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晶瑩
摘要:大衛(wèi)·霍克尼是20世紀最為出名的英國藝術家,早年間受到波普藝術以及立體主義的影響,喜歡符號性,注重意向。后期則更多關注繪畫中的空間關系以及立體表達。他常被看作是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實際上,波普藝術僅僅只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占據了一部分地位。與其他藝術家相比,他的風格極為多變,從波普藝術到立體主義再到中國畫,甚至還有照片拼貼和舞臺設計。本文將從大衛(wèi)·霍克尼的作品出發(fā),探究他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立體主義;波普藝術;照片拼貼;舞臺設計
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藝術的載體以及人們對于藝術的看法也在不斷改變。從最初史前的石壁畫,希臘時期的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的蛋彩畫和油畫,再到現(xiàn)在的綜合材料,藝術發(fā)展到現(xiàn)今,如何向觀者表自己內心所想,已經成了藝術家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代,有不少藝術家在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這個謎題。大衛(wèi)霍克尼無疑是其中令人無法忽視的一位,他對于藝術的看法和追求,以及他對藝術從未改變過的赤誠之心,都是值得去探索和學習的。
一、大衛(wèi)·霍克尼的藝術時代
在進入近代后,西方藝術界進入了一個短暫的迷茫時期??萍嫉呐d起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對于藝術的看法。在其中,又以繪畫藝術受到的影響最大。藝術家們開始越來越多的注重自身情感的表達,而不再那么看重技法的高低。攝影機的出現(xiàn),令追求細致描繪人物和風景的古典油畫徹底衰落,而立體主義和波普藝術興起,則讓西方的繪畫藝術進入了新的階段。大衛(wèi)·霍克尼正是此時冉冉升起一顆明星,他成名于六十年代,是一位極有魄力的藝術家。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一直以旺盛的精力不斷的吸取其他藝術家的優(yōu)點,嘗試著用不同的藝術載體來表達內心的所思所想所觀。他在藝術領域的涉獵極為廣泛,因此風格也極其多變,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大師。觀看他的作品時,觀者能從中夠感受到他對藝術純粹而又真摯的喜愛。
二、大衛(wèi)·霍克尼的藝術歷程
1937年,大衛(wèi)·霍克尼出生于英國北部的布拉福德,他自小熱愛繪畫,十一歲時便已決定未來要當一名藝術家。在布拉福德美術學院學習時,他在接受傳統(tǒng)寫實訓練時了悟到一件事——比起怎么去畫,更重要的是你怎么去看。他在后來的采訪中宣稱:“一種最有用的教育是這樣的,他發(fā)掘了“看”的愉悅性,然后使一個人注意到世界是美麗的?!痹趧?chuàng)作之中,大衛(wèi)·霍克尼也始終堅持這一點。1959年,他進入倫敦皇家美術學習,在二戰(zhàn)之后逐漸聲名鵲起,在當時美國流行波普藝術影響下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也成為第三代波普藝術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但他的作品并不是如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那樣直接選擇用商品來進行再創(chuàng)作,而是謹慎挑選自己想要描繪的題材,在其中加入波普藝術的特點。例如靈感來自詩人瓦爾特·惠普曼的《我們兩個小伙子廝纏在一起》和靈感來源于古希臘詩人的《顯赫的行列·半埃及風格》。此時,他善于嘗試和觀察,熱衷于吸取各派優(yōu)點,而不隨意追逐潮流的特點已開始顯現(xiàn)。1964年,大衛(wèi)·霍克尼來到美國加利福利亞,加利福利亞溫暖的陽光擊中了他的心,在這段時間內,他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有關于水的作品,著名的《一朵大水花》就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在此時,他已不再留戀在畫面上添加數字或者文字來解釋畫面主題,而是通過精心設計,挑選出自己想要呈現(xiàn)的東西,再用巧妙的布局和安排來給觀者新奇的視覺體驗。畫面設計意味濃重卻又帶著揮灑自如的自由和豪邁,如此別具一格的繪畫方式立刻在藝術領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讓他一舉成名。這段時期也被稱為他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1970年,大衛(wèi)·霍克尼一方面在進行古典繪畫與現(xiàn)代因素的結合,一方面又在嘗試引入立體主義和兒童畫因素,讓畫面在看起來簡潔干凈的同時,又有帶著某種純然的浪漫,比如《富士山與花》。1982年到1986年,大衛(wèi)·霍克尼開始沉迷攝影,他被中國畫中的散點透視所啟迪,嘗試用新的透視方式來展現(xiàn)畫面,力圖通過對不同的時間相同物品的照片拼貼,展現(xiàn)出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使原本單調的照片具有全新的視覺效果。除了攝影之外,他還同時參與劇場設計和舞臺裝飾畫。在九十年代之后,他又重新回歸布面油畫。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將觀察的目光從人物轉移到了風景上。他用五周就完成風景畫《近水的大樹》,在畫中,幾近遮天蔽日的大樹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房屋和河流被擠占到一邊,讓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集中在正中心的大樹之上。整幅畫在氣勢十足的同時,又有一種沉靜燦爛的美。直至今日,大衛(wèi)·霍克尼對于藝術世界的探索仍未結束。
三、大衛(wèi)·霍克尼的藝術追求
大衛(wèi)·霍克尼無疑是個好奇心十分強烈的人,他自踏入藝術領域之后,從未停下過自己發(fā)現(xiàn)的腳步。但他在不斷探索的同時,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追求。二戰(zhàn)后,波普藝術大行其道,年輕的大衛(wèi)·霍克尼不可避免被影響,卻也沒有盲目的跟從,而是從波普主義中提煉出了自己所需要的特點,例如令人難忘的飽和度高的顏色,簡潔到沒有任何多余物品的畫面,和總在他畫中出現(xiàn)的符號性描繪等等。他在具備藝術家創(chuàng)作激情的同時,也有著英國人所特有的嚴謹和慎重,不愿意依從前人的道路,每一幅作品都有著他自己的思考。他從不長久的停留某一種繪畫方式里,在《大水花》大獲成功之后,大衛(wèi)·霍克尼·沒有因此就將自己的繪畫風格固定,反倒開始嘗試用已經沒落的古典油畫結合現(xiàn)代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作。對于擠占了繪畫藝術生存空間的攝影藝術,他也沒有任何排斥,布面油畫、丙烯、水彩,甚至在他八十歲的時候,還用IPAD進行繪畫。在別人認為他是位波普藝術家的時候,他的畫中開始有了立體主義的影子。在別人認為他是位油畫家的時候,他開始攝影,在別人認為他是為人物畫家的時候,他開始創(chuàng)作風景畫。大衛(wèi)·霍克尼總能出人意表,正是因為他不在意主流的看法,只一心一意的做自己想做的事。他不在乎旁人眼中畫派的分別,也對任何種類的藝術表達沒有偏見,只要他想并且喜歡,他就會嘗試將自己喜歡的元素截取出來,如同從枝頭摘下累累的碩果,再將其放入自己的畫中。對于大衛(wèi)·霍克尼來說,繪畫是一件能令人快樂和滿足之事,而不是什么必須在苦痛之中才能前進的苦修。大衛(wèi)·霍克尼說:“工作使我年輕。”也對‘繪畫已死這一論調不屑一顧,“我從不認為繪畫會消亡,如果繪畫消亡,那任何事物都只是照片,那將太過乏味?!彼?,在全身心投入攝影藝術數年后,他又重新回歸了油畫。在他的畫面之中,極少有使人感到憂郁或者不快的元素,而是輕松,隨意,熱情,卻又有著大衛(wèi)·霍克尼所特有的嚴謹和穩(wěn)定。觀察和融合始終是大衛(wèi)·霍克尼繪畫歷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觀察著身邊的事物,在用冷靜而平和的筆觸,將自己內心的感觸充分的用手中的畫筆表達出來。他的繪畫能輕易的使人產生共情,正是因為他在畫中體現(xiàn)出的那種純然而又真摯的感情。不斷的探索,不斷的追求,用自己理性來實現(xiàn)自己感性,在理智與情感的相互碰撞的一剎那,造就了如此獨特的大衛(wèi)·霍克尼。他為何能夠如此特立獨行的原因也清晰明了——用年輕的心態(tài)以及開放的理性的態(tài)度,不為任何人所擾,專心致志的以快樂的心情行走在藝術探索之路上。
參考文獻:
[1][英]鄧肯·湯姆森等著,孔新苗等編譯,大衛(wèi)·霍克尼[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210.
[2]瑪麗娜·卡什丹,沈瑩譯.大衛(wèi)·霍克尼論他最后的靈感——約克郡幻化成林[M].現(xiàn)代畫家,2010,4.
[3]尹小斌.純真之眼——論大衛(wèi)·霍克尼的藝術[J].文藝爭鳴,2011,17.
[4]黃進謙.大衛(wèi)·霍克尼與波普藝術[J].東方藝術Oriental Art,2011,05.
[5]鐘敏 郝如冰.大衛(wèi)·霍克尼與他的作品[J].大眾文藝(理論),2009,16.
[6]Kondo Kojin,《David Hockney, Camera works》,eizogaku,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