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鉀是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主要作用是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臨床上把血清鉀小于3.5mmol/L,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及體征的綜合征群稱為低鉀血癥,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電解質紊亂。丟失鉀過多或攝入鉀太少,都有可能導致低鉀血癥。營養(yǎng)不良、胃腸功能障礙、或者是飲食問題都可能導致鉀攝入過少。
鉀主要經胃腸道或腎臟,最后通過尿液的形式排出。腎臟保鉀作用相對較低,90%的鉀由腎排泄,即使鉀攝入減少或停止攝入,每天仍有50毫摩爾的鉀繼續(xù)排泄。經胃腸道失鉀主要是由于長期大量嘔吐、腹瀉、引流或造瘺等所致;經腎臟失鉀,是由于腎臟疾病如腎功能衰竭多尿期、腎小管酸中毒、失鉀性腎病等所致。
低鉀血癥患者發(fā)病時,不同的身體系統(tǒng)會出現不同的反應,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四肢酸軟無力,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肌肉系統(tǒng)的松弛軟癱,尤以下肢最為明顯,稱為缺鉀軟癱。在消化系統(tǒng)可有惡心、嘔吐、厭食、腹脹、便秘、腸蠕動減弱或消失等;神經系統(tǒng)可有反應遲鈍、定向力障礙、嗜睡等。嚴重時,還會導致人體內酸堿平衡失調、代謝紊亂、心律失常,且伴有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障礙,如胸悶、心悸,甚至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難。
由于突然暈倒的典型癥狀,低鉀血癥也常常被誤認為是中暑或者中風。但事實上,它們卻有根本性的不同。中暑,是因為人體體溫調節(jié)功能失調,導致體內熱量散發(fā)不出來而大量積蓄,從而出現高熱、昏迷等癥狀;中風,則多以一側肢體偏癱為主;低鉀血癥發(fā)生時患者體溫基本正常,表現為雙側肢體的乏力,且無力癥狀從下肢開始蔓延。
身體比較弱的人,比如老年人(老年人總體鉀量較青年人減少1/5,即健康老人亦處于潛在的缺鉀狀態(tài))等,需要戶外作業(yè)的人群也是患低鉀血癥的高危人群。鉀不能在體內產生,主要依靠飲食,因此建議如果低鉀血癥病情不嚴重,及時補充含鉀食物,癥狀可明顯緩解。
老年人因基礎疾病增多,發(fā)生低鉀血癥風險增大,發(fā)現低鉀者,應仔細詢問飲食、服藥情況,停用排鉀利尿劑(包括含小劑量排鉀利尿劑的復方制劑),使用保鉀利尿劑;鼓勵患者進食含鉀較多的食物,口服及靜脈補鉀;較嚴重或較頑固者同時補鎂,加強支持治療;感染性疾病患者加強抗炎治療等。早期預防、早期認識和診斷低鉀血癥,防止其嚴重并發(fā)癥以及由此導致的死亡,對改善老年人疾病預后有重要意義。
鉀的補充主要靠飲食,建議大家平時可以盡可能多食用些含鉀的食物。含鉀較高的食物有:玉米、韭菜、黃豆芽、萵苣、鯉魚、鰱魚、黃鱔、牛羊肉、豬腰、紅棗、香蕉等,每百克食物含鉀量在270~500毫克左右。山芋、馬鈴薯、筍、菠菜、黑棗、木耳、火腿、鰻魚等食物的含鉀量則在500毫克以上。各種豆類、豆腐皮、蓮子、花生米、蘑菇、紫菜、海淀等,每百克食物的含鉀量甚至高達1000毫克以上。
但高鉀飲食并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尿少或無尿者,這類人的鉀不能及時被排出,因此不建議高鉀飲食;休克或腎上腺功能不全等不僅不能補鉀,還應控制鉀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