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研究
      ——以云南楚雄地區(qū)為例

      2019-10-14 03:34:54
      圖書館界 2019年4期
      關鍵詞:彝文楚雄州古籍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 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意義

      彝文古籍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承載著彝族人民特有的知識體系和文化精神。從內容上,彝文古籍可分成祭祀類、占卜類、律歷類、譜牒類、歷史類、文藝類、醫(yī)藥類、倫理類、神話類、譯著類這十大類。對彝文古籍文獻遺產進行資源建設具有諸多現實意義。

      1.1 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傳承彝族文化

      據有關專家統(tǒng)計,目前國內外彝文古籍總量實存10萬冊以上,國家收藏僅三分之一左右,剩余的部分少量流于海外、大量則散存民間。散存在民間的彝文古籍大部分缺乏系統(tǒng)性的整理保護,許多古籍受損嚴重,難以修復;加之,一些不法分子受到利益誘惑,將不少珍貴的彝文古籍販賣到海外,造成了巨大的文化損失。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前提是擁有充足的彝文古籍資源,因而資源建設的研究會加快各收藏單位對彝文古籍的征集,使更多的古籍資源獲得更好的保護,從而延長古籍的生命周期,將彝族文化延續(xù)下去。

      1.2 促進民族教育與滿足科研的需求

      1.2.1 民族教育的基石。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教育,而教育離不開知識的載體——書籍。沒有書籍,教育便只是無本之木,沒有目標與方向。彝文古籍的資源建設,使彝族文化的教育有的放矢,更加系統(tǒng)與完整。近年來,楚雄師范學院受楚雄州民宗委與楚雄州教委之托,成立了楚雄師范學院彝族文化學院,旨在培養(yǎng)彝族方面的人才。培訓教材是參考了大量彝族古籍文獻后匯編而成,涉及諸多彝族語言文學知識,這都得益于現階段各收藏單位對彝文古籍文獻資源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1.2.2 科研的需要。無論是高校還是其他科研單位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古籍文獻都發(fā)揮著其特有的參考、憑證作用。古籍文獻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與前提,而科學研究又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科研成果。在過去,研究彝族歷史多靠漢文古籍文獻,而與漢文古籍文獻相比,彝文古籍更能全面、細致地反映彝族的面貌。彝文古籍中蘊含著大量彝族信息,是研究彝族歷史與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1.3 有關政策制訂的依據

      民族地區(qū)各級政府在制訂相關政策時,需要了解該地居住民族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歷史沿革、文化發(fā)展等相關內容。民族政策的本質是為了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fā)展進步和共同繁榮。而民族古籍所承載的內容為維持各民族平等團結、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科教文衛(wèi)經等事業(yè),使用和發(fā)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尊重并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自由等政策措施的制訂與實施提供了依據。

      2 國內彝文古籍研究綜述

      為對當前我國有關彝文古籍文獻資源建設的研究有一個較為全面、準確的認知,筆者選取CNKI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作為數據庫來源,在跨庫檢索系統(tǒng)中以“主題=彝文古籍”進行精確檢索,并運用回溯思維查看論文摘要,剔除不相關文獻,共得到32條檢索結果,梳理結果如下。

      2.2.1 彝文古籍文獻的搜集。搜集是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第一步。沒有彝文古籍,資源建設無從談起。張邡認為各彝文古籍收藏管理單位應該共同制定長近期搜集目標,形成整體規(guī)劃,同時應該深入彝區(qū)采取拉網式收集的方式,家家戶戶都要涉及。周銘等提出諸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保存條件較好的彝文古籍收藏管理單位可以提供古籍寄存服務,搜集一些保管條件較差單位的古籍,以避免古籍二次損毀。

      2.2.2 彝文古籍文獻的整理。古籍整理包括修復、翻譯、編目著錄等步驟。整理后的古籍才便于開發(fā)利用。在修復方面,沈崢等在《云南少數民族古籍修復研究》一文中指出古籍在修復前要鑒定分析破損程度,確定破損級別,從而制訂修復方案和選擇修復材料,在修復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整舊如舊、整舊如新、最少干預、過程可逆”四個原則。沙馬打各等在《淺談涼山彝文古籍的修復與整理》一文中對修補法、揭裱法、去污法三種常用修復方法的分類、使用工具和操作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翻譯方面,陳英首次提出彝文古籍的翻譯也要做到“信、達、雅”,達到“三性”(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的標準。沙馬打各等介紹了古籍的翻譯樣本如何選擇以及人員的分工怎樣合理,認為翻譯應該采用四行對照譯注法。劉云從經濟的角度提出應根據文獻的性質、價值和出版條件來選擇譯注的行數。在編目著錄方面,楊懷珍說明了編目著錄的意義與作用,并對著錄項目、著錄信息源、著錄用標識符號、著錄用文字、著錄格式的類型和規(guī)則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2.2.3 彝文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及建庫。通過數字化可以對古籍形成再生型保護,對數字化的成果建庫,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祿玉萍在《彝文古籍數字化芻議》一文中提出了古籍數字化的前提,并在《論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一文中詳細地介紹了幾種錄入技術、掃描技術、數字化加工系統(tǒng)。張邡認為先應建成各單位彝文古籍的子數據庫,再逐步建設地區(qū)數據庫,最終建成全國數據庫。楊云燕則在《彝文古籍檔案數據庫的構建》一文中提出應當建立反映外部特征的書目提要型彝文古籍數據庫、含有各種載體類型的彝文古籍全文數據庫、彝文古籍研究成果篇名數據庫三種數據庫,針對破損情況采取不同的數字化方式,保證數據庫的檢索簡便及信息安全。

      3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現狀及現存問題分析

      彝族人民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以記錄知識、傳授經驗與表達思想為目的,書寫并鐫刻了大量珍貴的彝文古籍。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歷史、文化、宗教、哲學、醫(yī)藥、占卜、農事、藝術、天文地理、民風民俗、倫理道德等多個方面,具有較高的收藏利用價值。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我國有關部門已搜集的彝文古籍數量多達3萬余卷,分別收藏于滇、黔、蜀、京等地的檔案館、藝術館、圖書館、博物館以及研究民族文化的科研工作單位。以云南省為例,各區(qū)域收藏單位的彝文古籍收藏數量合計約為 7 000 卷,其中楚雄州的收藏數量 4 600 余冊,在云南省各區(qū)域的收藏數量中排行第一。但是,仍有大量古籍散落民間,且多數在彝族高級知識分子(畢摩)手中。

      3.1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現狀

      楚雄州作為三大彝族自治州之一,是彝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州內有不少單位展開了有關彝文古籍文獻的工作。例如,楚雄州圖書館建有“彝族文獻數字資源庫”“彝族文獻數據庫系統(tǒng)平臺”與“彝族畢摩經典數據庫”;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申請了5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兩項財政部專項項目,依次是《彝族古籍及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研究》《中緬跨境民族口承文化資料整理及數據庫建設》《西南彝族口述歷史資料搜集整理及其有聲數據庫建設》《彝族族源研究》《中國彝族土司史研究》和《楚雄彝族文化優(yōu)秀作品數據庫》《彝族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傳承與應用開發(fā)資源集成平臺建設項目》;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創(chuàng)辦了《彝文文獻譯叢》《彝族文化》等學術刊物,編印了《彝族民間文字資料》《雙柏彝文字詞資料》等書籍。各單位工作的開展推動了楚雄彝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本課題采取田野調查法輔以文獻研究法,以楚雄彝族自治州7個主要的彝文古籍收藏保護單位為訪談對象,于2018年12月25—28日展開調研?,F狀如下:

      3.1.1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的特色介紹。楚雄州彝文古籍的特點是紙質彝文古籍的材質多為土紙和綿紙,以手抄本為主;明代后期彝文古籍居多;彝文古籍的行款都是豎寫右行,直書,從左到右移行;句式簡潔而整齊,文字多屬五字句,兼用七字句和九字句。

      3.1.2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收藏翻譯保護現狀(見表1)。

      表1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收藏翻譯保護現狀

      3.1.3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數字化建設現狀(見表2)。

      表2 云南楚雄彝文古籍數字化建設現狀

      3.2 楚雄州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現存問題分析

      3.2.1 各單位收藏數量差異大。如表1所示,在古籍收藏數量上,楚雄州各單位彝文古籍的數量參差不齊,呈兩極分化的趨勢。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院收藏數量排名第一,占7家單位總收藏數量的65.5%。其次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圖書館,收藏的卷數已達 1 300 卷左右。其余5家單位均未超過100卷,大姚縣文化館僅僅只有10余卷。各單位收藏數量的不均衡會造成有的單位有能力收藏但無資源,而有的單位有資源但無收藏能力,造成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總進度遲滯。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大量彝文古籍散存民間,征集古籍缺乏方向;二是征集的過程存在困難,體現在經費的不足、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以及古籍比較珍貴,收藏者不會輕易轉讓等。因而各單位在征集的過程中,征集的成功與否、能征集的數量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隨機性。

      3.2.2 翻譯進度緩慢。如表1所示,在古籍翻譯進度上,只有楚雄州雙柏縣文化館和大姚縣文化館進行了全文翻譯,其余5家單位只翻譯了所收藏彝文古籍的題錄和摘要。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與老畢摩們的離世,懂得彝文的知識分子越來越少,未經全文翻譯的彝文古籍在眾多研究學者手上如同一本“有字天書”,因而在古籍開發(fā)利用方面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彝語有六大發(fā)源地,搜集的彝文古籍中存在4種彝族方言,每種方言的字形、讀音存在著差異,加之彝語言人才的缺乏,導致彝文古籍的翻譯進度緩慢。

      3.2.3 保護條件有待提高。如表1所示,在古籍保護條件與設施方面,7家單位均設有消防設備以及使用殺蟲藥品,在專柜中保存彝文古籍,保存條件尚可。但是僅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楚雄彝族自治州檔案館的保存條件達到恒溫恒濕的水平。恒溫恒濕的保存環(huán)境更有利于維持古籍的物化性質的穩(wěn)定,能夠更好地延長古籍的壽命。

      3.2.4 數字化成果共享程度低。如表2所示,7家收藏單位中有4家已經開展了彝文古籍數字化的工作,分別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圖書館、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楚雄彝族自治州檔案館和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數字化的方式均是根據載體的類型選擇拍攝、掃描等,多種數字化手段并行的方式保存,而數字化的成果因為涉及版權問題多未對外公開,主要保存在單位數據庫或者相關數據平臺里。如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在做文物普查工作時,會將彝文古籍的相關數據(長度、寬度、厚度、名稱、年代、封面電子版、內封電子版等)錄入到國家文物局的可移動文物系統(tǒng)中,只有通過行業(yè)內部的賬號、密碼登錄后方可以查看;楚雄彝族自治州檔案館是將PIG、PDF等格式的數字化古籍保存在館內的彝文檔案專題數據庫中,未對外公開,只能通過館內的局域網查看。

      3.2.5 其他問題。在調研中還發(fā)現存在重藏輕用、古籍普遍利用率不高,沒有統(tǒng)一古籍編目標準及數字化格式與質量要求等問題,亟待解決。

      4 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對策研究

      4.1 加強彝文古籍的搜集工作

      由于大量散落民間的彝文古籍沒得到良好的保護,且不少州外的單位來州內搜集彝文古籍,導致楚雄州內彝文古籍的數量不斷減少,其他地區(qū)也是如此。為了減少或避免此類現象,首先,地方上諸如民宗局、檔案局等單位要深入民間彝文古籍分布較多的市、縣、村去調查統(tǒng)計民間收藏者收藏的彝文古籍的書名、數量、類型、珍貴程度(分為“極其珍貴”“較為珍貴”“普通”三種)與破損情況。其次,相關單位應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的支持和經費,征集彝文古籍,如申請國家級、省級重大課題項目。由于資金的限制,在古籍征集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征集的難易程度、古籍的珍貴程度與破損情況等因素,優(yōu)先征集部分古籍。此外,可通過如電視、報紙、會議、宣傳冊等進行宣傳推廣,提高群眾對彝文古籍保護的意識,促進私藏者的捐獻積極性。

      4.2 增進有關部門之間的聯(lián)系與合作

      目前,研究部門、民委單位、檔案和文化部門等各部門各單位都在開展彝文古籍的搜集工作。各部門的投入過于分散,無法將有價值的彝文古籍統(tǒng)一集中進行保存,各自為政的現狀還會產生一些負效應。因此,需改變目前由各單位部門分散收集古籍的情況,由政府統(tǒng)籌協(xié)調、財政撥款,主要部門負責搜集,其他部門同時進行協(xié)助搜集,消除各單位發(fā)力不均衡的現象。此外,各單位應加強聯(lián)系與合作,做好數字資源聯(lián)合建設工作,促進古籍數字化資源的共建共享,避免古籍數字化資源的重復性開發(fā),為深層次的彝文古籍信息挖掘、利用成為可能。例如,各單位可以單獨或者聯(lián)合組織有關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學術研討會,促進該領域專家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會議分享的形式,各專家學者可以了解其他單位的工作狀況,避免重復勞動以及能夠借鑒其他單位的專業(yè)技術和其他單位專家學者的學術觀點,采用合規(guī)、合理的利用方式運用到本單位的工作中和自己的研究上。亦可多單位聯(lián)合申請重大課題或者成立聯(lián)盟,由一個單位牽頭,整合所有資源,將各單位人、財、力集中起來,以最小的投入爭取最大的回報。

      4.3 強化培訓,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

      彝文古籍搶救、保護、修復、翻譯、數字化的專業(yè)人才匱乏,研究隊伍青黃不接是阻礙彝文古籍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重大因素之一。例如,精通彝文的畢摩和研究專業(yè)人才往往對計算機及數字化技術不甚了解,而計算機信息技術方面的人才又不懂彝文,因此多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彝族地區(qū)民族宗教管理局、圖書館、文化館等單位可以聯(lián)合彝族文化研究機構等定期開設專業(yè)技能培訓班,對精通彝族語言文化、古籍修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等中一門或幾門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增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人才交流,成立一批擁有復合型人才的團隊。此外,處于彝族地區(qū),擁有豐富彝族文化資源的大學可以開設彝族文化相關專業(yè)或課程,培養(yǎng)彝族語言文字、彝文古籍數字化等研究方面的潛在人才。例如,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學院早在2004年就領導建設有彝族文化研究所(后更名為“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在校內青年教師、校外研究生、校內優(yōu)秀本科生中培養(yǎng)了一批高水平的彝族文化研究隊伍和學術帶頭人。

      4.4 實現真正的古籍數字化

      目前,楚雄州彝文古籍數字化程度一直處在領先位置,一些價值高、利用率高的彝文古籍完成了數字化轉換工作。如楚雄師范學院圖書館、楚雄州檔案館、楚雄州圖書館等單位采用照相、縮微和掃描等方式將古籍信息轉化成電子格式,但是這與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還存在差距。古籍真正的數字化應當在完善彝語輸入法的基礎上在數據庫中能實現通過輸入書名或者全文中的任意的字、詞(漢語或者彝語)可以檢索出古籍的功能,檢索出的標題應當包括古籍書名的古彝文樣式、規(guī)范彝文樣式、漢語樣式、彝文的拼音標注、古籍內容的簡短介紹(彝漢雙語)等內容,點擊標題進入后能查看到圖像版或文字版甚至圖文版的原彝文古籍和譯后的彝文古籍,以便使用者開展相關研究;應展現古籍的裝幀形式、版本、尺寸大小(長、寬、厚度)、書寫方式(橫排或豎排)、抄錄年代等著錄信息,以便使用者加以考證;數字化后的古籍能夠以doc、pdf、pig等常用文件格式進行下載,文字能夠被復制粘貼或者能夠通過OCR技術進行識別與讀?。火^際之間應能在國家級的彝文古籍數據庫實現相互檢索,實現資源互享。

      4.5 注重古籍的版權

      收藏單位應重視所有權與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所有古籍數字化成果應申請相應的版權。版權申請一方面能為信息資源所有者提供保護,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版權所有者提供資源的積極性,從而促進資源的利用共享,加速數字化成果共享的進程。版權的保護體現在當信息使用者在數據庫中對獨有資源進行利用時,應支付一定的費用或者上傳對等價值的古籍或其他資料提供閱覽權,且查看的過程中不可轉發(fā)、轉載以及提供商業(yè)用途等。此外,國家層面也應針對數字化古籍版權的使用方面制訂嚴格條款,避免信息使用者鉆法律的漏洞。

      4.6 避免重藏輕用

      據調查,目前彝文古籍的普遍利用率不高,一是因為古籍為收藏單位的私有財產,一般不能輕易借閱;二是因為大多數彝文古籍更多被注重的是其收藏價值,忽略了實用價值,因此產生了一種本末倒置的現象。變藏為用,才能使彝文古籍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古籍保護資金匱乏的當下,古籍中涉及的宗教、文化、歷史、藝術、醫(yī)藥、天文地理、民風民俗等內容有助于帶動當地旅游行業(yè)發(fā)展,從而促進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反過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政府也會增加古籍保護經費,由此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huán)機制。例如,楚雄彝族自治州近年來非常重視彝文古籍的整理和挖掘,先后成功開發(fā)了“彝族十月太陽歷文化園”“彝人古鎮(zhèn)大型旅游地產項目”以及楚雄“彝海濕地公園”等;還可根據古籍文獻的具體內容,開發(fā)民族旅游產品,如書簽、包、耳環(huán)、項鏈等文創(chuàng)產品。當這些旅游景點和文創(chuàng)產品帶來文化影響和經濟效益的時候,政府定會支持重視彝文古籍的開發(fā)工作。

      4.7 制訂《古籍保護法》與《古籍保護技術標準》

      《文物保護法》(2017年修正)中第一章(總則)第二條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受國家保護。”從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彝文古籍屬于文物且應受到國家保護。但整部法律都在強調文物的所有權受到法律保護、不容侵犯,其內容并未對古籍普查登記工作作出規(guī)范,也未規(guī)定古籍收藏單位和有關工作機構的法律職責及相關責任,未制訂古籍分級保護工作、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保護撥款制度,也未涉及古籍的保管、修復、展示與合理利用等內容。因此,必須制訂專門的《古籍保護法》,一是符合《“十三五”時期全國古籍保護工作規(guī)劃》的要求,二是有法可依,使地方能夠以國家古籍保護成文法為基礎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出臺更詳細的管理方法。目前,地方古籍保護辦法頒布的較少,僅有《鎮(zhèn)江市古籍保護辦法》等。地方各古籍保護單位應該充分運用各學科研究成果共同制訂古籍的裝具、實體保護與修復技術、保護用品及環(huán)境,古籍數字化的格式及質量等標準,使各地古籍保護標準化、統(tǒng)一化,建立起完備的古籍保護標準體系。

      猜你喜歡
      彝文楚雄州古籍
      中醫(yī)古籍“疒”部俗字考辨舉隅
      彝文經籍《祭龍經·祭彩虹經》中的敬畏自然觀研究
      關于版本學的問答——《古籍善本》修訂重版說明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楚雄州文聯(lián)積極開展春節(jié)寫春聯(lián)活動
      金沙江文藝(2019年2期)2019-03-05 01:34:06
      關于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的若干思考
      天一閣文叢(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貴州彝文信息技術研究概述
      中國信息化(2017年8期)2017-11-30 04:02:25
      我是古籍修復師
      金橋(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
      楚雄州迎十九大書法作品展作品欣賞
      楚雄州迎十九大美術作品展作品欣賞
      黔西彝文文獻中的孝道故事
      盐山县| 青海省| 新沂市| 德安县| 社旗县| 武乡县| 友谊县| 罗源县| 西林县| 榆林市| 洛隆县| 达尔| 大余县| 垣曲县| 红河县| 太仓市| 嘉定区| 图们市| 浦城县| 深水埗区| 丹东市| 西昌市| 万盛区| 丘北县| 江北区| 台南市| 威信县| 儋州市| 容城县| 新河县| 蒙城县| 济宁市| 常熟市| 乐山市| 徐闻县| 锡林郭勒盟| 方城县| 金川县| 宜城市| 石城县|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