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wǎng)上有這樣一段話,“上帝給我一個任務(wù),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因為蝸牛跟不上我的腳步,而且已經(jīng)盡力在爬了,為何每次總是那么爬一點點?我催他,責(zé)備他,蝸牛總是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在說我真的已經(jīng)盡力啦!蝸牛委屈地哭了,依然用力地爬著,我著急,害怕自己完不成上帝交給的任務(wù),就拉他,有時甚至想踢他一頓,蝸牛累了、流汗了,喘著氣,還是繼續(xù)地向前爬著……”其實上帝的真正目的不是在記錄“我”天天帶蝸牛走了多少路,而是在考驗“我”能用多少的耐心來等待蝸牛的努力和進(jìn)步。在我們的教育中,我們是否也注意到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也只差了一個“等待”呢?
關(guān)鍵詞:等待;幼兒;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872(2019)13-00188-02
無論是在幼兒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我們都會用到一個詞——“等一會”。在幼兒園孩子們排隊擁擠的時候,教師會說,“小朋友你們等一會,慢慢走,別擠。”在發(fā)飯的時候,有孩子著急地說“老師我還沒有發(fā)到呢?!苯處熅蜁f:“小朋友要學(xué)會等待,一會就發(fā)到你那了,別著急。”在家里,媽媽和孩子下樓,孩子跑得太快媽媽就會說:“你等媽媽一會,慢點,別摔著?!薄覀冏尯⒆拥却覀?,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他們犯了錯誤,想解釋清楚的時候,我們是否又給了他們時間,等待他們的解釋呢?
1等待孩子一會,讓你了解他的想法
事例:馬弘燁在任務(wù)操作的時候,突然下地,走到衛(wèi)生問,一會又走回了自己的位置,繼續(xù)完成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輕聲問他:“你剛才干什么去了,老師剛才不是說,操作的時候要安靜,有問題舉于,不要亂下地嗎?”馬弘燁說“沒有”,但是似乎又想到了什么,馬上看看老師,指指自己的鼻子。我點點頭,示意我明白。有很多時候在教師剛布置完學(xué)習(xí)或者活動任務(wù)后,就有個別調(diào)皮的孩子下地,他們或是去擦鼻子,或是去扔掉紙屑……如果我們沒有等待著看他們的行為,我們又怎么能因為他調(diào)皮,而判斷孩子做得是對還是錯呢?
就是這樣短短的幾分鐘或者是幾秒鐘的等待,讓我們沒有冤枉孩子,沒有讓他們覺得自己委屈,沒有讓他們覺得自己就是個淘氣的孩子,總是被教師訓(xùn)。這樣的等待讓我們換來了孩子的溫暖、信任、理解和友好,有什么事情他都會和你說,去問你,請你幫助他解決,因為他知道你明白他的想法,他在你這里得到的不會是不解和責(zé)備。等待拉近了老師和孩子之間的距離,那是一種感情,一種依賴,一種信任,是很多事情累計起來也抵不上的一種默契!
2等待孩子,讓他自由的成長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吃飯別人不會飽,你想代替對方成長是不可能的,所以請放于,讓孩子自由地成長!”教師把知識教授給孩子,希望孩子們都能夠明白這些知識,一旦有孩子不會,教師的內(nèi)心就會起波瀾。“怎么能不會呢,都講了很多遍了,老師再講一遍,這次你一定要認(rèn)真聽?!卑ㄎ覀兊募议L也一樣。如小胖媽媽就問教師,“老師,你說我們家的孩子怎么那么磨蹭啊,我都著急了,這上小學(xué)可怎么辦呢?寫個作業(yè)得好長時間,邊寫邊玩,這可怎么辦?”
有一個成語叫“拔苗助長”,而有一種教育足等待中自由成長的教育。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的,他不會對超越他年紀(jì)的東西有多大的興趣,他喜歡玩,喜歡游戲,而不是硬生生地去寫幾個字,去認(rèn)幾個拼音,去算會幾道加減題。魯迅先生說,“腳下的路是慢慢走出米的”,那么孩子的童年是不是也是一個個腳印、一份份記憶拼填出米的呢?我們做的不是強(qiáng)迫他們?nèi)ソ邮苤R,而是等待他的興趣走到這一個階段的時候,再積極地引導(dǎo)和鼓勵孩子去探索、學(xué)習(xí)、了解。教師要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長!
3等待孩子,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事例:在操作的時候,張文碩皺著眉頭,一會看看同桌,一會看看老師,好像要說什么,可是又憋回去了。我走到她身邊問她怎么了,她說:“老師這個應(yīng)該是對還是錯呀,我不知道。”我就告訴她這件事情是什么樣的,你說應(yīng)該是對還是錯呢?她馬上興高采烈地說,“當(dāng)然是錯的了”,還說了很多理由證明她的判斷。
有的時候?qū)W會做一個安靜的旁聽者也是一種收獲,孩子們在成長,他們在這個小社會里漸漸地長大,我們替他們包辦太多事情了,且常常缺乏耐心。比如一道簡單的題,讓孩子自己學(xué)會比直接告訴答案更加讓他高興,一件小事,如果家長出面解決,那么下次家長就還是要幫他。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從中學(xué)到的解決事情的方法,是我們教不會的,是他們自己積累的。這樣的等待,我們收獲的是一種幸福,孩子們收獲的是經(jīng)驗和能力。有的時候大風(fēng)米了,小草不一定會被吹倒,我們不必太過擔(dān)心,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地等待,等待他們交給我們滿意的答卷。
4等待中的好習(xí)慣
慢慢地,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你的等待,真的收獲了很多,你等待孩子,給他們時間證明自己,他們也會等待你。比如,教師要去拿口哨,孩子們會自己靜靜地站隊,等待和教師一起去戶外進(jìn)行游戲活動;教師在批改孩子們操作的時候,后而的小朋友不會向前擠著說,“快點,還有我”;在盥洗的時候,他們不會像以前一樣推推擠擠;有小朋友分享的時候,不會急著伸出小手向小朋友要;送餐盤的時候知道一個一個排隊把剩下的飯菜倒掉,不弄到衣服上和地板上……
我們在互相的等待中養(yǎng)成了好的習(xí)慣,那么等待是什么呢?是老師的耐性、孩子的回答、彼此的理解、師生的默契這四者之和。
讓我們和家長、孩子一起學(xué)會等待,并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收獲美好、收獲豐碩、收獲教育的真諦、收獲美麗的心靈!
參考文獻(xiàn):
[1]莊悅.學(xué)會“等待”——為幼兒尋找更好的教育時機(jī)[J].科學(xué)大眾(科學(xué)教育),2011(11):104.
作者簡介:邢艷菲,女,本科,研究方向:幼兒個別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