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淑文
幼小銜接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環(huán)節(jié),銜接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幼兒未來的長遠發(fā)展,需要引起小學的高度重視。
幼小銜接出了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幼小銜接的單向性在做祟,沒有引起小學方面的高度重視。接收一年級新生,有的小學對學生厭學、恐學認識不到位,認為孩子走到校門口鬧著不進校園,是給學校工作添麻煩,家長和幼兒園怎么沒有教育好孩子就讓他們來上學呢?他們認為,孩子的這種現(xiàn)象與小學沒有關系。其實不然,小學有義務,也應該有能力減輕學生厭學、恐學的感受。
對小學一年級新生出現(xiàn)的厭學、逃學、恐學問題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用專業(yè)的方法予以解決。因此,需要加強對一年級教師的培訓。關鍵在更新觀念,要讓教師明白:(1)孩子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學習是孩子個體生命存在和發(fā)展的本能。孩子的學習欲望與生命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的,滿足生命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是孩子學習的不竭動力。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進步,都透射出孩子作為天生的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他們靠學習長到今天,還要靠學習成長壯大。(2)順應規(guī)律,事半功倍。教學生學習,靠硬逼是不行的,要順應孩子的認知規(guī)律,發(fā)揮孩子的能動性,找到孩子的興奮點,讓學生愛學樂學,才會有好的效果。這些問題想通了,正確的教育觀就建立起來了,表現(xiàn)在行動上,我們的教學工作就不是盲目的,教師的任務就會由“硬逼”轉為“疏導”和“順應”。另外,教師要改變慣常的對一年級新生的感性評判方式,不能只喜歡靈活、認知快、自理能力強的孩子,而對于反應慢、拖拉、坐不住的孩子失去耐心。一年級小學生的問題,往往與智力水平無關,而是由于缺少任務意識、規(guī)則意識、獨立意識造成的,教師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講,他們還懵懵懂懂時就闖進了“符號世界”“規(guī)則海洋”,感到很不適應。課堂上的“一本正經(jīng)”,讓他們感覺度日如年,冷不丁來個“下位”“尖叫”,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釋放。作為一年級老師,要按照“準”一年級學生的標準來對待他們,給他們一個緩沖期,讓他們在—定時間內(nèi)逐漸地適應。
此時,課堂有趣能吸引一年級新生的注意力,是很重要的。比如,課的引入多一些有趣的故事和兒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開始學習;課中有課中操,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編個小節(jié)目,在孩子疲勞時來點小運動,既能讓他們得到放松,又能讓他們對所學的知識增加興趣;縮短課時的時長,把每節(jié)課的內(nèi)容安排在30分鐘內(nèi),并在每節(jié)課結束時力爭讓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說說自己的收獲:編一句兒歌或說一個發(fā)現(xiàn)。實踐證明,不能參與其中的任務會給人帶來疲倦感,并對該項任務失去興趣。讓孩子都有參與的機會,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認可度就大一些,學校對他們的吸引力就大一些,從而讓孩子“心平氣和”地度過一年級。
(作者單位系山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