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一、背景分析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一的內容,節(jié)選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它是《項羽本紀》中極為精彩的一節(jié)。全文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以項羽欲擊劉邦始,以曹無傷被誅殺終。其間矛盾復雜,危機四伏,險象環(huán)生。真可謂是落葉滿空山,縱目兩茫茫!想要上好這節(jié)課,該何處尋行跡呢?
在分析這篇課文時,一般的講法都是按照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進行梳理參悟。但這篇課文篇幅較長,人物眾多,情節(jié)跌宕,常規(guī)化教學極易流于平庸而無法突出重點。授課對象是剛剛初升高的學生,文言功底還不夠扎實,全面覆蓋,很難自如駕馭。唯有找準焦點,個個突破,才可駕輕就熟,事半功倍。
可是,哪個點是最好的切入點呢?根據(jù)課標培養(yǎng)學生理解賞析作品的能力要求,根據(jù)授課主體文言功底較淺,但思考力強的特質,再根據(jù)課文人物雖多但個性鮮明的特點,我決定:以“人物形象”的分析為重點,以主要人物的性格對比去探究項羽失敗的可能性與必然性。
于是,我確立了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為:引導學生品味細節(jié)(人物對話的迎合藝術,宴會的座次安排等),在對比中探求人物性格,研習項羽失敗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教學內容預設
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組織學生深入研討,引領學生不斷提升。
三、教學課堂真情回放
1. 導入部分
師:在《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項羽和劉邦,都曾看到秦始皇出游時的壯觀場面,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劉邦言:大丈夫當如此也。
言為心聲,兩人都有覬覦帝位的志向。但細細品味,他們的說法又道出了兩人性格的差異。你能對劉、項性格做出推測嗎?
生:一個表述率真無忌,一個陳說含而不露。由此可以推測,項羽率真無忌,劉邦則胸有城府,小心謹慎。
師:當率真無忌的楚國貴族項羽與胸有城府的泗水亭長劉邦相聚鴻門時,又會上演怎樣的愛恨情仇呢?
2. 問題導學
師:劉邦入關后,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卻大驚失色,拉攏項伯,甚至當面對項羽說:日夜期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劉邦是真的希望項羽打進關內嗎?他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由此可見,劉邦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生:不希望。這是騙項羽的話。敢欺騙項羽說明劉邦深知項羽耿直爽快,心口如一,能騙過項羽。同時,也說明他懼怕項羽的勢力,有表面上逢迎討好的意思。真是個老奸巨猾的心機男。
師: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項羽竟輕率地答應了,這反應了項羽的什么性格?
生:項羽之所以答應,除了信任項伯,更主要的是項伯“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其中“秋毫不敢有所近”“待將軍”“不敢倍德”等語,滿足了項羽驕傲自大的心理,從而消除了戒心。而且對項伯秘密去敵營之事,項羽不過問,不調查,足見項羽的魯莽草率。
師:劉邦到達鴻門后,他是如何哄騙項羽的呢?
生:1、先說自己與項羽“戮力而攻秦”,是隊友,而非對手。
2、把先入關說成是“不自意”,表明自己力量遠不及項羽,滿足了項羽狂傲和虛榮。
3、“今者有小人言,令將軍與臣有郤”把劉項矛盾歸咎于小人離間,從而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干干凈凈,而且騙取了項羽好感,竟至項羽說出了曹無傷,還說出了“不然,籍何以至此”的話。
師小結:
的確,許多時候,我們不是輸給了別人,而是輸給了我們自己。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年少輕狂,驕傲自大,不僅容易延誤戰(zhàn)機,錯失機緣,而且易于被對手利用,唯我獨尊。因此,項羽的剛愎自用,狂傲輕敵,給自己的失敗增添了一個籌碼。
接下來,一起關注一下兩大軍事集團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什么不同?
師:找出文中第一段有關范增的語言描寫,分析一下范增這一人物形象?
生:范增發(fā)現(xiàn)沛公居于山東時貪財好色,而入關后,則無所取無所幸,而且發(fā)現(xiàn)沛公有天子之氣,說明范增觀察細致、判斷準確、做事果斷。
師:范增起召項莊行刺劉邦時說“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而劉邦安然逃脫后,范增長嘆“吾屬今為之虜矣”,從“若屬”到“吾屬”的變化,反應了范增怎樣的心理?
……
師:鴻門宴上最佳表現(xiàn)人物可首推樊噲,請同學們找出相關的描寫,一起認識這一令人嘆服驚異的形象。
生:當樊噲從張良的匆忙中察覺到宴會的劍拔弩張時,一句“今日之事何如”,是一種機警,更是一種擔當;當?shù)弥绊椙f舞劍,其意常在沛公”時,“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只言片語,卻字字忠勇;待到“側其盾,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時,一個豪氣十足,敢于同霸王抗爭的怒目金剛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然而,更令我們嘆異的,卻是他的能言善辯,智慧干練。他瞅準機會,慷慨陳詞,先說暴秦為天下共憤,后夸劉邦破關之功,再陳還軍霸上待項王之情。在為劉邦開脫之時,也警示了項王,寓尊了項王之意。大氣凜然,威言撼心。波洈云譎的局勢終風平浪靜。
師:再看項羽帳下的項伯,不論出于義抑或為了情,難免胸無城府,有首鼠兩端之嫌。
總之,比較兩大軍事集團,項羽不及劉邦老練,范增不及張良圓滑,即使屠戶出身的樊噲也比較貴族出身的項伯更為機警。所以,項羽集團的失敗更具可能性,也更具必然性。
師:一場鴻門宴,萬千未了情。其間的事事非非,誰人又能理得清?
多數(shù)人認為:鴻門宴對楚漢戰(zhàn)爭產(chǎn)生著重要影響,項羽狂傲輕敵,放走劉邦,間接促成了項羽敗亡及劉漢王朝的建立。
而學者張志坤認為:鴻門宴上,項羽兵不血刃,不費吹灰之力就得了關中,降服了劉邦,維護了自己反盟主的地位。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評價了項羽: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么,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
落葉滿空山,葉葉總關情。當歷史的帷幕落下之時,相信同學們已有了自己的認識,課余飯后有了更多更新的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