985,親母控訴手足相殘,字字珠心,結(jié)合前文可發(fā)現(xiàn)《世說》中卞太后的出場都與曹丕有關(guān),且都是在揭露曹植的罪行,更可見劉義慶之用心。再如《文學(xué)》第六十六,講的是著名的七步成詩故事,表面上在夸贊曹植的機智和文才,可無論是故事背景的交代——“不成者行大法”[3]269,七步詩的內(nèi)容——“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269,還有結(jié)局的交代——“帝深有慚色”[3] 269,曹丕的殘酷形象都揮之不去,兩相對比,曹植形象可憐又偉岸,曹丕愈加殘忍可笑。
舉止任誕,巧于玩物?!妒勒f》中除去較明顯的描述曹丕不尊綱常外,還有頗為微妙的選錄,如《傷逝》《巧藝》篇中的曹丕。在《傷逝》第一中,展現(xiàn)了一個在王粲葬禮上帶領(lǐng)大家一起‘驢鳴’的曹丕形象,雖說王粲生前卻喜驢鳴,但葬禮的悲穆與‘驢鳴’的聒噪實不相符,也難怪《傷逝》第三中眾人對于孫楚的‘驢鳴’送葬行為表示嗤笑。《宋高僧傳》有記載唐末的普化禪師:“嘗與臨濟玄公相見。乃對之以之驢鳴。旁侍無不哂笑”[5],也由此可以看出喜‘驢鳴’實屬個人愛好,接受范圍并不大,曹丕此舉,卻有任誕之嫌。《巧藝》第六談到彈棋起于魏宮,曹丕善彈棋,有說此條是在批評曹丕精于小道,耽于玩樂,是上不得臺面的,其實不然。據(jù)余嘉錫考劉孝標(biāo)注知,漢成帝時就有彈棋之說,可見彈棋之戲由來已久,并非由曹丕等發(fā)起,雖說《世說》里的曹丕形象不佳,但此條倒談不上批判,是生活上的調(diào)劑而已。
綜上所述,《世說》中的曹丕形象總體偏負面,對上不尊君父,對下殘暴毒厲,又沉迷美色,行為不正,比起劉義慶對曹操的褒貶有之,對曹植的深切同情,涉及曹丕的十條中竟無一條明顯的夸贊,足見其對曹丕的褒貶態(tài)度。
前面談到了陳壽對曹丕下的評語:“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1]66,認為作為帝王,他是合格的,文學(xué)上亦有一席之地,但也談到了曹丕的度量問題,德行有虧,倘若能稍加克制,可稱為一代賢主?!妒勒f》則充分展現(xiàn)其德行不佳這一問題,通過‘抑丕揚植’,‘抑丕揚母’等情節(jié)安排將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曹丕形象塑造起來。但《世說》畢竟是部帶有小說性質(zhì)的故事集,虛構(gòu)、夸張等手法是小說的特色,很明顯有關(guān)曹丕的很多條都存在著真?zhèn)螁栴},如七步詩、毒害親弟等書中有關(guān)曹丕形象塑造的重要橋段至今都是疑案,甚至有的與史書沖突,如前文提到的陳群生悲,與史書中擁護曹魏行為不符,那么劉義慶塑造這樣的曹丕形象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自然是曹丕自身問題。史書中載:“文帝御之以術(shù),矯情自飾,宮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1]417,在爭世子之位的過程中,起先曹植是曹操心中的最佳人選,有一眾黨羽為其說話,故“幾為太子者數(shù)矣”[1]417,但最終處事較為圓滑的曹丕勝過了“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1]417的曹植,爾后曹植越來越為曹操不喜,這段記述自然給后世文人學(xué)者留下了諸多猜測,在爭位中文人氣重的曹植與頗有手段的政治家曹丕之間是否充斥著陰謀,曹植的失勢是否有曹丕及其黨人的參與,成王敗寇,失敗者曹植作為曾經(jīng)接近過權(quán)力中心的貴族,必然身份尷尬,受制于人,而這也正是劉義慶塑造曹丕幾次羞辱親弟形象的根源。
然后是與編者劉義慶自身經(jīng)歷有關(guān)。他是劉宋皇室子弟,宋武帝之侄,據(jù)《宋書》載,宋武帝劉裕是“漢高帝弟楚元王交之后也”[6]1,故劉宋皇室以漢室后裔自居。而劉義慶本人與劉裕關(guān)系甚好,常有書信來往,“太祖與義慶書,常加意斟酌”[6]974,身份和情感都偏向以漢后裔自居的劉宋,所以對滅漢建魏的曹丕態(tài)度可想而知,部分情節(jié)牽強附會也是有的。再者,劉義慶本人的人生經(jīng)歷似與曹植相似,都曾得最高統(tǒng)治者的喜愛,都愛好文學(xué),都曾不得以卷入政治斗爭之中,據(jù)載義慶“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fù)跨馬”[6]974,這種為世道所累而壓抑心性的行為何其憋屈,從這點來看,劉義慶是同情曹植的,那么對于造成曹植不幸命運的重要參與者——曹丕,自然會過多的苛責(zé)。
最后,與時代環(huán)境相關(guān)?!度龂尽分嘘P(guān)于曹魏的諸多評價倒也褒貶有之,總的來說是尊魏為正統(tǒng)的,而自東晉開始,有關(guān)曹氏政權(quán)的非議開始多起來。東晉史學(xué)家習(xí)鑿齒的《漢晉春秋》對曹魏政權(quán)非正統(tǒng)做了著重闡釋,說“以晉承漢,功實顯然,正名當(dāng)事,情體亦厭,又何為虛尊不正之魏而虧我道于大通哉”[7],認為晉承繼漢乃為正道,曹魏是不正之權(quán),在書名中就剔除掉曹魏字眼,只說漢晉,《四庫全書總目》評之“至?xí)x習(xí)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8],開辟了‘尊劉貶曹’的先河。劉宋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個政權(quán),是承繼東晉而來。文學(xué)不可避免與政治相關(guān),東晉以蜀漢為正統(tǒng),劉宋承繼東晉,自然以蜀漢為尊,如同《三國志》以魏為尊,是西晉承魏政權(quán)而來一樣,大環(huán)境下,貶低曹魏成為趨勢。劉義慶生活于劉宋,更是王室子第,自然服務(wù)于劉宋王朝,有選擇材料上的傾向性也是難免的。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世說》中曹丕形象的塑造首先是參考了歷史,是有現(xiàn)象痕跡可尋的,像曹丕得位的一些不夠光彩的政治手段,給予了劉義慶材料發(fā)揮的空間,這是形象塑造的根源。其次藝術(shù)并不等同于生活,由于個人身份經(jīng)歷及所處時代的影響,曹丕形象的成形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總體上偏于負面。
歷史長河中,多少文人作品散佚殆盡,《世說》生于亂世卻能流傳至今,足以證明它的獨特魅力和文學(xué)地位?!妒勒f》自問世以來,便受到了諸多文人的喜愛和關(guān)注,如宋黃庭堅頗愛讀之,“離《莊子》《世說》一步不得”[9],明胡應(yīng)麟更是稱贊其為“古今絕唱也”[10],魯迅先生稱其為“名士底教科書”[11],生動展示了一批栩栩如生的魏晉名士形象,形成了令后人心向往之的魏晉風(fēng)流,直到今天《世說》研究依然是文學(xué)研究的熱點。三曹形象在《世說》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據(jù)上面統(tǒng)計,三曹故事一共二十五條,曹丕相關(guān)十條,占三曹故事的,是重點刻畫的人物形象之一,《世說》影響巨大,自然重點塑造的曹丕形象對后世也有很大的影響。
最典型的就是“七步成詩”故事的廣泛傳播?!捌卟匠稍姟惫适伦钤缫娪凇妒勒f》文學(xué)篇第六十六,正史中并無記載。但此故事卻廣泛流傳,為大眾熟知,使得心思毒辣、威逼親弟的曹丕形象與才華橫溢、痛心無奈的曹植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并深入人心。
其中“七步成詩”故事的深入傳播與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有莫大的關(guān)系,《三國演義》作為明清小說的代表作,自寫成以來就廣受關(guān)注,后名揚四海,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金庸先生評價:“《三國演義》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了它的文學(xué)價值”[12],書中所描寫的很多歷史人物在此書中有了鮮明的臉譜,后世對三國人物的泛印象來自于此書。在此書中,曹丕形象的塑造也跟“七步成詩”有關(guān),如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用了大量筆墨來描寫擴充此故事。不僅交代了“七步成詩”的背景是曹植醉酒忘禮,得罪曹丕使臣,還加入了其母卞太后苦勸曹丕饒恕其弟的情節(jié),甚至于直接將“七步成詩”改寫成作了兩首詩,一首是七步看畫作詩,曹植七步內(nèi)作成,另一首才是普遍接受的《七步詩》,但此首詩卻不是七步內(nèi)完成的,而是應(yīng)聲而成,在曹植完成第一首詩后,曹丕言:“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13]678,并命題以‘兄弟’為主,且不可出現(xiàn)‘兄弟’字樣,書中描寫曹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13] 678,即所謂的《七步詩》,這個細節(jié)的處理更加突出了曹植文思,結(jié)合此章回運用“兄逼弟”等字眼,曹丕殘忍逼迫親弟的形象比《世說》更為具體清晰。
“七步成詩”故事的婦孺皆知與《世說》和《三國演義》的流行有莫大的關(guān)系,甚至于后人在選錄及整理曹植作品時往往將《七步詩》納入其中,如沈德潛《古詩源》、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余冠英《三曹詩選》等,時至今日,《七步詩》更是以署名為曹植的詩入選小學(xué)課本,進入基礎(chǔ)課堂,其背后的故事背景介紹均以《世說》為準(zhǔn),影響力可以窺之。事實上《七步詩》是否為曹植所做,學(xué)界一直是爭論不休,暫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世說》“七步成詩”故事對曹丕形象的影響是巨大的。
總的來說,《世說》中曹丕的形象塑造總體偏向負面,為后世提供了很多寫作素材,同時也影響了后人對曹丕的真人評價,甚至成為“擁劉反曹”的部分說辭,但小說畢竟存在虛擬性,對曹丕的功過是非評價,還是得立足于歷史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