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現鳳
【摘 要】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有一個共同趨勢——“生活化”的回歸。化學是一門源于對生活的總結和升華并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選擇身邊的事,讓學生感受化學知識無處不在。讓學生用化學知識觀察生活、思考生活,讓學生通過學習,自覺地應用化學知識分析、處理身邊的簡單問題,讓化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同農業(yè)、能源、材料、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及日常生活等方面有密切的關系。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它不僅能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關專業(yè)奠定基礎,也能為畢業(yè)生參加工作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積累一定的化學知識?;瘜W教學應做到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的需要,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將化學教學同實際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是化學教育工作者永遠都要研究的課題,下面,筆者就自己多年工作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一點體會。
1.教會學生用化學眼光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
化學知識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問題的解決,逐步把生活知識化學化,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化學問題,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把所學到的化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實現化學知識生活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如“非典”之后,消毒劑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學生學了過氧化氫、過氧乙酸、高錳酸鉀等常用消毒劑的知識之后,可以動手寫一份科學使用家用消毒劑的宣傳單,分發(fā)給鄰居和親朋好友,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體驗到一種成功感,能夠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課堂上的知識能走進千家萬戶,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指導學生用化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讓生活走進化學,讓化學走向社會,通過分析化學實際問題,合理遷移所學化學知識,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例如,教學“燃料與熱量”時,可從學生對三大可燃性氣體的認知出發(fā),就新能源問題展開聯(lián)想,并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位能源專家,如何解決能源危機?這樣的設計,能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所學的化學就在他們身邊,體現了化學與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又突出了化學的人文價值。又如,學習空氣、水這兩部分知識時,筆者結合學生最熟悉和關注的水、空氣的污染和環(huán)保問題進行教學,使教學過程有血有肉,不空洞。再如,通過教材第十二單元“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學生走進服裝商場就知道怎樣鑒別“真絲”與“人造絲”,不同衣料的優(yōu)缺點,洗染和熨燙的注意問題等;走進珠寶店就能鑒別真假金銀、常見寶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養(yǎng);居家裝修懂得了如何選購綠色材料;家庭飲食知道如何均衡謄食,食品中的防腐劑和添加劑的利與弊,等。這些教學案例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了解社會中的化學知識,縮短與社會發(fā)展的距離,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當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學生學習的范圍不斷擴大至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學習成了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某些知識的層面,而應著力于培養(yǎng)能力,為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
3.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升華。束縛住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結合空氣、水、酸、堿、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qū)的環(huán)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并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結合淀粉油脂、蛋白質等知識的學習,組織學生參觀食品加工廠,了解食品中添加劑是什么;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山西朔州假酒和安徽阜陽劣質奶粉的原因和危害;結合燃料與燃燒,參觀附近火力發(fā)電廠所使用的燃料和燃料的利用率,并要求學生在參觀后寫出報告,提出問題、觀點和建議。實踐表明,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能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huán)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能夠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總之,將化學教學與實際相聯(lián)系,在給學生許多知識的過程中,可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可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品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意識,使他們成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更好的、更有用的公民。
【參考文獻】
[1]陳明玉.基于校本課程建設的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7(11)
[2]高山婷.初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略[J].新課程導學,2017(17)
[3]蘇麗芳.初中化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6(04)
(廣西欽州浦北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