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同時要通過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所以,小學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注重成績的提高,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不足
1.教學目標模糊
在現(xiàn)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很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雖然制定了教學目標,但沒有根據(jù)教學目標去開展相應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不一致,課堂完成效果一般。甚至有些教師,還沒有意識到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的指導性作用,還在實施閱讀教學時,沒有制定教學目標,這就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完成效果沒有一個評判標準,教師也難以在一節(jié)課結束之后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也有部分語文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比較單一,只是從學生的成績出發(fā),而沒有綜合考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等,這樣的教學目標發(fā)揮不出應有的功效,在實踐中也沒有很大的意義。
2.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以“課標”和教材為依據(jù),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都是先讓學生掌握文中的一些詞語,然后讓學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這樣的教學方式缺乏趣味性,容易讓學生產生無聊感和乏味感,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甚至可能因為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而使學生對閱讀課產生抵觸情緒,這樣更加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此外,部分教師由于沒有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直接將閱讀課設計成學生的自主閱讀課,缺乏教師的引導,容易使學生在把閱讀課當成自習課,如此,閱讀課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也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要從學生的心理出發(fā),設計出靈活、有趣的閱讀課程。
3.教學方式存在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效果等,所以教師的教學方式一定要適當,如此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在教學方式上仍然存在著些許不足。首先,教師只是機械地把課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課堂主要就是教師講解,學生記錄,這樣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學生的參與度與存在感極低,甚至可以說沒有學生,教師也照樣能完成一堂閱讀課,這容易使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對閱讀也沒有興趣,結果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教師大都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即教師為主講人。但隨著教育的發(fā)展,很多新式的教學手段也走進了課堂,教師完全可以在閱讀課上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比如角色扮演、觀看影片等來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來選擇合理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如此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影響小學語文閱讀現(xiàn)狀的因素
1.應試教育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實行的仍舊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課程任務比較繁重,且關注的是學生成績的提高,這就容易導致大部分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只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傾向于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回答閱讀理解的題目,如何將題目做得更接近于標準答案。這種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偏向于功利性,而忽視了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這也是我國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2.傳統(tǒng)觀念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我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觀念影響深遠。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的,這種模式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在推崇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揮,容易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在遇到相關閱讀問題的時候,不會去主動思考,而是等著教師來分析解決。這種方式還容易導致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提高,對文章的理解比較淺顯。此外,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缺乏閱讀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將閱讀能力轉變?yōu)槠渌芰Α?/p>
3.教育部門的一些措施不到位
一些教育部門一味追求學生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yǎng),因此也就不鼓勵教師進行創(chuàng)新。這就容易導致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而難以讓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探索
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所以,在設計閱讀教學內容之前,一定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點和能力,目標一定要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設計,預期的效果一定不能超出學生可能達到的范圍,即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當然,也不能設計一個學生已有水平的目標,這也是不合理的。其次就是目標的設計一定要是明確的、具體的、可操作的,如果目標不具備可操作性,也是沒有意義的。新《課標》強調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我在執(zhí)教《荷花》這一課的時候,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會認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荷花、挨挨擠擠、蓮蓬、飽脹、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隨風飄動”等詞語。(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yōu)美語言。(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培養(yǎng)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4)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這些教學目標的主體都是學生,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成的效果。此外,充分考慮了教學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最后,就是教學活動不能僅限于這一篇文章,而要有所延伸,比如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閱讀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在下一次的閱讀活動中加以應用。
2.設計多樣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閱讀教學的主體,也是關鍵。教學內容選擇得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所以,在設計閱讀教學內容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有所創(chuàng)新。其次,教學內容不能只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而要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我在執(zhí)教《菜園里》這一課的時候,將學生六人分為一個小組,課堂四周擺放了許多新鮮的蔬菜,如白菜、卷心菜、蘿卜、辣椒、茄子、豆角等,每一種蔬菜分別掛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它們的名字,從而為學生營造一種置身菜園的意境。然后讓學生去摸一摸、看一看這些蔬菜,并且記住它們的名字。等學生全部看完并記住之后,再讓他們回到座位上。此時,我按順序拿起蔬菜,請學生大聲地喊出它們各自的名字。通過這個活動,可以檢驗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同時還能讓學生自主探究每一種蔬菜的不同特點。生活是教學的源泉,也是學生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
3.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
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引進新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有趣的新式學堂。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要以學生為主體,要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參與到閱讀教學中,通過發(fā)問、追問,引起學生的自主思考,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此外,教師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心理等因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有效性。
我在執(zhí)教《小小的船》這一課的時候,先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導入,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激發(fā)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實行看圖、讀文、自主識字、音樂欣賞、朗讀感悟、拼句游戲等多項語文實踐活動。作為教師,我是以參與者的姿態(tài)與學生平等對話,而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從而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尤其是本課中進行了一個“摘果子,作拼盤”的拼句游戲,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將“智慧樹”上的“詞語果子”摘下來后,放在盤子里,做成“誰在那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盤。這個游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讓學生學會了造句,還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4.教學評價的多樣化
小學生是非常單純的一個群體,教師的點評往往會引起學生情緒上的較大波動。在閱讀教學課程的評價方式上,教師不應該拘泥于傳統(tǒng)方式,即以成績作為依據(jù),而應該采用多樣的評價方式。比如,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是否有所收獲,或者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這篇課文,這些都可以作為閱讀教學的評價標準。此外,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后,也不應該一味地進行肯定或否定,評價術語可以更加傾向于學生的心理,帶有適度的激勵性。最后,對學生的考查,應該將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包括說話、朗讀、背誦、綜合測試四個方面,既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考查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要盡量避免上文提到的問題,要做到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有所創(chuàng)新的閱讀教學,才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提高,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