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棗
我寫小說,很多故事發(fā)生在石魚禪寺。禪寺坐落在半山腰,山頂有個水潭,叫龍溪潭,山下有個村子,叫溪山村。禪寺里有個老和尚,還有個小和尚。我筆下的一個個故事就在這里繁衍生長,源源不斷。
有人問,你那個石魚禪寺在哪里呀?我去逛逛。
對不起,那座廟建在我心里,你只能在我小說里逛。如果你非要見個實物,也行,它在我的書桌上。
我書桌上擺了塊石頭,扁圓形,青灰色,四周未經雕琢,只在上面鑿磨出一方巴掌大小的墨池,呈青黑色,光滑如玉。這塊石頭產自江西婺源的龍尾山,叫作龍尾石。婺源縣古屬歙州轄地,以州名物,故龍尾石制成硯臺,叫作歙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我不是追星族,把這塊石頭置于案頭,絕非因為它是名硯,我愛的是它質樸的做工。文房四寶店里的硯臺,無不做工精良,雕飾考究,山水花鳥,栩栩如生,價格上千元。我曾經看見一方硯臺上雕了個放風箏的小孩,風箏線那么長那么細,居然雕刻得分毫不差。驚嘆之余,我想到了庖丁解牛,這是硯工雕線,也能寫個嘆為觀止的故事了。可惜,這種炫耀技巧、過度雕琢的東西,我覺得適合進貢,獻給皇上,也許會龍顏大悅呢。采自深山的石頭,還是保持它的天然面目更好些。
有一天,古玩街上新開個店鋪,一走進去,我就被幾方歙硯吸引了。它們有大有小,或方或圓,都是一副“天然去雕飾”的樣子。我反復把玩,不舍得撂下了。老板說:“開業(yè)讓利,三百元。”我說:“二百吧?!彼f:“二百六,最低了?!蔽艺f:“二百,開業(yè)大吉?!崩习蹇嘈Γ脧U報紙把硯臺包好。抱著這塊沉甸甸的石頭回到家,擺在桌上,我越看越歡喜。它青灰色扁圓的樣子,臥在那里,像一只烏龜,又像一條偏口魚,我悄悄給它起了個名字:石魚。遠方的朋友讀了我的小說,知道我喜歡石魚,精挑細選,網(wǎng)購了一尊石魚雕像寄給我。那條石頭魚躍出水面,姿態(tài)與細部都惟妙惟肖,但是它太像魚了,也只能是一條石頭魚了。然而我的石魚呢,有時候它就不是魚了,我瞅它像一座山,像一朵云了,像個靜坐的高士,或睡夢中的人了。這就是質樸的妙處,它給你無限遐想的空間。
能用于制硯的龍尾石,往往隱藏于巖層深處,古人說:“麻石三尺,中隱硯材數(shù)寸而已?!边@么說來,我的石魚又仿佛是一則座右銘了。魯迅先生說,我們寫小說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正如山中采石,去粗取精。
某日偶然上網(wǎng)搜索,居然真有一種石魚,生活在海底巖礁珊瑚之間。它是動物王國里的偽裝高手,能像石頭一樣靜靜潛伏,等待獵物主動上門。它不會主動發(fā)起攻擊,但任何人也不敢冒險與它親密接觸。它背上的棘刺能夠抵御鯊魚的進攻,釋放的毒液能讓對手暫時癱瘓,不及時治療就會一命嗚呼。
我的石魚啊,你靜靜潛伏案頭,蘸著你的墨汁,讓我描繪出更多醇厚質樸、有益無害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