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青青
摘要:李提摩太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期間翻譯了大量著作。在其譯作中,《泰西新史攬要》的影響最為廣泛,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贊譽。為了使譯作貼近中國人的閱讀習(xí)慣,李提摩太在翻譯中運用“中國化”的翻譯方法,進行了巧妙的變通。其“中國化”的努力主要表現(xiàn)三個方面:文字內(nèi)容、情感傾向和敘事手法。
關(guān)鍵詞:李提摩太;文字內(nèi)容;情感傾向;敘事手法
一、李提摩太及其譯作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字菩岳,英國傳教士。從1870年起,他開始了在中國長達45年的傳教生涯,包括山東煙臺、青州等地。與此同時,他翻譯了多部著作。他的譯作眾多且涉及各種文體,有小說(《百年一覺》)、詩歌(《天倫詩》)等文學(xué)作品,也有哲學(xué)譯作(《性理學(xué)列傳》)和史著翻譯(《泰西新史概要》)等。
二、《泰西新史攬要》簡介
在李提摩太的譯作中,影響最為廣泛的則是《泰西新史概要》。原書為為英國人麥肯齊(Robert Mackenzie)所著的《十九世紀史》(The Nineteenth Century)。該書主要敘述了19世紀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沿革、政體演變、互相征戰(zhàn)、科技發(fā)明,著名人物、物產(chǎn)人口和風(fēng)俗習(xí)慣等等。經(jīng)李提摩太口譯,華人學(xué)者蔡爾康筆錄,1894年以《泰西近百年來大事記》為題,在《萬國公報》上連載,次年以《泰西新史攬要》為名正式出版。
三、《泰西新史攬要》所體現(xiàn)出的翻譯方法
對于原作和譯作兩書,出現(xiàn)了非常兩極化的評價。在西方文學(xué)界,原作被認為是學(xué)術(shù)價值不高的著作——“令人乏味的殘余”(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而譯作一出,卻在中國得到前所未有的贊譽,成為晚清譯西史書中銷量最大的一部。梁啟超就曾評價說:“述百年以來,歐美各國變法自強之跡,西史中最佳之書也。
兩書評價如此褒貶不一,除了二者所面對的社會環(huán)境截然不同之外,與譯者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那么,首先來看一下《泰西新史攬要》的翻譯過程。正如早期大規(guī)模的佛經(jīng)翻譯活動一樣,在翻譯過程中,語言問題是首先需要解決的?!霸缙诜g佛經(jīng),全憑口授,即由外僧背誦某一經(jīng),由一人口譯成漢語,叫作‘傳言或‘度語,另一人或數(shù)人‘筆受,即錄成漢字,再進行修飾。”
李提摩太在中國生活多年,但他也表示:“中國文字之繁難,讀書者費十年之功猶不能盡識群書之字。”所以對于此書的翻譯,他們采取了口述加筆錄的方式。
胡庚申在《翻譯適應(yīng)選擇論》中說:“譯者首先必須適應(yīng)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在這個環(huán)境中得以生存,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需求,否則就有可能被翻譯生存環(huán)境淘汰?!泵鎸χ形髦g差異頗大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基礎(chǔ),李提摩太在翻譯過程中并未采取直譯的方式,而是進行了巧妙的變通,使譯作能夠符合國人的審美傾向與接受能力,從而達到“中國化”的翻譯效果。
譯者“中國化”的努力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字內(nèi)容、情感傾向和敘事手法這三個方面。
(一)文字內(nèi)容
1.古漢語詞匯的運用
當(dāng)時中國文人寫作基本都是使用文言,譯者運用文言來翻譯,首先就達到了形似。在譯作中運用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例如“儒”字的使用:
第十一節(jié) ?法儒
……當(dāng)是時也,福祿特爾才名益躁,等身著作力足以感動人心,……法國又有羅索者,才智之士也,鼓動民心較福祿特爾為尤速,……法之戶部尚書內(nèi)克……(選自第一卷第十一節(jié))
“儒”這個稱呼出現(xiàn)在中國周代,在漢語中指代那些掌握詩書、禮樂、射御等知識技藝并擔(dān)任教育、禮儀等職務(wù)的人,后來泛指讀書人。在原作中,用的是litterateur(文學(xué)家;文人)、writer(作家;作者;寫字的人)等詞來稱呼。而在譯作中用“儒”來指代伏爾泰(福祿特爾)、盧梭(羅索)等人,不僅反映了這些人的淵博學(xué)識與影響力,較原作中l(wèi)itterateur、writer等詞也更顯尊重之意,同時這也符合中國人對于賢者的稱謂。
又如“之”、“者”、“也”等文言助詞的反復(fù)使用:
一千八百六年嘉慶十一年法兵攻節(jié)拿,又攻阿五二四,皆普境之精華所聚者也,普王遣將兩御之,而師徒撓敗,幾不能軍,于是拿破侖視普為藩屬者七更寒暑。(選自第十六卷第一節(jié))
2.煉字
在煉字方面,表現(xiàn)為雙音詞和四字格的運用,例如:
(原作)“subject to deep and prolonged depression of mind.”
(譯作)“偶一回首,則宮花冷落,禁樹婆娑,偶一凝眸,則海水蒼茫,山云黯淡,英雄末路,涕泗沾襟?!保ㄟx自第二卷第二十九節(jié))
這一節(jié)的標(biāo)題為“拿破侖卒”,講述了拿破侖去世前的情景。原作描述非常簡潔,直譯應(yīng)為“有著深度和持續(xù)很長的抑郁”。而譯作則以四言詞為主,修辭紛呈,以極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韻律寫出了拿破侖的郁郁不得志。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
(二)情感傾向
與原作理性立場截然不同,譯者在譯作中既以點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又過于褒貶是非,掩蓋了原作的理性立場,使這一理性的史著充滿了感性色彩。
1.以點評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
用“按語”“論者謂”“余謂”“吾愿”“吾知”等語引出作者的看法,并在文中夾雜自身的評論。如:
① “其半或為道殣,或為斷頭將軍,慘哉!”(選自第二卷第二十四節(jié))
②“吾愿英人垂念農(nóng)人之苦,而別籌良法以抑田租,無使商盡富、田主益富,而禍獨中于養(yǎng)人之農(nóng)夫也,斯善矣。”(選自第九卷下第八節(jié))
中國的編年體史書《左傳》就在敘事中或敘事結(jié)束后直接引入議論,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來作出道德倫理評價。《史記》中則表現(xiàn)為“太史公曰”。除史著作品外,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作者對于事件或人物的評論。以《聊齋志異》為例,蒲松齡在諸多篇目后都借“異史氏曰”來表達自己的感慨和褒貶。如《向杲》一篇,“異史氏曰:壯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殺以為生,仙人之術(shù)亦神哉!然天下事之指人發(fā)者多矣。使怨者常為人,恨不令暫作虎!”《泰西新史攬要》中作者作為點評者出現(xiàn),可以理解為是對中國史著作品傳統(tǒng)的繼承,千百年來閱讀史書所培養(yǎng)的習(xí)慣使國人更易于接受這部作品。
2.過于褒貶是非,掩蓋了原作的理性立場,如:
(原作)It was in France—always the most unquiet member of the European family—that these huge and mournful disorders originated.
(譯作)當(dāng)時他國之政亦不盡善,故各君其國、各子其民,而上下之間積不相能,重以法國之秕政,其君專權(quán)自肆,愛憎取舍悉徇偏私,小民呼吁無門,激而生變,揭竿四起而兵端之開,遂由法國作俑矣。(選自第一卷第二節(jié))
原作中是描述法國革命的客觀事實,而到了譯作中,則強調(diào)法國動亂的原因在于不“善”,因在民上者“專權(quán)”、“偏私”,所以為民下者“揭竿四起”。文中用一個“秕”字來形容法國政治,極言法國君主的昏庸無道。
(三)敘事手法
在敘事上,西方史著秉持重事傳統(tǒng),主要用力于事件的書寫。而譯作則沿繼中國史書的傳統(tǒng),將重心放在人物上,著重渲染英雄人物。于是兩者的敘事傾向就分別為重事與重人。
(原作)Danton,with a fierce energy and boundless audacity of speech,which roused a fury unknown before in the Parisian heart,urged the necessity of putting the royalists in fear.They must paralyze by terror who still favoured monarchy.Not otherwise could the machinations of wicked persons be baffled, and the country saved.
(譯作)法人有旦吞者,高談雄辯,口若懸河,遇事敢作敢為,遭此變故挺身而出,號于眾曰:“外兵之來,實王黨召之以害我輩也,害我輩者即仇人也,今宜威逼王黨使不敢逞,以絕內(nèi)應(yīng),不然殆矣。如以余言為不謬,惟余馬首是瞻?!狈ㄈ寺勂渎柭犞?,無不躍躍欲動。(選自第一卷第二十四節(jié))
由上面的對比可以看出,原作主要是描述事件。而譯作將敘述重心轉(zhuǎn)到旦吞身上,不僅對他的行為、性格進行了具體的描繪,還將原作中的敘述改為旦吞的慷慨陳詞,法人“無不躍躍欲動”的反映也側(cè)面表現(xiàn)出旦吞的英雄氣概。譯作以人物為核心,更注重對于英雄人物的渲染,而不是單純描述事件。
四、結(jié)語
李提摩太主要通過文字內(nèi)容、情感傾向和敘事手法三方面,對于原作進行了改造和變通。也正因如此,《泰西新史攬要》不僅在思想上,也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為大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英)麥肯齊著;李提摩太,蔡爾康譯.泰西新史攬要[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1.
[2](英)李提摩太著;李憲堂,侯林莉譯.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英)蘇慧廉著;關(guān)志遠,關(guān)志英,何玉譯.李提摩太在中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7.12.
[4]張涌著.李提摩太西學(xué)著譯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8.6.
[5]陳深,梅曉娟著.《泰西新史攬要》史傳會通研究 [J]. 安徽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