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8歲的二年級男生小馮發(fā)現(xiàn),語文課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就說“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因此,他質疑:“既然曬干了,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14日,人教社發(fā)文回應稱,“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人教社表示,孩子敢于質疑,能夠邊讀邊思考,提出的問題很好。(6月16日 《南寧晚報》)
【點評】一方面,這名小學生的質疑精神十分可貴,出版社的積極回應也體現(xiàn)了注重細節(jié)、自我完善的嚴謹態(tài)度。另一方面,當學生向老師當面提出這樣的問題時,老師又該如何應對呢?顯然,一名好教師除了對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外,還應與學生一同分析課文中的錯誤或不合適之處,并能給出合理的解釋,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