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王兆鵬
為了能夠真正掌握這些規(guī)則,還要做些練習,先把格律詩的八種平仄譜式一一寫出來。七言律詩、五言律詩各有四種譜式,即平起入韻式、平起不入韻式、仄起入韻式、仄起不入韻式。什么叫平起?什么叫仄起?不是第一個字平聲叫平起,而是指第一個節(jié)拍的節(jié)奏點(即第二個字)是平聲就叫平起,第一個節(jié)奏點是仄聲的就叫仄起。“空山新雨后”的“山”是平聲,就是平起,“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急”是仄聲(古音讀入聲),就是仄起。所謂“起”嘛,就是起點、開頭之意?!捌稹笔侵傅谝粋€節(jié)奏點。所謂入韻和不入韻,就是指第一句用韻與不用韻。第一句押韻的,就叫入韻式,句末字必須是平聲;第一句不押韻的呢,就叫不入韻式,句末字必須是仄聲。王維的“空山新雨后”不入韻,所以“后”字是仄聲,這就是仄起不入韻式。杜甫《登高》詩的第一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押韻了,這就叫仄起入韻式。剛剛提到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也是仄起不入韻式。
七言平起入韻式,首句的平仄譜寫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對不對?不對!哪個字不對?出現(xiàn)了三連平。必須要改一個仄聲字,那能不能隨便改哪個仄聲就可以了呢?不行的,因為平仄平要相間,所以第六個字必須是平聲,不能改。那我把最后一個字改了行不行呢?因為這是入韻式的,押的是平聲韻,所以第七個字作平聲也不能動。那剩下的只能改哪個字?。恐荒苁歉牡谖鍌€字了,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就好了。由此也可見,“一三五不論”是有條件的。一般而言,七言詩里,第一字、第三字,是可以自由的,是可平可仄的。平起入韻式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的平仄是什么,你們自己寫。
有一個小竅門,告訴我們怎樣寫這個平仄譜。先不把每句的七個字都寫出來,而是先寫出二四六的平仄,一三五是可以不論的嘛。上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應該是仄、平、仄,一聯(lián)之內(nèi)平仄相對嘛。七是什么呢?我們好像沒有專門講七言詩的第七個字,也沒講五言詩里第五個字的平仄要求。實際上講了,單句末字須仄,偶句末字須平,針對的就是七言詩的第七個字、五言詩的第五個字,不過是通過押韻和不押韻的規(guī)則,把最后一個字給它限定了。那我們就把最后一個字也給它寫出來。為了好記,兩個字一組,第一、第二字寫成平平,第三、第四字寫成仄仄。第三句是相粘,相粘就是完全一樣,二、四、六、七字的平仄是仄、平、仄、平,全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對不對?哪個地方錯了?最后一個字錯了?對,第七個字錯了,因為第三句是單句,末字必須是仄聲,這一改的話,又出現(xiàn)了問題,是不是?又變成三仄尾了,我們又必須改一個字,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下面一句是什么?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為什么要講錯誤的寫法呢?因為這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既然是相粘嘛,那就完全照上句寫好了,而沒考慮單句不用韻、偶句需用韻的要求。這幾個要點,在教學之中要特別留意。一定要自己動手寫,才記得住,才能檢驗是否真正掌握了前面說的規(guī)則要求。至于后面的第五句、第六句、第七句和第八句,依此類推。
我們再來寫一個七言仄起不入韻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對不對?不對。這是平起式。七言仄起不入韻式,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大家動動手,看你寫得對不對?
這個練習的時間,各位今后要是教學的話,可以根據(jù)課時的長短自由掌握??砷L可短,可以十分鐘,也可以二十分鐘。實際教學中,最好請同學上來在黑板上演示,至少要寫出四種譜式,最好是找寫錯的同學上來演示,有錯誤,才好提醒大家注意。寫這個譜有什么用呢?它可以檢驗你寫的律詩是不是合乎平仄,不用給老師看,自己按照這個平仄譜核對就知道符不符合平仄了。我們剛開始寫詩的時候,常常是顧頭難顧腳,有時候顧了意思,就顧不了平仄,有時顧了押韻呢,又忘了對仗,顧了對仗,又忘了平仄。所以,寫出一首詩后,要不斷地去調(diào)整、修改。
第二種練習,是判斷正誤。所謂正誤,是按照常體來判斷。這里有兩首詩,大家也是很熟悉的。一首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
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大家看看這首詩,按照剛才講的平仄要求來分析一下,看哪個地方有問題。第二句跟第三句失粘,也就是平仄不一樣,平仄沒有粘住?!傍P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上句二四六是仄平仄,下句二四六是平仄平。粘,就是上下兩句的平仄應該一致。第四、第五句也是這樣,“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前句二四六的平仄是仄平仄,下句是平仄平。李白這首詩,是明顯地失粘了。這是學誰的呢?大家都很熟悉的,是學崔顥的《黃鶴樓》。崔顥原詩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大家看看崔顥詩的前四句,平仄是不是有問題?“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边@兩個“鶴”字都是仄聲,就不“對”,一聯(lián)之內(nèi),平仄相對,這里就沒有“對”立。當然有的版本作“昔人已乘白云去”。浙江大學胡可先教授,最近出了一本唐詩教材,專門對此做了考察,他認為這句應該是“昔人已乘白云去”,他有版本依據(jù),很有道理?!拔羧艘殉它S鶴去”,是清代沈德潛的《唐詩別裁集》所改,以后人們就沿襲相承而不知原本了?!包S鶴一去不復返”,不僅僅是三連仄,而是六連仄,這在律詩中是很少見的?!鞍自魄лd空悠悠”也是三平調(diào)。律詩里不能犯什么錯誤,崔顥就犯什么錯誤,他好像是故意的,你說他不懂吧,下面四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卻是正宗的律句,平仄、對仗都非常工整。前四句,他好像是故意不按規(guī)則來寫。因為前四句不合律詩的基本規(guī)則,所以有人認為不是律詩,也有人說應該算律詩。崔顥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有一種解釋是,律詩雖然在盛唐定型,但畢竟不是那么嚴格,而且也不是考試。即使是考試,唐人也有創(chuàng)造精神。崔顥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無從考證,我們也不能“起崔顥于地下而問之”。按照常規(guī)格式來講,崔顥這首詩的平仄肯定是有問題的。
第三種練習,是拆解復原。所謂拆解復原,是把一首律詩拆散,把原來詩句的順序打亂,再給它復原。復原不是瞎蒙亂猜,而是按照律詩的規(guī)則來復原。
大家看看崔顥這首被拆解打亂的《行經(jīng)華陰》詩:
無如此處學長生
天外三峰削不成
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
武帝祠前云欲散
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
岧峣太華俯咸京
最后一句“岧峣”的“峣”,讀yáo,平聲; “太華”的“華”,讀huà,仄聲。
這讀起來不成詩,好亂啊。咱們要給它復原。怎么復原呢?先把押韻的句子找出來,押韻的一般是偶句,句末是平聲字的有五句:“生”“成”“晴”“平”“京”,可以肯定,這首詩的第一句是押韻的,故全詩有五句用韻。哪些句子是偶句,哪些是單句呢?現(xiàn)在定不了。第二步,找對仗,看誰跟誰對仗,哪兩句是對偶的句子。律詩有兩聯(lián)是對仗的,先找出哪四句構(gòu)成中間的兩聯(lián),余下的再另行考慮。對仗的句子,常常是并列式的,哪句是上句,哪句是下句呢?我們已經(jīng)知道仄聲結(jié)尾是上句,平聲結(jié)尾是下句,我們來找找看,哪一句跟哪一句是對仗,哪句是上聯(lián),哪句是下聯(lián)。找對仗句,也有一些竅門,比如找方位詞、找數(shù)字詞等?!拔涞垤羟霸朴ⅰ迸c“仙人掌上雨初晴”,這兩句中有方位詞“前”和“上”,它們應該是一聯(lián)。找出了其中的一聯(lián)“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那第二聯(lián)呢?用同樣的辦法找出第二聯(lián),應該是“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驛樹西連漢畤平”?,F(xiàn)在找出了對仗的兩聯(lián)。接下來就應該確定哪一聯(lián)在上,哪一聯(lián)在下。也就是說,哪一聯(lián)是第二聯(lián),哪一聯(lián)是第三聯(lián)了。這又怎樣去判定呢?這就要看誰跟誰相粘了,需要動手給這兩聯(lián)標出平仄: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標記完畢。現(xiàn)在知道哪一聯(lián)是第二聯(lián),哪一聯(lián)是第三聯(lián)了吧?“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是第二聯(lián)。為什么呢?“仙人掌上雨初晴”的“人”“上”“初”分別為平仄平。下面“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的“山”“枕”“關(guān)”三字也是平仄平。這樣,兩聯(lián)就相粘了。
把中間兩聯(lián)找出來了,這不就完成任務的一半了嗎?接下來再找首、尾兩聯(lián)。找首、尾兩聯(lián),既要靠一點語感,也要靠平仄來確定。既然有五句押韻,那第一聯(lián)一定是上下兩句都是押韻的?,F(xiàn)在大家看一看,這八句中,哪一句是詩歌的首句?是“岧峣太華俯咸京”,還是“天外三峰削不成”?“天外三峰削不成,岧峣太華俯咸京”,是這樣的嗎?(有學生回答:應該反過來。)為什么這樣不行,要反過來?因為“天外三峰削不成”的二四六字分別是仄平仄,正與“武帝祠前云欲散”相粘,因為“帝”“前”“欲”三字也是仄平仄。如果“天外三峰削不成”為第一句,“岧峣太華俯咸京”為第二句,那就與下面的第二聯(lián)失粘了?,F(xiàn)在找出了首聯(lián),那尾聯(lián)就非常容易了。剩下的兩句,按照結(jié)尾的平仄,可以確定“借問路傍名利客”為第七句,“無如此處學長生”為最后一句。
復原出的詩作是:
岧峣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guān)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現(xiàn)在總結(jié)一下,律詩拆分之后復原,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找押韻。通過押韻,分出單句和偶句。第二步,找對仗。通過對仗,兩兩相連,確定中間兩個對仗聯(lián)。第三步,看相粘。通過相粘,確定兩個對仗聯(lián)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即何者為頷聯(lián),何者為頸聯(lián)。第四步,再找出首尾兩聯(lián)。依此四步,哪一首拆分打亂后的詩就可以復原了。
下面再來看一首被拆解打亂的陸龜蒙的詩《奉和襲美初冬章上人院》:
林寒卻有煙
還如到四禪
菊承荒砌露
畫古全無跡
相看吟未竟
每伴來方丈
茶待遠山泉
金磬已泠然
前面已經(jīng)講過,依據(jù)方位詞、數(shù)量詞容易找出對偶句。除了方位詞、數(shù)量詞之外,還可以分析詞性、句型和句式來找對仗。比如這首詩,“林寒卻有煙”中有一個“有”字,“畫古全無跡”中有一個“無”字,“有”“無”相對,非常明顯?!熬粘谢钠雎丁敝械摹熬粘小保侵髦^結(jié)構(gòu),這八句中最能與之對仗匹配的,當屬“茶待”,所以,“菊承荒砌露,茶待遠山泉”應是一聯(lián)。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詩讀多了,就很容易判斷。還原后的詩作如下:
每伴來方丈,還如到四禪。
菊承荒砌露,茶待遠山泉。
畫古全無跡,林寒卻有煙。
相看吟未竟,金磬已泠然。
下面我們講講平仄的日常應用。除了寫詩以外,還有哪些地方會用到平仄呢?一個是對聯(lián);一個是取名字,給小孩取名、命名;第三個就是標題,制作標題,文章的標題、報紙的標題,各種各樣的標題,甚至廣告、廣告語,如果懂得平仄的話,也會增強一些藝術(shù)效果。
先說對聯(lián)。寫詩的人,一般都會寫對聯(lián)。對聯(lián),其實就是律詩中的對仗,平仄的要求也是一樣的。對聯(lián)也要求平仄相間和平仄相對,只是它沒有相粘,因為對聯(lián)只有兩句,不存在粘的問題。所以,只要懂得了律詩的規(guī)則,也就懂了對聯(lián)的規(guī)則。不過對聯(lián)的平仄,跟律詩的平仄相比,又有一點變化和差異。相間、相對這個基本原則是一樣的,但對聯(lián)可以靈活變化。律詩要么是五個字,要么是七個字,字句很少,而且是固定的。對聯(lián)就不一樣了,對聯(lián)短的二個字,長的幾個字,一百個字、兩百個字的都有。你想,如果是十幾個字甚至幾百個字的長聯(lián),始終是相間相間、平仄平仄地一直下去,那不是很單調(diào)乏味嗎?所以,我們可以把對聯(lián)的一句分成若干節(jié)段,每個節(jié)段的平仄各自相間。比如下面這副對聯(lián):
春風送春處處春色美
喜鵲報喜家家喜事多
像這副九個字的對聯(lián),上下聯(lián)可以分成上四下五或上五下四兩節(jié),或者叫兩個意群、兩個小段,每一段的平仄各自相間相對就可以了。九個字一句的對聯(lián),如果是仄起式,按照律句,二四六八字的平仄應該是:仄—平—仄—平。如果我們把這九字句分成兩節(jié),上四下五,那么它的平仄可以作: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前四字作仄仄平平,是一個小節(jié),二四相間;下一小節(jié)作:平平平仄仄,平仄也相間。九字聯(lián)上句的平仄,不一定要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可以寫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就是說,對聯(lián)里的平仄格式,稍微有些靈活變化。有些對聯(lián)包含很多句子,每一句或者每個意群只要相間就可以了。有些九字聯(lián),甚至還可以寫成上三下六,上三字的音節(jié)作一二結(jié)構(gòu),下六字作二二二結(jié)構(gòu)。九字聯(lián)句,既可以分成上四下五兩節(jié),也可以分成上五下四兩節(jié),還可以分成上三下六兩節(jié)。相對而言,對聯(lián)的平仄比律詩的平仄變化要多一些,它可以分段分節(jié)來處理、來相間,不必嚴守全句或整句的相間。上聯(lián)下聯(lián),不管它分幾節(jié),只要每一節(jié)里頭相間、相對就行了。
另外,如果大家要寫對聯(lián)的話,還有一些“潛規(guī)則”需要注意。比如單雙的字數(shù)問題。一般說來,挽聯(lián)最好用單數(shù)句,賀聯(lián)、喜聯(lián)最好用偶數(shù)句,好事成雙,每一句都是雙數(shù)字,如六、八、十等。有人說,兩聯(lián)加起來,兩個單不就變成雙了嗎?這樣也可以,如果比較講究的話,喜聯(lián)、賀聯(lián)的每一聯(lián)都用偶數(shù)字比較好,表達喜慶。挽聯(lián)每一聯(lián)都用單數(shù)字。
講兩個例子。一是剛才提到的:“春風送春處處春色美,喜鵲報喜家家喜事多?!睆淖置娴膶φ虂碇v,應該說對得很好,它用復迭的手法,上句連用三個“春”字,下句用了三個“喜”字來突出新春之喜、春節(jié)之樂,要說構(gòu)思還是不錯的。但是,我們內(nèi)行不僅是要看熱鬧,還要看門道,對聯(lián)除了字面要求之外,還要求平仄相對。
今人寫對聯(lián),特別是那些半生不熟的對聯(lián),常常只考慮字面,不考慮平仄。古人對聯(lián),幾乎沒有不合平仄的。而今人寫的對聯(lián),包括風景名勝中的對聯(lián),有的就平仄不合。上面這個九字聯(lián),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兩節(jié)來看,處理為“春風送春,處處春色美”,有沒有問題呢?上節(jié)二四“風”“春”都是平聲,下節(jié)二四“處”“色”兩個都是仄聲,這就不行,沒有相間。我們可以幫著改一改,“春風送春”的“春”字不能改,它是要突出“春”字,跟下邊的“喜”字相對,我們不能改變原聯(lián)的用意,只能局部改,可以考慮把“風”字改為一個仄聲字,大家覺得什么字比較好?“春雨”,還有呢?“春雷”?不行,“春雷”的“雷”還是平聲?!按弘姟保繘]有這種說法。“春雨”或者“春雪”都可以,“春雨”“春雪”的雨、雪都是仄聲?!按河晁痛骸?,二四就變成仄-平相間了。“處處春色美”,如果“處處”不改,可以把“色”字改成什么樣的平聲字?對,改成“光”,那么下句二四就變成仄-平相間,全句改為:“春雨送春,處處春光美”。改了兩個字,意思還是一樣,平仄也就合乎要求了。下聯(lián)“喜鵲報喜”,這個“喜”字不能改,那我們就只能夠改“鵲”字,可我實在想不出改什么字為好。總不能寫成“烏鴉報喜”,也不能說“沙鷗報喜”,那怎么辦呢?沒辦法,只能作為專有名詞,不改了。有些專有名詞,不能因遷就平仄而隨意改。杜甫《登岳陽樓》首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的“庭”,按照平仄要求應該作仄聲,但它用的是平聲,因為“洞庭”是專有名詞。上面這副對聯(lián),可以改為:
春雨送春處處春光美
喜鵲報喜家家喜事多
除了“鵲”字不合平仄之外,其他平仄都相間相對。
今后大家如果買對聯(lián),或者自己寫對聯(lián)的話,要注意不僅僅是字面對仗,平仄也要對仗。對聯(lián)怎么掛呢?對聯(lián)分上聯(lián)下聯(lián),有的內(nèi)容是并列關(guān)系的,從內(nèi)容上很難區(qū)分哪幅是上聯(lián),哪幅是下聯(lián)??梢愿鶕?jù)最后對聯(lián)的末字來區(qū)分,下聯(lián)一定是平聲結(jié)尾,上聯(lián)一定是仄聲結(jié)尾。如果兩個字都是仄聲,或者都是平聲呢?那就不要買了,不合格的對聯(lián),買它干啥子?
再來看第二副對聯(lián):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這副對聯(lián)有沒有問題?我們先畫平仄吧?!耙环L順年年好”的二四六是平仄平,平仄相間。下聯(lián)呢,“事”“意”“步”就變成了仄仄仄,下一句平仄沒有相間。除了平仄不協(xié)之外,“萬事如意”跟“一帆風順”字面上對不對仗?我們經(jīng)常說:“祝你一帆風順!”“祝你萬事如意!”可是這兩句要組成副對聯(lián)就不一定合適?!帮L順”跟“如意”不對仗。“風順”,是什么結(jié)構(gòu)啊?主謂式結(jié)構(gòu),而“如意”呢,是動賓結(jié)構(gòu),這兩句平仄和字面都不對仗。如果你覺得“一帆風順年年好”不改的話,那就要改下聯(lián),把“萬事如意”給改了。下聯(lián)怎樣改比較好?在座的都是才子才女,看誰能夠改出意思比較好、平仄又吻合的下聯(lián)來?!叭f馬奔騰”?不好,“奔騰”不能對“風順”,“奔騰”是并列結(jié)構(gòu),不是主謂結(jié)構(gòu)?!叭f樹花開”?“萬樹花開”對“一帆風順”是可以,但是跟“步步高”又不協(xié)調(diào)。有一個方案,“一帆風順”對“兩岸人和”。“兩岸人和”,可以理解成海峽兩岸,也可以是大江兩岸、珠江兩岸。我再征一副對聯(lián),比較好對,但到現(xiàn)在還沒有特別理想的下聯(lián)。大家很熟悉韓愈的兩句詩:“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我把它改為一句上聯(lián):“李杜文章光芒萬丈”,請大家下課后給我對出下聯(lián),既要平仄相對,還要人名對人名。
除了對聯(lián)之外呢,取名字跟平仄也有關(guān)系。我們經(jīng)常說,要取個好聽的名字。所謂好聽,就是叫起來上口,這跟平仄也有關(guān)系。好的名字,要注意音、義、形三要素。因為名字是要讓人叫的、讓人喊的,所以我覺得名字要把音放在第一位。如果名字不好叫,聽起來也就不好聽。要讓名字好聽,就要講究平仄,最好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至少三個字的平仄要有變化。三個仄聲很難叫,特別是連用三個去聲字,更難念,比如“易燕艷”,念起來就好難??!有的名字念起來拗口,原因有二,一個是平仄沒有變化,二是用了雙聲或疊韻。寫詩的時候,用雙聲疊韻的修辭手法,可以發(fā)揮特別的藝術(shù)效果??墒侨∶肿詈貌灰秒p聲字,也不要用疊韻字,盡量避免雙聲字和疊韻字。雙聲是兩個字的聲母都一樣,疊韻是兩個字的韻母都一樣。三個字,如果聲母都一樣,念起來就比較難。這我就不舉例子了,一舉例子有些人聽到了可能會不高興。名字最好要平仄平,我的名字叫“王兆鵬”,就是平仄平。我也不知道我老爸給我起名字時是不是考慮到了平仄,反正念起來還比較順口。可有些名字念起來不太順口。這是一個音的問題。
取名字除了音以外,還有義。名字,最好要有一定的寓意。臺灣成功大學王偉勇教授來這里講過課,他主編過《實用寫作教程》,里頭有專章談怎么取名字。王偉勇老師的應用文水平非常高,我看過他寫的古典式應用文,非常精彩,我自愧弗如。關(guān)于取名字的要求,這里不便多說,只給大家提示兩條取名的禁忌。你們今后要給自己的孩子取名,或者要給別人的孩子取名,特別是給男孩取名,有兩點忌諱是要注意的。第一是筆畫,姓名中任意兩個字的筆畫加起來,不能是十四畫。姓名一般是三個字,無論是三個字還是兩個字,其中任意兩個字加起來(包括繁體和簡體),不宜是十四畫。因為“十四”的諧音字不吉利,要盡量避免。第二呢,名字里頭的偏旁不能同時出現(xiàn)水火,水火不容,自我相克,命運就不順。名字里面,帶水和帶火的字不要同時出現(xiàn)。單一用可以,因為有人五行里缺水,或者缺火,就在名字里補水或補火。五行缺水,就用帶水的字來補;五行缺火,就用帶火的字來補。如果把含水、火的字放在一起,就會相克。說起來有些迷信,但民間有這么個禁忌。
取名字時,要注意五行缺什么,現(xiàn)在網(wǎng)上可以查詢,輸入小孩出生的年月日,就可以知道他五行缺什么或什么都不缺。缺什么就在名字里面補什么。有的孩子既缺水,又缺火,怎么辦?有一個辦法,叫暗補,就是找個既含水又帶火的字,如帶四點水的字。四點水,是水,也可以理解成火字,對吧?比如“熙”,康熙的“熙”,照明的“照”,古人不是寫作火字底嗎?現(xiàn)在寫成四點水了。這四點水的字,就既含水又帶火,可以補水火之不足。
除了要注意五行缺什么,取名還要注意屬相。我們是學傳統(tǒng)文化的,順便跟大家分享一點知識。如果孩子屬龍,取名字最好不要帶火字。龍宜水,你取了火,烤他,多難受啊,是吧?屬牛的,取什么字為名比較好呢?牛喜歡吃什么?吃草,所以名字中帶草字頭、禾字旁的字比較好;不能帶車字,一天到晚拉車子,多辛苦呀!名字要跟屬相匹配。
取名字,講究音、義之外,還要講形,就是字形。我們現(xiàn)在都是電腦打印字了,問題還不大。如果是書法家,三個字的形狀都一樣,或者都是左右結(jié)構(gòu),或者同是上下結(jié)構(gòu),寫起來就不太好看。所以字形也要注意,最好姓名用不同的字形。比如姓劉的“劉”,是左右結(jié)構(gòu),最好找一個上下結(jié)構(gòu)或者是混合結(jié)構(gòu)的字做名字,左右結(jié)構(gòu)跟上下結(jié)構(gòu)、混合結(jié)構(gòu)的字搭配起來更好看。做什么事情,都有學問,只要你去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名堂、很多道道。以后別人要你幫忙取名字,就要小心謹慎,不能腦袋一拍,隨便給人取個名字,要對人家負責任。在座的各位,都很年輕啊,都要為人父為人母,今后給自己孩子取名字,要取個好名兒。那時候你就要考慮音義形,還有五行、屬相之類。當然有人可能還會考慮星座,我不懂星座,就不妄言了。
取名之外,文章、報紙的標題也跟平仄有關(guān)系。文章的標題、報紙的標題,如果制成對偶式的,能講究平仄就最好。報紙的標題,當然不一定要非常嚴格地對仗,相對整齊的話,就顯得比較有藝術(shù)性,比較有吸引力。報紙的標題首先強調(diào)是吸引眼球,注重新穎。新穎除了它內(nèi)容的新穎外,形式的新穎也是很重要的。題目的平仄和諧,讀起來就好聽,容易受人關(guān)注?,F(xiàn)在信息太多,我們上網(wǎng)或看報紙,先是瀏覽標題,看哪個標題吸引人就進一步看它的內(nèi)容,對不對?
我是怎么注意到文章題目要平仄協(xié)調(diào)的呢?二十多年前,我在南京師范大學念博士的時候,常常向著名學者吳調(diào)公教授請教。當時他就住在我老師唐圭璋先生的樓底下。我去請教唐先生時,也常常順便去吳先生家里坐一坐,同時向他請教。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龔自珍詞的賞析文章,拿給吳先生看,請他指點。文章的題目叫《劍氣簫聲兩銷魂》,吳先生看了題目后說:“最好改一下,改成‘簫聲劍氣兩銷魂’,平仄就協(xié)調(diào)了!調(diào)整之后,意思一樣,可念起來感覺就不一樣了,‘簫聲’,平平,‘劍氣’,仄仄,‘兩銷魂’,仄平平,這就是一個律句了,對不對?”哇,這次指點讓我受用一輩子。這說起來是很簡單,可是他不提點你,你就不知道,沒這個意識。我們擬文章標題的時候,稍微注意一下平仄,讀起來的效果就會不一樣。
最后簡略說說詞的格律。詞的格律,不像詩歌的格律那樣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要求,詞是一個詞調(diào)一種譜式。下面簡要地談一下詞和詩的不同。
首先是字句的要求不同。格律詩是齊言句式,詞呢,是長短句式,而且每一個詞調(diào),它的字數(shù)句數(shù)是不一樣的,最短的十六個字,最長的有二百四十個字。二百四十字的長調(diào)是哪個詞調(diào)?《鶯啼序》。大家熟悉的《鶯啼序》,一般是吳文英的詞,其實劉辰翁也有兩首《鶯啼序》寫得挺好?!耳L啼序》在南宋才出現(xiàn),北宋沒有。北宋比較長的詞調(diào)應該是《戚氏》,柳永最先用這個調(diào)子寫過詞。
第二是用韻要求不同。格律詩只能押平聲韻,詞呢?平韻仄韻都可以押,可以通押,可以互押。這對在座的各位來說是常識,可有些人并不完全了解。有人寫的詞,讀了以后不像是詞,沒有所填的那個詞調(diào)的味道。仔細看去,原來是用韻有問題。原調(diào)要求一韻到底,他寫來卻隨意換韻,原調(diào)是葉平聲韻,他卻押仄聲韻,或平仄互押。要填詞,必須按照詞譜去寫,否則名不副實,讓人覺得很外行。
詞的押韻,跟格律詩近似,有三條要注意:一是韻字,指押什么韻,是平聲韻還是仄聲韻;二是韻位,在哪個地方押韻。律詩葉韻是固定在偶句,可是詞呢?就不一樣了,有的是句句押韻,有的是隔幾句才押韻。三是韻部,是一韻到底,還是可以換韻。比如說《定風波》詞調(diào),是句句押韻,卻是不同韻部的平仄韻交錯使用。如蘇軾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上片三個平聲韻中插入兩個仄聲韻。下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平韻(迎、晴)與四仄韻(醒、冷和馬、怕)交錯。還有《西江月》,上下片各葉兩平韻,結(jié)句各葉一仄韻。有的初學者填詞,只是填字數(shù),不太注意各詞調(diào)的用韻規(guī)則。所以,我們要特別提醒:詞的葉韻要注意韻位、韻部和韻字這三要素。韻位是在什么地方,韻字是平聲還是仄聲,韻部是同一個韻部還是要換韻,都須注意。
第三是詞的對仗要求不同。律詩的對仗是硬件、硬規(guī)則,詞里對仗就沒那么普遍。當然有幾個詞調(diào),比如說《滿江紅》里頭,有兩個對句,但可對可不對仗。還有《浣溪沙》調(diào),也有兩個對句,也都是可對可不對仗。
第四是平仄要求不同。格律詩的平仄要求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可是詞的平仄卻是錯綜變化的。從大的方面來說,詞的平仄比詩要靈活自由;但就單個詞調(diào)而言,詞的平仄比詩歌更嚴格??梢哉f,詩的平仄具有普泛性,而詞的平仄更具個體性和獨立性,詩律是統(tǒng)一化的,詞律是個性化的。
講詞律,有三大要素要注意。第一是用韻,第二是平仄,第三是句式。用韻和平仄這兩條,一般寫詞的人都會留意??墒蔷涫降膯栴},有些初學者,甚至有些老手,也不太留意。比如說詞的五字句,有的是三二句式,有的是一四句式。如果常規(guī)是一四句式,你寫成二三,讀來就有些別扭、拗口,聽著不像是那個調(diào)。詞里還有一種特殊的句式,就是領字句,如柳永《八聲甘州》里“想佳人妝樓颙望”的“想”,就是領字。領字句,在律詩里頭是沒有的,而詞里比較多,柳永就特別愛用領字。領字,一般都用去聲,去聲讀起來比較響亮。夏承燾先生的《唐宋詞論叢》里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大家可以查來讀一下。我老師唐圭璋先生有一篇很精彩的論文,題目是《論詞之作法》,也談過這個問題,文章收錄在他的《詞學論叢》里,也可找來一讀。
最后提示一下詞的標點。詞的標點,有兩種原則,一是按照詞意來標點,一是按照用韻來標點。按用韻來標點,就是凡用韻的地方打句號,不葉韻的地方用逗號。如果是句句用韻,就句句打句號。有些編輯,不明白這個道理,遇到句句是句號,就犯迷糊,一首詞怎么全是句號?常常擅自給你改了。另一個原則是按照詞意來標點,逗號、句號、分號、問號、引號都用?,F(xiàn)在學界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一般的普及型選本,基本上是按照詞意來標點;專業(yè)性強的總集,如《全宋詞》《全唐五代詞》等,是依葉韻來標點。這兩種標點方式,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按照用韻來標點,便于我們理解詞的韻位,一看標點,就知道哪些句子該押韻,哪些句子不葉韻,但對詞意的理解會帶來一些不便。按照詞意來標點呢,便于理解詞意,可是對原詞的用韻就沒法子一眼看出來。
怎樣去記詞譜呢?最好是背誦一些典范的詞作,我想這是大家共同的經(jīng)驗。如果單純地背詞譜,不太容易記得住。每個詞調(diào),有意識地背牢記幾首例詞,再根據(jù)例詞的平仄用韻句式去填寫,這樣容易掌握。有人可能花工夫背過詞譜,我沒有背誦過詞譜,我填詞的時候,是根據(jù)自己所熟悉的某首范詞來填。當然,詞寫好后,最好能核對一下詞譜,因為同一詞調(diào)有不同的體式,對照詞譜之后,就可以明白自己寫的詞是否合譜。
今天重點是講詩的格律,把詩歌的格律弄明白了,詞的格律也相應容易弄清楚。我不知道是否把詩的平仄講清楚了,也不知道今后大家用這種方法去給別人講平仄有沒有預期的效果。無論如何,能跟大家分享,我很高興,希望你們能發(fā)揚光大。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