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吳寧第五小學 徐夢瑤
概念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基礎,是學生認識、判斷、理解和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關鍵。數(shù)學概念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然而我們的學生都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準確理解數(shù)學的本質意義還是比較困難。因此,概念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借助身邊熟悉的事物,通過豐富的活動來體會理解周長的含義。
本單元內容旨在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為了更好地了解“什么是周長”這節(jié)課的教材意圖,我們從不同教材的比較中,尋找其背后的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讓每位同學參與到其中來,通過反思、內化、運用等數(shù)學活動,學生自主反省經驗、改造經驗、豐富經驗,從而有效理解數(shù)學概念的本質意義。
師:你知道什么是周長嗎?
生:外面的線;一周;輪廓;一圈……
師:你們似乎都有“一周的長度”這個意思,那到底什么是一周呢?你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嗎?
生:長方形這樣一周。
師:老師這兒剛好也有一張長方形的卡紙,試著來指出它的一周。
生1指到長方形里面進去了。
師:他這樣指,你同意嗎?
生2沿著卡紙的邊指的,指了一條邊。
師:哦,原來要沿著卡紙的邊,我們可以叫是“邊線”。
師:它的周長只是這一條邊的長度嗎?
學生思考后指了四條邊。
【分析與思考】教師在一開始就幫助學生回憶起關于長度的經驗。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去除非本質意義,抽取其相同屬性,即一周。有了這樣的領悟,可以幫助學生在自己原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有效轉化;同時也讓學生的認知基礎更加接近了。學生通過經驗到數(shù)學的對接,從領悟到轉化,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爸荛L”這個抽象的概念,在它們的腦海里就初步形成了一個模糊的表象。
師:像剛才這位同學這樣,從起點出發(fā),沿著邊線,最后回到起點,這就是長方形卡紙的一周。
師:那我從這個點開始呢?(不是頂點)你認為可以,那你上來指一指。
生一只手做記號,一只手指周長。
師:真聰明。所以無論從哪個點開始都可以,只要從起點出發(fā),沿著邊線,最后回到起點,就是一周。
師:老師也想來指一指。瞧!我從這兒開始,到這里結束。(見圖1-1)
生:不對。
師:怎么不對了?
生1:沒有回到起點。
師:好,我繼續(xù)指。(見圖1-2)
師:怎么又錯了?
生2:指過頭了。
師:哦,原來要從起點出發(fā)回到起點,不多也不少剛好一周。
師:最后再給老師一次機會。(見圖1-3)
師:怎么還是錯?
生3:沒有沿邊線。
師:分析得真好,伸出你們的手指,讓我們一起再來指一次。(見圖1-4)
師:知道了長方形卡紙的一周,那它的一周到底有多長?用手勢比劃一下嗎?
師:誰估得比較準呢?
演示:把這些邊線手拉手。
采訪估得比較準的同學: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感覺長方形一圈好像就是這么長。
師:是的,其實長方形一周的長度應該是這四條邊的總和。
采訪估得不準的同學:為什么估短了?
生2:我只看成了長方形的長。
師:現(xiàn)在你明白了什么是長方形的周長了嗎?
板書: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分析與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主要想體現(xiàn)兩點:一是對“一周”的建構。以幾個錯誤的例子,讓學生明晰一周的概念本質。二是對周長的建構。以問題引領的形式,讓學生初步建立周長模糊表象?!澳隳苡檬謩荼葎澮幌麻L方形卡紙一周到底有多長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首先是為了了解學生對一周概念的理解;其次是為了了解學生對長度的空間感知;最后教師還在這里滲透化曲為直的數(shù)學思想。把一周的邊線拉直就是以前的長度知識,在長度的概念基礎上認識周長概念,周長概念能夠得到有效同化。
師:請你描出下列圖形的周長:
反饋錯誤:
師:這里有兩位同學的描法,你支持誰的想法?
學生交流后得出結論:要沿圖形的邊線描。
師:根據(jù)你對周長的理解,你認為這個圖形(角)有周長嗎?你是怎么想的?
圖1-5 學生的投影作品
生1:有周長。
生2:沒有周長。
生3:我也認為沒有周長,因為它有開口,所以沒有一周。
師:那你能把它變成一個有周長的圖形嗎?
圖1-6 學生的投影作品
師:原來只有沒有缺口的圖形才有周長。像這樣的圖形我們把它叫做封閉圖形。
師:現(xiàn)在誰來說說什么是周長?
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封閉圖形的周長。
【分析與思考】 想要準確把握“周長”概念的本質屬性,不僅需要豐富的正例來支持,還需要通過與反例進行比較,剔除其非本質屬性,從而理解概念的本質意義。原來的教材在給學生周長的封閉的概念的時候,是直接就給出的,而在這里,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材,如兔形、半圓形、有部分重疊的圖形、角等等。隨著角的出現(xiàn),一個新概念“封閉圖形”出現(xiàn),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進一步突出周長的本質屬性,即一周的長度。同時通過描一描這樣的基本操作活動,加深對概念的本質理解。
師:知道了什么是周長,接下來我們要來比周長。
課件演示:從一張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小正方形。(如圖1-7)
師:哪幅圖的周長長一些?
生1:第一幅圖長。
生2:一樣長。
師:你贊同誰的觀點?為什么?
1.數(shù)方格的方法。
師:有更簡單的方法嗎?
2.移一移。
圖1-7 挑戰(zhàn)練習圖一
生3:可以把第二幅圖的邊移一移,就變成第一幅圖了。(生演示)
課件演示:從一張長方形紙上剪下三個小正方形。(如圖1-8)
師:現(xiàn)在呢?哪副圖的周長長一些?
生4:一樣長。也可以把第二幅圖的邊
圖1-8 挑戰(zhàn)練習圖二
移一移變成第一幅圖。
課件演示:從一張長方形紙中間剪掉一個正方形。(如圖1-9)
師:這樣剪呢?原來的長方形相比,哪幅圖的周長長一些?
生:第二幅圖的周長長。
師:怎么不一樣長了呢?
生:我也是移一移的。發(fā)現(xiàn)第二幅圖形的周長長。(生演示)
本節(jié)課你學到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分析與思考】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是想通過變式練習,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質意義。一些不規(guī)則圖形的轉化,通過“移”“補”的方法轉換成規(guī)則圖形,是圖形學習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應該教給學生。設計這樣的練習,我們主要有以下幾個意圖:一是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直觀體驗感悟周長的意義;二是運用新的學習經驗,發(fā)展學生的推理應用能力;三是概括提煉題型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表達能力。數(shù)學知識不是靜態(tài)意義上的,而應該是屬于動態(tài)意義上的,只有在動態(tài)的操作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方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shù)學教學。
回顧對“什么是周長”的教學研討與實踐,我們認為在這節(jié)課里,學生不僅準確地理解了“周長”概念的本質意義,而且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了數(shù)學思考的快樂,以及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在磨課的過程中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教學“周長”的起始課是否安排計算?相信很多教師也和我一樣對這節(jié)“周長”起始概念課的計算產生疑問,那么這節(jié)課是否安排計算呢?最終,我們只是在拓展練習比周長的時候,添加了格子背景層,學生可以采用數(shù)格子的方法來比較兩幅圖的周長,初步體驗周長是個量。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對“什么是周長”的教學思考仍在繼續(xù)……