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日漸成為藝術傳播的重要依托,本文從人類審美意識角度分析了博物館等館類美育的功能及其對審美教育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博物館;審美教育;美育功能
隨著社會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和國際科技文化的繁榮盛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已經(jīng)成為我國當前重要的使命。近年來,“館”類文化教育豐富了民眾的文化藝術及社會教育生活,尤其是美育意識顯著增強。這對于提高我國國民文藝素養(yǎng)有著不可或缺的促進作用。
蔡元培先生曾言:“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偉大而高尚的人格,這是由于感情認知的薄弱。要轉弱而為強,轉薄而為厚,有待于陶冶性情。陶冶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冶的作用,叫作美育?!?/p>
一、美育功能
美育可以充實人生,審美教育的漸進性推動著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進步,進而推動社會發(fā)展。由于博物館等機構獨特的時空美學的價值,鑄就了其具有更加廣泛的美育作用和影響。以博物館為例,美育作用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物質文明發(fā)展極為豐富的今天,美育教育對精神文明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館內(nèi)豐富而精美的文物和藝術展品,可以使觀者直接接觸到這個文明古國的心靈歷史;通過時代精神的積淀和碰撞,觸動和感染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情感。再具體通過自然史、人文史、科學史、藝術史等的陳列,呈現(xiàn)大自然的精致奇妙、從過去到未來的深邃歷程、人類科學創(chuàng)造力的偉大和藝術的自由,因此美育能夠豐富人們的科學知識,開闊人們的視野,陶冶人們的情操并啟迪人們的智慧。
其次,博物館美育是人們道德的培養(yǎng)良師益友,所謂 “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美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寓教于樂、潤物于無聲,讓人們在情感陶冶和審美修養(yǎng)中得到意志行為的優(yōu)化和道德品格的提高。人的情感具有差異性,而對于美卻具有情感的共通性,在美育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從而激發(fā)人的人格與人性的養(yǎng)成。詩人席勒認為審美和趣味感能夠使社會變得和諧與統(tǒng)一,使世界和平幸福。
最后,美育對于高尚人格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蔡元培先生說:“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yǎng)成高尚純潔之人格?!泵烙菧贤ɡ硇耘c感性的橋梁,將客觀的存在付之于情感,幫助人們區(qū)分積極與消極、健康與庸俗的情感,從而凈化人心。馬未都先生曾說:“ 博物館是一個享受文化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文化所帶給你的震撼、智慧、力量與思考?!?博物館通過美的物品展示,激發(fā)出人心中的思考和內(nèi)省之力,結合已有的知識點從而觸發(fā)新的知識架構,形成更加和諧豐富的心理結構,并間接地影響其心性與品格的發(fā)展,進而塑造更加完美人格。
由此,美育教育是現(xiàn)行的文化興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是終生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更是培育祖國重要人才的必要環(huán)節(jié),現(xiàn)行條件下,通過博物館、文化館、 藝術館等進行美育教育,是社會教育賦予其的重要職能,更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時代需求。
二、美育對于代大學生
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的不同在于它不是說教式,不是機械性的填鴨,而是自覺性的體驗和潛移默化的引導與感受。美育是在社會營造的大環(huán)境中,從細微處發(fā)掘,而博物館等管類機構將這些稀疏平常的細節(jié)美凝聚在一起,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且更有趣味性的還讓他們參與其中,親自去學、去臨摹,去創(chuàng)新,從而讓他們對歷史文化藝術有更為直觀深刻的理解,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塑造。自博物館等管類文化的這種傳播形式傳入中國以來,我們的文化有了更加豐富和趣味性的傳承和發(fā)揚,審美主體更是從鳳毛麟角的老一輩文化藝術研究者發(fā)展到越來越低齡當代的大學生群體,可見,我們的美育文化的普及已經(jīng)在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越是年輕的主體,在知識的接受層面更為敏捷,對于大學生來說,美育是架構他們?nèi)松鷥r值的極為重要的必修課程。
三、對于美育,我們能做的
在我國,提倡“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而現(xiàn)在的應試教育把重心放在智育上,美育是這“四育”中的短板,需要社會各界的重視。因此,教育各方與社會各界仍需創(chuàng)造與提供必要的美育課程與活動,增強對博物館的開發(fā),從而加強學生的審美實踐引導,在博物館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可中以豐富學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進而完善其人格。同時,構建一個完善的美育體系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博物館等管類文化的教育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1][德]席勒著.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
[2]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論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徐玲,徐瑕.論博物館的美育功能[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6,4(10):195-197.
[5]趙青青,余瓊.談加強大學生美育教育的途徑[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S1):33-34.
[6]李澤厚著.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作者簡介:李靜(1993.2.26),女,籍貫山西,身份證號為14220219930226****,研究方向為設計構成形式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