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玲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更加重視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的主體性的有效激發(fā),讓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地發(fā)揮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即既要讓學生能夠積極地行動起來,怎樣學生才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真正地行動起來,首先學生必須在自身的認知結構中建構起對知識和學習對象的有效期待。語文學習是一項非常復雜而瑣碎的學習,學生不僅要求掌握相應的語音、字詞、語法、段落等知識,對文體、修辭、寫作方法等也要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夠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實現(xiàn)對學習對象的有效理解和認識,只有做好預習工作,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才能夠做到“胸中有丘壑,能見萬仞山”的學習效果。本文以初中語文預習教學為例,談談有效地預習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習教學;策略;分析
《禮記·中庸》有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豫者預也”。毛主席在《解放戰(zhàn)爭第二年的戰(zhàn)略方針》中也指出“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zhàn)斗應力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條件對比上有勝利的把握”。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練習是學習的重要步驟,但是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人們往往將關注的聚焦點放在上課上,認為上課是一節(jié)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但其實預習應該而且也必須成為一節(jié)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前如果沒有做好預習,對學習對象沒有絲毫認知,這會直接降低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的效率。學生沒有預習,不知道一節(jié)課的重點在哪里,在上課的時候,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不知所云的局面,等學生剛剛有點兒明白的時候,一節(jié)課已經到頭了,長此以往,學生的聽課效率會直線下降,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差,學習效率低,作業(yè)做不完,學習興趣降低等一系列的惡性循環(huán)就會出現(xiàn),致使學生對該科目的知識結構出現(xiàn)裂痕,學習的效果自然難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再加上語文學習的內容的瑣碎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更需要學生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抽出一定的時間用于學習中。同時新課程理念下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更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視預習的作用,將預習工作落到實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預習,可采取如下措施:
1 動之以情,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
開展預習競賽,開展預習活動等各種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行動的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預習實踐中,嘗到預習的甜頭,感受到預習對學習進程的發(fā)展的實際效果,進而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既要學生積極地行動起來,加入到預習活動中,又積極參與實踐的過程,在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學習對象的有效建構。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開展的過程中,會將一節(jié)課最基礎的,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統(tǒng)計綜合到一張答題紙上,學生只有在對文本的有效預習和理解體驗的過程中,才能夠達到對這些基礎性的知識的有效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春》一課的預習競賽活動中,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預習動力,利用學生間的競爭心理,讓學生小組先預習,再將本課時的重點字、詞、句、段的認識和理解融入到預習問題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抽簽配組答題,在動之以情,激之以趣,行之以法的預習策略實施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的預習行動的有效落實。
2 行之以趣,促進學生的預習參與
在語文預習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預習實踐中,能夠以積極的態(tài)度融入到具體的預習行動中,在對預習行動的積極參與的實踐中,實現(xiàn)學習的效果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預習《蘇州園林》的實踐中,說明文體的學習有著其獨特的方法和技巧,學生在學習說明文的實踐中,已經掌握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等要點是說明文的關鍵要素,那么將具體的要素融入到預習的實踐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說明文,說明對象一目了然,說明的方法和順序也能夠在具體的預習實踐中得到有效地體現(xiàn),學生只要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驗,具體地展開羅列和分析,就能夠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學生對文本的信息已經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因而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輔之以法,引導學生有效地預習方法
在預習實踐中,掌握高效的預習方法,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的關鍵。讀、標、查、記、想,是語文預習的五大步驟,單純枯燥地按部就班地開展這五大步驟容易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喪失,因此,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思維導圖、微課、電子書包等豐富的預習方法的輔助,通過將學習對象以更加形象生動的形式呈現(xiàn),對學生的預習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利用思維導圖,將學習對象制作成思維樹、發(fā)展網(wǎng)等形式,讓學生通過立竿見影的思維導圖的繪制,實現(xiàn)對學習對象的生動的認識和體驗。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的實踐中,將桃花源作為理想的核心標地,主線武陵人的行動,他的一舉一動,他的遭遇,成了引領文章發(fā)展的脈絡,而他的遭遇則是當時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的狀態(tài),通過學生手中的筆,創(chuàng)造性地將核心、輻射網(wǎng)整合到一起,在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地預習和梳理實踐中,實現(xiàn)學生對學習對象的生動的理解和把握。
總之,在初中語文預習實踐中,培養(yǎng)預習興趣,引導學生的預習行動,需要在活潑生動的預習行動中,輔之以有效地方法引導,讓學生在對預習行動的積極參與的實踐中,實現(xiàn)預習效果在學習過程中的有效呈現(xiàn)。
參考文獻:
[1] 胡萍.初中生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2016(Z5).
[2] 黃頎,劉電芝,彭杜宏,等.初中生語文學習策略掌握現(xiàn)狀調查與特征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1),
(作者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福海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