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小杷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紅河、普洱、西雙版納等地,是最早開墾梯田的民族之一。據《尚書》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就已在其所居之所黑水開墾梯田,耕種水稻。唐人樊綽的《蠻書》中也曾提到“蠻(哈尼族)治山田殊為精好”。可以說,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
哈尼族的歷史是一部漫長而艱辛的遷徙史,也是一部輝煌燦爛的梯田稻作農耕史。哈尼族祖先于隋唐年間遷徙至哀牢山以南,在向陽緩坡山區(qū)建村立寨,開墾梯田,耕種水稻。高山梯田種植的紅米和紫米是哈尼族人的主要糧食,千百年來始終以恒定的產量養(yǎng)育著在此生活的哈尼族人。
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在上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經過漫長而艱辛的梯田農耕生產和生活歷練,哈尼族先民積累了大量豐富的關于山水、動植物、生產生活的技能和經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間農業(yè)生產生活文化知識體系。后來,這些經驗被總結提煉為通俗易懂的歌謠,在師徒、母女和父子間以口傳心授、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了上千年。
《四季生產調》可謂是眾多哈尼族歌謠的代表,它見證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變遷歷程,對人類梯田稻作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為山區(qū)梯田生產技術及其禮儀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單元的內容,完整再現(xiàn)了哈尼族的勞動生產程序和生活風俗畫面,并系統(tǒng)傳授了哈尼族梯田農耕生產技術,堪稱哈尼族生產生活的教科書。
《四季生產調》的引子部分用精彩生動的語言強調了傳承古歌和傳統(tǒng)知識的重要性,如“咱們哥哥愛弟妹,就像清泉愛河魚;長兄在世得教祖先古話,老人活著要傳祖先規(guī)矩”等。
引子唱罷,緊接著按季節(jié)順序開始講述梯田農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種、撒秧、插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倉等過程及相關的民俗活動,如關于育種的句子有“屋里的種子沒長嘴,種子嘴里嚕嘰哩叫,種子沒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親娘”、“種子水里泡三夜,第三天晚上已泡漲,捂了三夜就出芽,到了第三天芽出齊”;關于撒種的句子有“阿妹撒種不要粗心,撒種要求稀密勻,撒完種子掃平土”;關于撒種插秧時的習俗是“撒完種子要祭獻,左手拿著九塊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右手拎著甜酒瓶,帶上一對紅蛋和黃蛋:獻上紅蛋,先長的莊稼干干凈凈不遭災,飯谷糯谷都齊全;獻上黃蛋,人類男女成雙,家畜公母成對”。
對于哈尼族六月年、十月年這兩大節(jié)日,《四季生產調》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描繪道:“六月哈尼歡樂的矻扎扎節(jié)來到,矻扎扎節(jié)蕩秋千,秋千安在寨門秋房旁,架秋千要用好看的黃竹。秋千架四角穩(wěn)栽進土,上梢緊緊拴一處,兩頭夾著橋樣的橫梁,下方拴掛腳蹬板……秋千蕩上天,手臂展開似鳥飛。打一秋,蕩掉不成器的壞莊稼,蕩進成器的黃莊稼;打二秋,蕩去不正經的壞人,蕩來清白的好人;打三秋,蕩出懶做活的壞牲口,蕩來莊稼粒粒飽滿……十月到來筍葉中間張開口,十月到來棕片已剝得。婦女記月不能亂,男子記年不能混。哈尼甘陶十月不是閏月,十月甘陶是哈尼的大年,最早過甘陶大年的是克浩然依。”
哈尼族自稱“自然之子”,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對大自然的四季輪回規(guī)律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并根據花開花落、氣候變暖與農業(yè)生產關系發(fā)明了物候歷法,如在《四季生產調》中,可以看到對哈尼族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飛鳥是這樣描述的:“賓谷鳥為我們報節(jié)令,布谷鳥指揮我們生產?!?/p>
《四季生產調》體系完整,通俗易懂,可誦可唱,語言生動活潑,貼近人們的生產生活,且傳承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不僅是梯田生產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集大成之作。
莫批是天資聰穎、記憶力極強、能說善辯、熟悉哈尼族傳統(tǒng)知識及社會歷史的人,相當于哈尼族文化的傳承人。通常,莫批繼承者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族人推舉,另一種是世襲繼承,《四季生產調》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朱小和就屬于后者。
1940年,朱小和出生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攀枝花鄉(xiāng)嗣蒲村委會碉蒲村,從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命運就與《四季生產調》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朱家是世襲的莫批家庭。朱小和三歲時,在族人的商議下,被定為家族莫批的第七代傳承人,那時還是孩子的朱小和并不明白成為莫批意味著什么,也不明白同為莫批的爺爺和大伯為何整天唱一些難懂的歌。后來,爺爺和大伯總會在夜深人靜時向朱小和傳授莫批知識,無數個這樣的深夜,當村民們都沉沉睡去后,爺爺和大伯就帶著朱小和悄悄來到頂樓,在黑暗中一句一句教授。
朱小和沒有辜負長輩們的厚望,從未上過學的他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將整套莫批的內容學會了。據說,要熟記這些內容,就算天資聰穎的人也需要半年時間,而普通人則要花三年時間。莫批知識中,《四季生產調》是最難掌握的一項,全部吟唱完需要三個小時,朱小和卻以驚人的記憶力僅用一個星期就背熟了。
1973年,為了傳承《四季生產調》等哈尼族莫批知識,朱小和開始廣收徒弟。2002年,他被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命名為“云南省民族音樂師”。2006年,以朱小和為主要傳承人的哈尼族《四季生產調》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隨著社會的變遷,尤其是隨著外來新潮文化的大量涌入,哈尼族年輕人對梯田農耕文化的情感淡了許多,如何形成代際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找到他們世界觀和行為模式的共通之處,從而尋求民族文化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群體中傳承的可能,將是哈尼族人長期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